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今联语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1-16 16:48:08 / 个人分类:序跋点滴

 

 

陕西古今联语序

张志春

 

有自觉意识做陕西古今联语,始于1982年两个小概率事件。

其一是学生联语采风集的写序。那年初大学毕业到凤翔师范任教。恰逢学校组织学生到民间搜集春联,且整理成册。对门的学长学识渊博,文笔活泼轻盈,可谁知他却推荐初面的我为之写序。真是远亲不如近邻,隔壁不如对门。于是梳理联语渊流,感悟西秦联风浓郁而执笔。同样喜爱年轻人的马玲泰校长,审读后仅添“未经许可,不准翻印”八字,即签字铅印《对联荟萃》一书。于是,到了凤翔就如同进入联语的海洋,村舍凡有门窗者均以联语点缀,春联往往从除夕到翌年除夕,春夏秋冬守护门庭,直到新桃换旧符才释然淡去。甚至井台槽头架子车也是联语飘飘洒洒,真可谓文风浩荡,墨香袭人。回首西秦,往事历历,再读这些文字,深深感知那字里行间洋溢着收获的呵护与成长。

其二是幸遇陈元方先生。翌年秋天,时任省委书记、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的陈元方先生来到凤翔。他是为组建地方志编写队伍而四处张罗。一个东湖边的月明星稀之夜,当我获知约谈信息时,遂停步于即将迈入的剧院门前,将戏票随手递给一个学生。而这位阅历坎坷、文史知识渊博的蔼然长者,竟然和一个中文系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有说不完的话题。诗啊文啊联啊三秦地域历史与文化啊,一个多小时仍滔滔不绝。以致于在侧的官员压抑着对我的不满而一再轻轻提醒,陈书记啊,凤翔小曲的演唱马上就要开始了。约谈许久,对我建议搜集整理陕西地区文史联语欣然同意,委托我为陕西对联志的编纂人,不久便发了聘书。

更为难得的是,或书信或面谈,陈元方先生认同我的看法,以为陕西地区黄土层厚,文化积淀亦然,联语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陕西地区历代联语在民间在我们遗忘的角落都会有所遗留,或传扬在口头,或树立于古迹草丛的碑石之上,每个县区都应展开地毯式搜集。我提出每县应整理一册文史联集时,陈先生很高兴,立马让我以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义草拟一个通知。先生拿到拟稿,立即提笔修改,添删钩划一过,让我斟酌再改;我改过后,他再拿起笔边读边改;看纸上这删那添圈儿线条乱成一团,誊清再互动式修改后正式刊发。我将这红蓝笔划修改多处的文稿保留了下来,不仅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与回忆,更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期待。它以政府的名义嘱意联语,提升了这一弥漫在民间的文体及其文化现象的地位与关注度。而要求从文史层面地毯式搜集名人名地名联,又或多或少地唤醒了地域联语的自觉意识,淡化了司空见惯的通用联语;在地方文史领域摸索的人们因此而获得联语整理与创作的自觉意识,滋生联语与地域文化的自觉联系;甚至会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彼此切磋。陕西联语界队伍就这样有了一个基础,一个初步的群体格局。这或许是一个值得陕西联语文化史记录的事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它的价值与意义在拉开时间距离之后自难低估。

当然,走进联语天地,对我来说,还有一个生活阅历的宽厚基础。

首先是生活的赐予。生于乡村世界的我,家在泾渭之间关中平原,自幼就伴随着联语成长。联语存在于我的生活世界,同时又引导我进入这个独特的世界。家里的中堂对子是最早接触的联语,似是我最早接受教育的母语文本。父亲曾教我读,哥哥姐姐也曾一字一字地指示考认。看着那印制的联语悬贴于墙壁,红芯彩边,行楷烫金字,并列于黑色的房柜之上,插屏镜两侧,方盒端箱之上:

