【非遗保护】赣剧表演艺术(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6-13 04:35:00 / 个人分类:江西地域文化

【编者的话】本馆微信公众平台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合作共同推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表演艺术”,其目的就是为了大力宣传、弘扬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赣剧表演艺术”走向全国。

      赣  剧,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清初,以弋阳高腔为班底,先后融进乱弹腔、昆腔组成三合班。流行于饶河流域的叫饶河班,形成于信河流域的称广信班,外省人统称它为江西班,1950年汇合于省会南昌,定名为赣剧。



本文作者:万叶


源流沿革 赣剧发源的地区,在明代主要唱弋阳腔。弋阳腔是南戏的后裔,最初上演的剧目是连台大戏,音乐体制为曲牌体,不用管弦伴奏,锣鼓助节,人声帮唱,曲调高亢激越,故又称为高腔。



《金貂记》弋阳腔


入清以后,赣东北境内兴起了一种梆子乱弹腔,又有许多外来声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往。

梆子乱弹腔,简称弹腔。清乾隆饶州人郑廷桂《陶阳竹技词》记:“青窑烧出好龙缸,夸示同行新老帮。陶庆陶成齐一会,酬神包日唱弹腔。”这种新起的梆子乱弹腔,就是江西本地的宜黄腔。宜黄腔,产生于抚州宜黄县。明末,山陕的西秦腔南下扬州,通过安徽流进江西宜黄,继受乱弹腔的陶冶,改笛子、唢呐托腔为胡琴伴奏,故有胡琴腔之称。清李调元《雨村剧话》说:“胡琴腔起于江右(即江西),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黄腔。”即今赣剧的二黄腔。



《双龙会》弹腔



《龙虎斗》弹腔


楚腔,源于湖北汉水流域之襄阳,初名襄阳腔。流入汉口后,称陕西皮,汉剧正名为西皮,并创造了西皮与二黄合腔演唱的做法。清道光间,由湖北传到赣东北。道光三年《玉山县志》称为“西调”。“急是西皮缓二黄”,“西曲二黄纷乱咙。”西皮二黄合腔的皮黄戏,在赣剧中占具着主导地位。

秦腔,发脉于陕西,其声甚散而哀,(见《广阳杂记》)。明代时,江西即有秦吹腔的传播。

石牌腔来自安徽。《秦云撷英小谱》云:“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今名石牌腔,俗名吹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石牌腔与秦腔同出一源,统名乱弹。“乱弹谁道不邀名,石牌串法杂秦声。”和以竹笛,即为吹腔,夹以唢呐,则为拨子,都是后来赣剧中的主要声腔。

昆曲进入赣东北,时在乾隆年间。乾隆十二年(1747),唐英观饶州土梨园演杂剧诗云:“佳节昨宵无月赏,今朝弦管闹蜗亭。高天爽籁通人籁,巴唱吴觎尽可听。”吴觎即昆腔之别名。

清末民初,又从浙江传来了浙调、浦江调、上江调和安徽的梆子腔。至此,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剧种便完整地诞生了。



赣剧名家杨桂仙、潘凤霞


赣剧诞生以后,即出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的盛况。赣东北各地大造演出戏台,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二、三百座。最早的是明宣德弋阳湾里的祠堂台,最大的是玉山官溪的江南第一台,最多的是乐平的乡村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乐平全县计有217座古戏台。每逢年节或酬神赛会,赣东北地区的乡民都要召班演戏。其演出习俗有:正月的祭祖戏,二月的春社戏,三月的店面戏,四月的会馆戏,六月的社公戏,七月的佞佛戏,八月的花会戏,九月的秋社戏,十月的圣案戏,十一月的禁纲戏,十二月的宴会戏。演戏时,往往争聘名角,互相竞赛,各逞伎能,时称“打对台”。专业班社林立,串堂班遍地,农民自娱自乐的业余乡班,更是村村皆是,相沿不辍。

