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常识】清明时节话清明(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4-02 06:12:53 / 个人分类:社会民俗

主题:清明”由何而来?

      “清明节”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口播)关注社会热点,传递人间真情。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节目。过几天就是清明节,每年这个时候的节日,连外国人都知道,是中国人给已故的亲人扫墓,寄托对先人哀思的日子。清明扫墓,已成为每个华夏子孙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作为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清明节”由何而来?它又拥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配音)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淅沥的春雨带来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节日——清明节。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描写清明的佳句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神之笔,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扫墓时的热闹、殷诚和悲哀。时至今日,怀念亲人、寄托哀思,俨然成为了清明节的代名词,但最初,“清明”一词却是作为节气之名出现在先秦典籍中。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有什么特点或者民间有哪些相关的农谚习俗清明可解释为天清地明之意。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晷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气。这个新增加的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4月5日前后)。这时严冬已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那么清明节怎样又成为清明节气,从以上论述看先有清明的节日再有清明的节气;因为这个农历节气恰好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所以秦汉时代确定二十四节气中,将这一节气称为“清明”。因此清明节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

 

专家谈 梅联华在我国的一些典藉中有关于清明的记载:在《淮南子·天文训》上就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口播)在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而清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的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与古代在清明之前形成的寒食节有着密切关系。

(配音)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可吃备好的熟食、冷食等充饥。据说,寒食节源于2500多年以前的一则历史传说故事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传说当年在晋文公重耳还没有登基的时候,被人陷害逃亡,介之推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19年后,大难不死的重耳回国做了晋文公,介子推不愿邀功求宠,遂带老母隐居山中。


(口播)晋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了介之推三次,可介之推却始终没来,于是晋文公想通过放火烧山,逼介之推出来做官。(+双视窗画面)可介子推不改初衷,大火不仅烧死了介之推的母亲,介之推也抱树而亡。后来重耳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悼念这位生死与共的救命恩人,(+双视窗画面)晋文公下令清明前禁火三日,并将介子推去世之日定为“寒食”,每年到介子推殉难处去祭祀,由此沿革成一种祭奠已故者的扫墓祭祖的习俗。


(小片头)

(字幕+配音)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口播)这是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篇》卷上中所描绘的一幅寒食节扫墓的情形。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念中,逝去的先人并没有永远离开我们,而是在冥冥之中和我们同在。(+双视窗画面)所以,清明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对寻常百姓还是王公贵族来说,一家人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去给逝去的先人扫墓,不仅可以寄托哀思,同时也是对家庭,家族的一种归属和确认,甚至还有一种自我约束的作用在里面。因为中国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如果你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者是忤逆冒犯了自己的长辈,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不能参与这种家族的祭拜了。与此类似,在封建时代,由皇室主持的国家祭祀活动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双视窗画面)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皇室祭祀活动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工具。(参考答案: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说法,也就是把祭祀祖先和神灵当作了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孔子也曾经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在封建社会,重视推行孝道成为帝王保持国家长久稳固安定的国策,而清明扫墓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含义。


专家谈  梅联华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在秦汉时期,扫墓风气更盛,《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口播)正是因为古人很重视在寒食节期间扫墓祭祖,而寒食节与清明的时间又非常的接近,每年的寒食节大都为清明前的一到两天,因此有不少人把扫墓的日期延至清明。渐渐的,清明和寒食的界限开始不那么明显,在民间,人们开始把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诗人的作品中的得到印证。

(字幕+配音)“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开”——唐韦应物。“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唐白居易。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谈从唐代开始由朝廷正式下文清明节扫墓成为国家法定休假日,寒食节与清明融合,成为相传至今的清明节,从而使清明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节日清明祭扫的习俗兴起于唐代。据《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玄宗于开元二十年颁布了敕令,正式将祭扫定为“常礼”。唐代也是清明节的鼎盛时期。唐宋时期,寒食节或称清明节,有全国性的休假,假日短则4天,长则7天。

(小片头)

(字幕+配音)一炷燃烧了五千年的心香,溯忆着开启华夏文明的维艰,一粒黄土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诉说不完华夏繁衍的历程。这里是龙根之地,一种天涯隔不断的思念,流淌着万脉归宗的情怀

(口播)这是国内知名书画家袁方在公祭黄帝陵时所写的一段话。轩辕黄帝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谒陵扫墓、寻根问祖,期盼民族民族复兴,祖国富强,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如今陕西的黄帝陵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无数海外游子在这一天来到这里,寻找他们共同的根。(+双视窗画面)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现在人们为什么开始这么重视这些传统节日,比如黄帝陵的祭祀。因为从这里诞生了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从这里走出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华夏人民,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里是民族情感的故园。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不断繁衍、不断富强的力量源泉,今天的人们在这种祭祀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灵魂的家园。也可以和国家现在把清明节的放假从原来的一天变成三天联系起来。)

(配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清明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如今,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烛光祭祀、植树祭祀、居家祭奠等文明祭祀方式开始取代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寄托哀思的方式。今年清明前夕,许多人都通过网络来悼念在“512”地震中遇难的同袍。

(一组留言

(口播) 衷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精神,伴随着“清明节”流传至今,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已经成为了一项固定的内容。我记得小时侯,每年春天,学校都会组织大家到郊外梅岭的方志敏烈士墓去敬献花圈。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其实在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双视窗画面)


采访民俗专家  梅联华这其实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代先贤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所景仰的古代先贤中很多人的爱国情操和进取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而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今天我们在祭祀缅怀他们的同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口播)清明节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清明节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既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外出踏青的特殊日子。那么,清明节都有哪些古老的习俗,又有些什么样的讲究,在明天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和大家一起“话清明”。好……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6324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