劳动人家互敬爱

男女生产同劳酬

父母每年腊月二十几扫房子时,将那联语小心翼翼揭下来,轻轻拭去正面背面的浮尘。墙壁用泾河畔高崖挖回的白垩土化浆涂刷一新,再恭恭敬敬地贴上去。联语固有重字与平仄瑕疵,但在自己的童年、少年乃至青春时代,却只对其内容指向有所敏感,甚至隐隐感觉出联语与生活的某种不协调来。那时讲究阶级斗争的情境随处可见,五十年代是“辩论”,六七十年代是批判和斗争,高音喇叭音调高亢锐利,空气也弥漫着火药道味,似乎每个可以感知到的缝隙都是涵融着阴谋与敌特的黑洞。似乎有一只巨大的手着意引导周围的人信彼此仇恨而不相互敬爱;而男女同工却不同酬,特别是年终分配时人八劳二或人九劳一……,于是乎在我心目中,这幅天天眼前提醒般的朴素联语因与现实的落差而具有了理想意味,有了启蒙的色彩。

其次还在于它的文学性与仪式性所滋生的魅力。特别是它直接与生活对话透地气的性质与功能吸引了痴迷于文学的我。中学时代,逢年过节、村人婚丧嫁娶生子乔迁等红白喜事都以联语助阵,便渐渐掺和其中,尝试着联语创作。家中竖排本的手抄联便是借鉴与仿拟的蓝本,而街头巷尾联语的虚浮灿烂亦强烈地彰显着时尚追求。无人指点,自己的仿拟便在传统与时尚二元之间徘徊。而每年到除夕,刚进门的鞍鞯屋中面东的墙壁摆起供桌。方正的黑桌前沿香炉居中,烛台、香筒、灯盏等成双相对,一字排开。桌面上是彩陶色的蒸碗方阵盛满的供品。中堂悬贴的是先人祇,两侧是红底黑字的联语。从纸上的手泽与折痕可以感受到悠悠岁月的意味。而那时在村镇上其它家中看到除夕祭祖联或有字,或用碗沿沾油和锅煤扣出的一个个别致的圆圈。这在关中平原的村庄随处可见。虽然那联语字句当时也惘然不识,但那神圣而神秘的氛围却萦绕许久。后来我发现在中国文学以成熟状态发展了几千年后,还有联语一方未被认可的“妾身未分明”的文学领地。它与一般文学的抒发性灵、表达对理想生活追求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人平素说话低调谦和,或许是怕引起羡慕嫉妒恨的负面效应,对自己所处环境以及生活样态多所贬抑甚至娇饰虚伪也再所不惜。但在联语特别是春联中对理想的表述却是那么直接而坦率,具体而丰满:天增岁月有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啊……,真是至性至情,天真可爱,烂漫宜人。

随着联语创作在生活情境中的反复应用,随着创作疆域的不断拓展,我渐渐地意识到,它可以为天地立心,山川大地之美可以让一幅悬贴的对子点透,如同自然美景中选择一个最佳观赏点立一亭子让游人驻足沉浸于美景之中;可以为生民立命,平凡人家的岁时节庆、婚丧嫁娶、乔迁生子诸多人生仪礼活动中,都可以成为此一时空重大神圣的事件,张扬为庄严的文字,悬挂于光天化日之下,展示于众目睽睽之中。它的文学性直指人心,触及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它的仪式性去除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等级陋习,使得张三李四王麻子,任谁都可以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焕发出光彩;于是渐渐涉及联语创作情境,东邻西舍父老乡亲平时不怎么想眼的人儿此时此刻都成为联语文学描述与照亮的意象,生活的每个环节场景仿佛经神秘的手指点染而灿烂,都成为艺术品成为观赏可歌可赞的对象;于是觉得写出来有的放矢颇有底气,于是碰到好的联语就抄录品赏。渐渐到了大学时代,不只偶然写联,走街串巷集联也成为一大业余爱好。

