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媒体转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02 16:51:32 / 个人分类:我的建议

 

西安古城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http://xian.QQ.com   2006061011:3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前夕,古城西安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并令人耳目一新的设想:将整个西安古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城墙内的老城,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式旅游城。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610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特向读者奉献此文。

老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志春是力主此设想的人之一,因为:西安老城有这样的条件。

张志春说,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也是世界上建都历时最长的古城,达1100多年;在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外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和中心。这个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城墙,周长13.7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以这样的城墙作为围墙的博物馆,自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老城总面积约8.7平方公里,也必然是最大的博物馆。如果成为博物馆,城中划为步行街,禁止汽车进入,可以设供游客乘坐的电瓶车、马车等,不仅方便游客,而且保证城市环境卫生。要让游客进了古城,就有重新经历历史的感觉。

不过张志春提出,要把老城建设成为一个博物馆,首先要使用长安这一名称,将古城历史明晰地从500多年恢复到2000多年。因为西安之名是从明代开始有的,而长安的名称从汉代就有了,同时长安在世界上很有名。

民间文艺家雷达对这样的建议感到振奋。他说,西安古城本身就是个历史博物馆。西安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物质和非物质都有,非物质表现尤为突出。这个建议可以使整个老城成为老西安的展示区。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说,西安文化资源具有惟一性、排他性。在国际上,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西安就应该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应当把西安古城打造成中国旅游精品、中国文化城市的标志,真正使西安成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

西安需要这样的大策划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市虽然也在说要发展成旅游城市,但目前和其他城市一样的操作,没有自己的特色,老城功能上主要向吃喝拉撒睡方面发展,成了兵马俑、大雁塔这些旅游点游客的后勤基地和交通枢纽,没有充分发挥城内,甚至城墙本身的旅游资源。

赵建文说,目前我们对文化遗产还没有挖掘好,没有利用好。西安现在急需大创意、大策划。西安外国游客不及云南,关键是没有大的创意、大的规划,宣传也跟不上,国际性组织和活动参与少,使自己边缘化。西安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和观念在全国是一流的,超前的。然而,陕西人往往是醒来的早,起来的迟,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专家学者和决策者就不能是两张皮。陕西有建筑,有文化,日本人都到陕西剪纸市场寻找卡通语言。但在卡通市场,中国每年却花大量资金购买洋货

是否为时太晚

负责顺城巷改造文昌门设计的西安市社科院院长李颖科对建博物馆的设想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在若干年前,城内还全是古建筑,南大街下面还是青石板,西大街还没有改造,可以限定城内只能跑马车,沿街都穿古装,分唐代文化区,明代文化区,那就太好了。如果城门卖门票,可以远远超过平遥、丽江古城。但现在说这个话已经太晚。如今城里高楼林立,到处是现代化的建筑,不协调了。现代化建筑不让跑汽车不现实。不过他认为,市政府正在进行顺城巷改造,恢复古城古香古色的风貌。如果把顺城巷作为一个博物馆的主体,这种大的思路还是可行的,但就是难度比较大。

张志春认为,尽管过去几十年,老城内的古老建筑遭到大量损毁,但还保留有钟楼、鼓楼、碑林、城隍庙、清真大寺、卧龙寺、广仁寺、东岳庙、宝庆寺华塔、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等一大批价值非凡的古老建筑群和文物,还有大量的老民居。如果系统规划、凸显出来,就能将整个古城带动起来。对于破坏了的,可以恢复,因为都有依据。对于居民,可以进行改造,居民投入多少,政府投入多少,只要愿意做,没有问题。

雷达说,只要能把现有的老民居保护起来,数量就不得了,就是最大的收获。民间本身就是活的小型博物馆。所以,城内现有的老民居,千万不敢拆了。现有的四合院,有价值的先保护起来。能把北院门和南院门典型建筑保护起来,也是闪亮点。城隍庙是个大亮点,但现在还没有完全闪光。新城北边保留一段古城墙,那是皇城内城城墙,尽管只有那么不长的一段,但就能说话。古城墙能叙述历史,每一块砖都能说话。

民俗学会副会长赵宇共也强调了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只要是明清以前的,宅院也罢,寺庙、山庄也好,它的建筑,不光是粗线条大的轮廓,里面有很多砖雕、石雕、门楣、窗花,各种各样的戏剧、神话传说故事绘画,它是有文化内涵的。我们今天的建筑,就是一个大屋顶,要么就是几个大柱子。这种东西看多了,大家也反感。

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街牌

光靠现存的古老建筑,内容当然显得单薄。张志春说,还要恢复学校、剧社等文艺团体的名称,使其历史性的光辉和人文意味的内涵得以释放,逐步取消数字崇拜的抽象序列的命名形式。原有命名印证或记载、渗透了当时文化氛围、历史上的光辉,这些光辉会随着原有命名的丢失而消失。恢复原有的命名形式非常重要。同时,对城区街道进行历史追溯。西安城内的每一个街道在历史变迁中,都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其命名也特别有意味,必要时立碑、挂牌,或通过壁画、浮雕来展示它们的历史。

赵宇共说,这种根据具体地点所做的牌、画,是非常重要的。如这个地域处在鼓楼、钟楼一带,就以钟鼓楼为背景介绍这个地方的渊源、地域环境、风俗特点;如这个地方是某个朝代的中枢省,发布命令的地方,这个地下出土过100多个金印,就这样介绍,呈现它的特色。大家都这么搞,西安的历史就回来了。现在一些景观,只有景观,没有文化;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如有的浮雕,内容从女娲补天到现在,各个中国重大历史时期都有体现,这是没有文化、纯技术主义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在美丽的更新中,使城市越来越没有文化气息。如果每个地方都笼统将中国5000年历史介绍一遍,没有自己的地域色彩,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西安该有多少寒山寺