清末以后,赣剧班虽然受到群众热爱,但是统治阶级对它的迫害与日俱增,广大艺人受尽凌辱与压迫。然而不甘屈服,敢于斗争。光绪三十年(1904),饶河班艺人在二花脸师傅夏廷义(浑名混天麻子)的率领下,反对青靛加税,武装暴动,使国内外反动派大为震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领导建立赣东北苏区,曾改造了一个赣剧旧戏班,加入红色演出团,赣剧艺人参加了革命宣传演出活动。红军北上,革命根据地遭到破坏,赣剧也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兼之当时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赣剧由盛而衰,广、饶两地仅剩下两三个专业班社,古老剧种几濒灭亡。

中国建立后,赣剧枯木逢春,1951年集中广、饶两派到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其后又创办了省级戏曲学校,先后培养了六届学生。1960年扩大为江西省赣剧院,下设三个团,并把流行于都昌、湖口一带的青阳腔也划入了赣剧范畴。赣剧进入省会都市以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创作了大批精品剧目,获得了多项全国大奖,并出国演出,名传海外。



《荆钗记》主演:祝月仙


流布情况 赣剧的流行地区分别散布于饶河、信河两大流域的所属县市。

饶河流域,原以鄱阳县为中心,后转移于乐平,包括万年、余干、德兴、浮梁和景德镇,远至皖南的祁门、至德等地。光绪年间(1875—1908)仍以唱弋阳高腔为主,兼以乱弹。1938年以后,最后一个能唱弋阳高腔的义洪班散伙,至此,饶河班改为主唱乱弹,兼演高、昆。

信河流域旧称广信府,最早以贵溪、玉山两地为中心。玉山、贵溪地处广信府东西两个咽喉,横贯信江,又是水陆要冲,戏曲声腔频繁交流。清初,昆弋结合,出现了昆阳腔,至乾隆时组成高、昆、乱三合班。辛亥革命前后,贵、玉两班汇合,其活动中心转入上饶,扩至广丰、铅山、横峰、弋阳,并传到浙西与闽北。

广、饶两派皆以弋阳腔为基础,饶河班因长期囿于一方,故保持更多的古朴特色,唱腔豪迈、粗犷、醇厚,多演西皮二黄的历史剧;广信班则因受外来剧种的影响,唱腔较为幽婉而俏丽。辛亥革命后,一批浙江演员先后入班,带来了浙江乱弹的艺术养料;30年代,又产生了以廖金凤、吴桂兰、吴春梅、杨桂仙为代表的四大坤旦,从此,生、旦戏逐渐占据了首位,产生了一大批秦腔浙调的家庭社会剧。但爱情戏在赣剧中一直很少。



《装疯骂殿》主演:杨桂仙


主要班社赣剧班社大体有四种类型:

一、串堂班,又名坐堂班。不化妆表演,围桌而坐,和琴而唱,一班约八人,清嘉、道年间最盛。

二、太子班,全由小孩组成,边学戏边演出,犹似戏曲学校,有老师带领。

三、自乐班。属业余性质,闲时聚,农忙散,是逢年过节或酬神赛会时的临时性班社。

四、找子班,亦称共和班。艺人自行组织的联合形式。公开帐目,按行分红,自制班规,民主管理。

五、包帐班,由班主聘请演员,每年分两季订立合同。从农历正月到五月十三为一季,六月初到腊月十五为二季。

旧时赣剧班社月银以花旦(大梁旦)为最高,依次为正生、小生、大花、三花、正旦、老旦。初期,弋阳腔班社人员为二十四人:九个行当,四个下手,五个场面,三个管箱,一个外勤,一个伙伕,一个班主。后“三合班”人员增至三十四人:一般是班主一人,下设两个班头,一称“外枯头”,管理事务和对外接洽;一称“内枯头”,管理后台业务。又司账一人,演员九人,手下八人,场面六人(高腔班时五个场面),管箱三人,伙伕三人,茶头一人(兼管催戏或守把)等。玉山班人员配备有二种,大班三十六人,与青阳腔班相同,叫“上功班”;小班二十四人,是弋阳目连班时期的班底,称“下功班”。