再次,它全方位的文化品质与融汇传统文化质素的艺术建构令人着迷。在关中民间,特别是在除夕之日,当人们上坟祭典恭迎祖先回家过年后,由桃符而来的春联就有了封门的神秘作用。一般小孩子轻易不到别人家去玩,若去就会被自家的长辈所劝阻,看,人家门口对子都贴上了,不能去。一般说来,春节是新年岁的一元之始,而在民间观念中,伴随着过大年的,不只是团圆的一家老少,还有应时而来的神圣的各路神仙,除夕时请回家的历代祖先。因而大年期间一切言行都须谨慎,不说破茬话,不打碟子不摔碗,不随意训斥孩子等。总之在营造如同神仙一般的生活情境,融融乐乐,和谐美满。作为这一喜庆氛围的门帘儿,春联的话语自然乐观吉祥,向着神祗祈愿,向着理想诉说,甚至会偏侧而模式化如某种吉庆联千家万户一再重复,年年悬贴而不觉审美疲劳。人们口头所说的另类发牢骚诉贫寒的联语故事更多的只能留驻于平时的口头谈资,而不能真正显现于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的门口。在这里,春联因成为仪式神圣庄严,雅致吉祥。当然还有它的书法艺术、笔墨趣味。纸张或木板悬挂或张贴,成为与门墙、门楼及周围环境共生的一种装饰之美,有着抽象而灵醒的线条流动之美与节奏感。看着舒贴滋润。而且线的艺术在中国如此普及,书法借联语如此深入千门万户,也是功莫大焉。

   正因为上述种种,我从应对红白喜事的即兴联语创作转向了研究。联语成为了我的文艺研究课题。

   研究的基础是资料搜集。于是延续大学时代的爱好,岁时年节在大小城市街头寻觅有意味的联语;友人约我旅游时,一同景点驻足围绕石碑整天抄写不休;在汉中东湖读朱子春的石刻联时,发现上下联各有一个半字埋入地下,急急找来树枝瓦片费力挖掘出来;与朋友逛街时不知不觉步入省图,见到诗联便挪移到日记本上,整整一册满满当当,几天抄写眼涩手酸而犹未尽兴;平时读文史著作若偶见一联,眼前一亮,马上抄写在册;而作为一个长者,陈元方先生曾将他在国内偶然抄录的联语也抄来,……尝试着从文体意义上思考,从地域文化层面鉴别取舍、分类、注释,初步的成果陆续在《陕西地方志通讯》联载;后来稍加整理注释正式出版。现在看来粗疏简陋,虽然从文史格局的地域性联语编纂来说,不无拓荒之处。

同时也在创作的体验中开始研究。1987年开始在文学课堂上将联语与诗词文并列;稍后即为《理工科大学语文》专写联语一章,为国内在高校课堂率先系统讲授并撰写教材开风气者;1988年从《世说新语》中发现荀隐与陆云拜见文坛前辈张华时所说的“共语”即是成熟的联语,遂于《陕西日报》发表《对联起源说略》,认为联语起源于西晋;同年于三秦出版社出版《古今作家名联选》一书,初步构筑联语文学史序列……

近几十年来,不只创作、研究,也介入到联语的社会组织与传播活动中来。随着省市联语学会的成立,多次义务为联语爱好者授课;参与组织陕西地区如黄陵、华山、大雁塔、楼观台、西安事变纪念馆等风景名胜处的国内外大规模的征联与评奖活动,也应邀为一些景点撰拟联语;在评奖过程中,我特别提出评委要有“三个尊严”的自觉意识:即联语的尊严,联语奖的尊严和评委的尊严。因为国粹级别的文体不容贬损;优中选优的奖章不能朽迹斑斑;评奖的过程也是社会与历史品鉴评委的过程,岂敢轻率?联界同仁虽未如此阐述,却也深有共鸣,从而成为我们的共识。陕西联界近几十年举办的国内外征联评奖之所以赢得较高的评价,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感和文化底线。

江河流日夜,联语写春秋。随着地域文史联语资料搜集的不断丰富,随着联语创作与研究人才的不断发现,省市区县联语组织刊物书册的百花齐放,随着联语村、联语街、联语学校、联语景点等实体建设的相继增多……,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新世纪的概括性表达,为了我们所意识到的联语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于是,便有了这本《陕西古今联语》。

谨为序。

                                             2014.9.10凌晨

 


分享到:

TAG: 古今 陕西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