张志春去过苏州的寒山寺,对此感慨万千,寒山寺中外闻名,就是由于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西安古城里,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王维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创造了多少诗,如果我们认真去运作,该有多少个寒山寺。我们应当对在城内产生的伟大艺术、科学技术进行考证,在具体产生地挂牌纪念。我们还应对古今名流所居住之地考证,挂牌纪念。如这是白居易、李白故居,韩愈在哪居住,柳青住哪儿。当然,要对所在地环境,进行和诗内容相吻合的适当装饰。

赵宇共说,有关西安诗词、名著、科技发明等创作地理位置的研究资料很多,做起来很方便。

用民俗增加吸引力

赵建文告诉记者一组数字:有单位曾对入境外国游客做过调查,只有30%的游客对历史文物感兴趣,70%的老外是冲着民俗风情来的,因为民俗风情是原生态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很想了解东方民族生活方式、生活状态。

如此说来,西安那些古老的历史,对多数外国游客没有吸引力。对此,张志春说,我们可以策划类似入城仪式的活动,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形式,散布在城区的各个地域,表演化、形式化。在缺乏礼仪感的现代社会里,礼仪对全世界人的吸引力特别强大。过去我们只注重物质的文物,忽视了最贴近普通人的民俗。而我市、我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城内可以建民俗街,杂艺百家都可以在这里演出,包括书法的展示教习。还可将不同的街道设立为周、秦、汉、唐街道,穿周、秦、汉、唐服装。居民家家户户有对联,成为一个对联城市。城中建立各种专题性的博物馆,钱币的、古陶的。让全省的饮食业来办饮食街。

赵建文说,我们要以古城为平台,一点点做,可以把东岳庙、城隍庙等一系列民俗恢复起来,使西安的历史文化,成为一种活生生、亲近、具象的文化显现出来,使游客产生将整个城市看完的欲望。

雷达说,西安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不管是音乐、戏剧、美术,戏剧以秦腔为代表,音乐以西安鼓乐为代表,打击乐西安最少有几十种。群众积极性很高,只要有个场所,这些东西都会出来。这些文化都是光芒四射的,汇总起来就是个庞大、惊人的总体。他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经过27年心血编辑出来的1000多万字的10大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陕西卷)变成社会财富,不能光摆到书架上。

李颖科对城门、城墙的利用有自己的想说:4个城门都应利用起来,每个城楼,搞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主题。如南城门是仿古迎宾入城仪式,西门可以搞军事防御内容的活动。

平稳过渡逐步发展

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说,这个建议很好,但要充分估计到难度和工程量,逐步发展。

雷达说,有多少钱,建多少,恢复一些院落,不一定要全部古代化,否则就成了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如以城隍庙为中心,然后四面扩展,逐步扩大,这样不是不可以。

李颖科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不能只看眼前,要看长远,要逐步恢复古香古色。现在可能有不同看法,说你是现在恢复的,但过若干年后,它就成文物了。城区里面的高楼让其自生自灭,以后再不要批现代化建筑。

赵宇共说,在一些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西安大量古老建筑被摧毁,现在不能设想把它们都恢复,这要承担文化上的风险,弄不好会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笑柄:中国人究竟怎么了,把真的东西一件件砸碎,又弄一个假的出来,他们的文化记忆、文化智商到底是个什么状态?

张志春说,如果实施的话,要有较为稳妥的计划,平稳过渡,分3年、5年、10年、20年逐步实施推进,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不遗余力,大动干戈。只要政府、企业从城中迁出就行了。以散落在各处的现存标志性建筑为中心,如钟楼、书院门、湘子庙街、皇城,形成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化建筑群落。对消失了的一些牌楼古建,经过充分考证之后,可适当重建。最少形成一个四合院的街道。开发西部以来,西安市城区建设每天是一个亿的投入,每年接近400个亿。我们的这个设想,完全可以承受得了。上述所说的,没有哪个提得超越现实、没有可能性的。很多东西不用投资,如西安的古街道考证,已经有专著出来,我们只需拿来使用。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获

雷达认为,保护遗产完全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赚了钱,又可扶植保护文化遗产,进行良性循环。保护还是为了发展。如城隍庙就是人聚集的地方,和商业是有关系的。

王勇超认为,如果把古城建成一个博物馆,以后游客来了就有看头了,城市的品位也提高了。

赵建文说,这是一个阳光产业,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收入是无限的。在人们的消费中,文化也得到保护。如果古城博物馆的设想实现,一定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带来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对于整个民族的振兴,民族的自豪感的增强,都是无法估量的,也利于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国际性保护,确定西安国际性地位,不断提升西安的外向力、影响度。当然工作都需当前人做,当代人付出,造福后世子孙。

科学论证群策群力

所有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均认为,如果要实施这个想法,一定要事先科学论证。

参与大唐芙蓉园规划的西北大学教授、唐史专家杨希义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有可行性的建议。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论证、研讨,集中各方意见,使历史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使其可操作。

雷达说,要两条腿走路,专业人员通过研究做好参谋,理论上给予支持,官方主导。同时发动民间群众。受过民间文化熏陶的群众,有自发保护的意识。如西安鼓乐,就是靠艺人自发保护下来的。只要群策群力,定出规划,实施就有了保证。

张志春强调,因为这还是一个设想性的建议,应该组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专家学者为主脑的班子主持此事。没有政府主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没有专家学者做为智囊团来策划此事,也干不成。(记者金石实习生唐青)

 


分享到:

TAG: 博物馆 古城 世界 西安 转述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