赣剧历代班社有乐平县的饶河四大名班。

1、马老义洪班,原系万年珠田街官园王家班,叫王义洪班,光绪十八年由乐平界首马家接班,改名为马老义洪班。老板马元雨,以唱高腔为主,兼唱乱弹。饶河名小生马月泉,即是该班台柱。

2、赛同乐班,原系老彩福班,由乐平徐家组建。1914年被渡头李家接班,改名赛同京,1927年散班。

3、大同乐班,由乐平天济村彭家起班。约建于清末民初。

4、明庆同乐班,宣统三年(1911)由乐平黎家桥胡家起班,1935年散班。

其他乐平班社有:老新生班,乐平节渡韩家起班,光绪二十八年(1902)散班;洪福班,不知起于何时,光绪十年(1884)尚在演出;紫同乐班,不知起于何时,光绪二十九年(1903)仍然存在;新同乐班,咸、同年间由杨家坞王家人起班;老同庆班,光绪年间由王叶村王家人起班,后改为双庆同乐班;老同乐班,咸丰年间,由乐平鹭鸶埠程家人起班;天庆同乐班,天庆村彭家人起班;新赛福班,上天集徐家人起班,原系科班;长金同乐班,从明庆同乐班分出,1923年起班,1930年散班。

此外,各地饶河班还有:鄱阳县大吉里的八旗同乐班、皇岗的东海同乐班;万年县珠田街的新老义洪班,大源乡的荷溪班;浮梁县的陈家班,同春班。以上班社都建立于光绪年间,活动地区已达皖南。

广信班班社最早有清乾隆年间的金玉班。清嘉、道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又有紫云班、庆云班、大松龄、大鹤龄、岳松龄班、启云班、赛云班、高云班、贵云班、积云班、梁玉云班、新寿云班、福云班、仙乐班、天乐班、和小麒麟(科班)、小乐云(科班)、小荣春(科班)、小鹤龄(科班)以及群兴戏社(科班)、文明戏社(科班)、中山戏社、新和戏社、麒麟舞台、和合舞台、长春舞台、徐老舞台、寿云舞台、金福舞台、洪福舞台、杨洪舞台、日升舞台、春雷舞台等等。此外还有福建闽北的大吉祥班、新吉祥班、桂云班、大庆云班、老同春班、老松柏班、群芳舞台(女子班)和浙江江山的庆合班、老花仂班、二相舞台等。

长春舞台在近代广信班中演员阵容最强大、箱底最厚实。抗日战争时期,进入景德镇市演出,开创了使用机关布景的先例,演出许多现代戏,对赣剧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小生严有源、祝盛增,正生江如海,老生俞少庭(原系徽班演员),武小生祝衰炳,付末黄忠祥,花脸黄金有、邱木仔、林福奎(原系徽班演员,以武净见长),二花黄宝生,小花吴植贵、江仁义,武丑黄春海,四花廖压脚,小旦朱寿山、吴春梅、陈启金,二梁旦刘碧玉,正旦汪如海,老旦吴吉海。

建国以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西赣剧欣欣向荣,全省赣剧演出团体多达十一个,有江西省赣剧院(团),上饶专区赣剧团、上饶县赣剧团、余江县赣剧团、余干县赣剧团、万年县赣剧团、乐平县赣剧团、德兴县赣剧团、鄱阳县赣剧团、景德镇市赣剧团和兴国县赣剧团。福建省蒲城县也有一个赣剧团,起班时间近百年。自二十一世纪以后,赣东北的私营赣剧团和农民坐堂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最有影响的有鄱阳县饶河赣剧团、凤岗赣剧团、上饶市小百花赣剧团、长风赣剧团、上饶县赣剧艺术团等。

