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间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暨《李登峰作品研究》研讨 开幕式致词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1-09 17:11:47 / 个人分类:花园散步

 

关中民间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暨《李登峰作品研究》研讨

开幕式致词

 

张志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初夏时节,天气热,我感到文化氛围更热。醴泉黄土层厚,文化积淀更厚。九嵕山下,泾河流淌的地域,有这么一个贴地气的会议,真让人高兴。

会议的核心是醴泉民间文化。在我看来,醴泉文化,有三个亮点。

其一,自古以来,作为文化创造与传承主体的醴泉民众,有着多层面拿得出手的文化创造。

今天研讨的李登峰的歌谣自然就是。他的日记歌谣从一介草民的视角,逐年累月、移步换形地记录了相当长度的一个时代的印痕或者说风貌。它业已具备了原生态、文献性与史诗性地叙述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它为中国当代民间歌谣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标范性标本。

我们眼光稍微放开一点,就会想到饮誉全国的,以自编自演为特征的醴泉小戏。富有传奇色彩的当代戏剧家蔺志顺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实小戏本身,除却高台演出,我们还有祖先传承而来宽阔的灯影戏这一文化空间。作为陕西灯影戏的代表(陕西灯影分东路、西路和北路三路,而雄踞北路之首的醴泉灯影戏多次赴京调演,恰好说明了它在陕西乃至全国应有的地位),虽说还有剧社遗存,但曾有的辉煌呼唤着我们的社会担当与文化自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醴泉还有八九十个灯影戏班子。现在抢救或恢复,也许还有基础,也许还有可能。

刚说到灯影戏,便想到堪称中华一绝的灰皮影制作技艺,它就产生于我们醴泉北屯。这一绝技制作的灯影娃娃,无论怎样卷曲揉搓,松手便平展如故,没有皱折。灰皮影的作品今天还有一些。或许这一绝技真的成为绝响,但作为其发源地的醴泉故里,不能沒有辉煌的记录,不能没有文化之根的确切记忆
     
我又联想到民国初年张虎臣为易俗社写的剧本《铁指环》,虽情节稍过戏剧化,虽然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淘洗,但其旨趣之高远、意识之超前、文辞之雅驯,仍然可读,仍多可圈可点之处。
       
还有,源于原始石烹食艺的烙面,不只在陕西百面中自有名份,就是在中华食谱中应独树一帜。它是饮食,也是艺术、技术与文化。还有,刘志鵬唱紅叫响的国内曲艺界别具一格的陕西快书……,还可以列举很多,倘若解读,可以说出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但我强调一点,这些都是可以摆到全国台面上去的醴泉民众的创造。

罗列这些并不是关起门来夸自家孩子漂亮。而是在更大的格局中看醴泉。如果大家看到国际蓝球、足球比赛中裁判以双手十指反复比划球员的号码时,你就会明显感觉到我们单手五指呈现十位数是多么的智慧,多么的灵巧!而这种表达,是领先于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创造。这在醴泉民间也是普及性的不思量自难忘的姿体语言。为什么不能把它推举到世界上去呢?
      
其二,醴泉有站在时代前列文化高位且关注乡梓文化的一批精英。

 比如,现代外交家韩夏存、符浩。作家评论家阎纲、邹志安、郑彦英以及青年新秀范超等,都应进入国士之列。

倘向前追溯,宋伯鲁不只以诗书画文饮誉当时,沾溉后世,而且以穿透历史的目光支持与策划戊戌维新,成为引导时代潮流的先知先行者。
      
烟霞书院的刘古愚及其学生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都是曾在醴泉这一方厚土有所作为、有所成长,成为辉耀千古的人物。
      
我还想到前些天读到的曹志。曹骥观所写的醴泉县志,文采博雅自不必说,仅就目光见识而言,执笔作史,敢于褒贬历代县官,可以说是高出时人与后人多多许。为什么如此?我想通民间地气至少是因素之一。因为民间对每一任官员都有褒贬,都有言说。今天的县志一再修改,是否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以此为起点更进一步?我们真是怀着太悠久的期待。
     
梁澄清、张廉在发现李登峰中的推举与呵护,都可看出高远的目光与宽阔的胸怀。从而使李登峰作为中华民间歌谣家的标本式人物得到了无遮蔽无删削的本色性呈现。
     
其三,是历代不乏文化上以期有所作为的醴泉官员。

自隋开皇十八年立县醴泉以来,林林总总的官员中文化有所建树者不乏其人。如盛唐时节曾任醴泉县尉的颜真卿,且不论政绩与道德文章,仅就雄阔博厚的颜体书法,时至今日也是仰视可见。清县令顾曾烜的联语至今仍广为流传。今天县政府能一如既往,为一位民间歌谣家的成就而再开盛会,可见醴泉官员遵道重文的传统沒有丢。这是值得点赞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述种种,从某种角度上说,构筑了醴泉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也保障了醴泉民间文化的健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处于一个令人激动而又困惑的转型时代。时代的主题由革命转型为建设,而生活的主题则由温饱不济的衣食奔波转型为如何应对闲暇。前一个转型提醒我们,应知社会激情的唤起不再是发现或树立敌人;后一个转型,应知如何消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民间文化,恰恰是这种转型困境中抚慰世态人心的清新剂与营养钵。在民间艺术的文化空间中,更容易滋养官民同构,不同群体价值互渗的氛围。当民众、社会精英和官员三位一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便是所作所为大有所成,便是蒸蒸日上的清平盛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期待着这种感受的笼罩与强化。说到这里,我想用自己记录的一首歌谣与联语作为致词的结束。歌谣是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时,诗书画全能的民间学者张孝鲁在村口街道反复朗诵:

今是古,古是今。

到后来,你明白。

联语是陕西近代一位教育家梁海峰题写祠堂联:
     
积德胜似遗金,恰如种树栽花,世世勤培根本地

读书所学何事,守定家规人范,时时善体祖宗心

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7.5.22


TAG: 民间文化 醴泉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8-01-10 04:27:12
李登峰走的早,农民诗人写的好。咸阳有个李敷仁,对他培养可不少。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