赣剧历届的主要演员有:清代饶河班的马月明、李三保、刘廷金、余兴寿、王裕发、汪仂师、李同茂、彭永泰、余清道、侯先梅、吴天水、苏天才;民国时期的邹红痢、江茂兰、杨贞妹、方水仔、高金水等,清代广信班的有刘松泉,郑永平、陈方树、娜宣化、周鹤高、七脚丑等;民国时期的郑志成、严有源,杨桂仙、叶新发,吴吉海、陈茂林、徐寿丰、邱木材及琴师刘震海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有潘凤霞、祝月仙、童庆礽、匡忠彦、徐人亮、卓福生、乐一生、李菊香、萧桂香、陈桂英、王耕梅、胡瑞华、张星斗、江义先、江礼先等;六十年代的万良福、刘安琪、段日丽、熊中彬、邹莉莉、童明明、侯爱蓉、熊丽云、宗彩琴、杨凤英、汪正泉以及八十年代的涂玲慧、陈俐等。



赣剧资料


剧目概况 明代弋阳腔进入清代以后,乐平义洪班的名演员王裕发第一次把弋阳腔戏传授给饶河班,继而又有李三保,余兴寿、汪兴师等又与饶河乱弹班艺人同台合演。

今存清光绪年间乐平义洪班所演的弋阳腔剧目有:《合珍珠》、《卖水记》、《古城会》、《青梅会》、《定天山》、《卖金貂》、《三元坊》、《白蛇记》、《白鹦哥》、《全十义》、《龙凤剑》、《摇钱树》等十二种整本戏和《疯僧扫秦》、《赤壁游湖》、《下海投文》、《赵大鹏观榜》、《审乌盆》、《父子会》、《打猎回书》、《张三借靴》等折子戏。鄱阳、贵溪等地每三年还演出《目连传》一次,七天七夜,轰动乡里。

赣剧乱弹剧目,分“老路戏”和“水路戏”两种。“老路戏”多半是历史故事剧,全唱皮黄。“水路戏”自其他剧种移植,一般敷衍家庭纠纷和男女婚姻等情节,其剧本只有提纲,少有准词,故又称为“总纲戏”。今有清道光年间一份剧目单,共三十八种,为赣剧早期乱弹戏剧目:二凡戏有,《三官堂》、《四国齐》、《清官册》、《禹门关》、《忠义缘》、《全家福》、《天缘配》、《奇双会》、《宝莲灯》、《黑驴报》、《双贵图》、《一捧雪》、《破庆阳》、《翠花缘》、《节义贤)、《五龙会》、《紫金镖》,《铁笼山》、《少英雄》、《雌雄剑》《月龙头》、《庆阳图》、《黑风山》等二十三种:西皮戏有《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三种;西皮二凡戏有《蓝田带》、《龙凤阁》、《二皇图》、《飞虎山》、《老君堂》、《双救驾》、《双潼台》《天启图》、《双龙会》、《宫门带》等十种;二凡拨子戏有《万里侯)、《打金冠》两种。

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后,上演剧目增至七十余种:有《下河东》、《九焰山》、《双合印》、《女中魁》、《百花台》、《碧玉簪》、《钓金龟》、《太平春》、《龙凤祥》、《画图缘》、《飞龙带》、《五雄阵》、《木门道》、《满堂福》、《反昭关》、《鱼藏剑》、《蓝腰带》、《回国图》,《乾坤带》、《反长安》、《避尘珠》等。其后又不断从徽班、婺剧、文南词中传进了一些新戏,总共整本和单出约有六百余本。

赣剧昆曲戏较少。清光绪(1875-1908)时只有《打狼屠》,《插花宫宴》、《闹天宫》三出。其后由乐平万春昆腔班传入了《渔家乐》、《连环记》、《浣纱记》、《千秋鉴》、《万年青》(上、下)等六个整本和《水漫金山》、《断桥相会》、《对刀步战》、《别母乱箭》、《悟空借扇》、《扈家庄》、《擒黑氏》、《昭君和番》等折子戏。

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弋阳腔有《珍珠记》、《尉迟恭》、《卖水记》、《摇钱树》、《黄飞虎反五关》、《张三借靴》、《送衣哭城》、《断机教子》、《思凡》等;弹腔有《梁祝姻缘》、《白蛇传》、《雪夜访普》、《打金枝》、《思凡下山》、《借女冲喜》、《装疯骂殿》、《陈姑赶船》等。编创剧目有《还魂记》和历史剧《西域行》以及现代戏《一群穆桂英》、《铁肩红心》、《方志敏》、《祭碑出征》、《万家富》等。《珍珠记》于1958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还魂记》于196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尉迟恭》中之《江边会友》拍摄成教学片;《梁祝姻缘》、《一群穆桂英》、《铁肩红心》、《方志敏》、《祭碑出征》,先后参加江西省戏曲汇演获奖,《万家富》被评为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近年来,又创作上演了《窦娥冤》、《荆钗记》、《邯郸梦记》、《还魂后记》、《送饭斩娥》、《放裴》、《盗草》和《詹天佑》等,获得了文华奖、梅花奖、飞天奖、玉茗花奖等多项大奖。进入二十一世纪,赣东北的民间音像公司,还拍摄了近百部赣剧弹腔传统戏,流播全省,深受百姓欢迎。



江西省第一朵梅花、赣剧艺术家涂玲慧


艺术特点 赣剧角色行当沿袭明代弋阳腔的角色旧制,分老生、正生(挂须)、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俗称“九角头”。弹腔兴起后,又增入了副末、二旦、四花等角色。旧时演出,每场分四段,“前找”一出为武打戏,“正戏”一本或两本,“后找”一出是玩笑戏。其高腔的表演特点是动作大,线条粗、身段严谨,场面热闹,以善演历史戏著称。保存了弋阳高腔“兵马旗帜、戈甲战士击刺”的武戏面貌。

明代弋阳腔演出“目连戏”,其武功技艺热烈火爆,几百年来,赣剧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如两军对阵,双方主帅先以简单的刀枪交锋,然后便转为杂技表演,名之曰“清翻”或“打台”,开始双方士卒齐齐翻扑,继而逐个单翻,各显技能,再是对打,有三节棍、九节鞭、窜椅子、大板凳;有时还加入窜火圈、三上吊、抛钢叉。真刀真枪,复复套数,边打边喊,满台雷动。后因京剧的影响,才逐渐改为刀枪把子的武打表演。

在弹腔中,既保持了清代“花部”的“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表演风格,又因丑角戏的大量出现,悲剧中插入喜剧手法,以及乡音俗语的运用,使舞台效果更为突出。如皮黄戏《黄鹤楼》里,唱白并不多,但通过一连串无言的精采表演,将刘备与周瑜、赵云之间的微妙关系用喜剧形式处理得妙趣横生。又如《断桥》中三人翩翩舞蹈,《装疯骂殿》中赵艳容的各种手指和眼神,《夜梦冠带》中崔氏的集生、旦、净、丑于一身的表演动作以及《春秋配·捡芦柴》中秋莲、春发和乳娘的画线为界、以静为动的舞台调度都是赣剧弹腔表演艺术的精华。

根据老宜黄腔《两世缘》整理改编的《梁祝姻缘》,其中《四九问路》一折,诙谐有趣,特别处理;《楼台相会》的四九、银心会面,—丑一旦,插科打诨,一个严肃的悲剧场景,却充盈着喜剧的色彩,然而喜中含悲,更为辛酸。



《珍珠记》主演:段日丽、熊丽云


音乐唱腔

TAG: 艺术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5270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