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一一兼及介绍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02 22:25:50 / 个人分类:非遗保护

查看( 1126 ) / 评论( 1 )

       传承人非遗保护的核心

              ——兼及介绍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

(修改版)

    徐杰舜

     天津年会,讨论非遗保护,十分及时,十分重要。承蒙大会抬爱,28日上午担任了一个小组讨论发言的评议人。在听了陈华文、杨杰宏、董秀团、邢莉等5人的发言后,我作为感想谈了三点体会:

        一. 非遗保护工作对于民俗学家来说是始料之所不及的,民俗学家们并没有准备好或没有完全准备好。对此陈华文先生在他的博客中有论述,我也有回应,在此不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

        二. 非遗保护工作重要的是教育干部,否则的话就会出现把《三字经》列入非遗名录的笑话,也不会因有人说“牛是动物要保护”,而把金华斗牛淘汰出局。

        三.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工作核心。邢莉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这个旗帜鲜明的观点,本人大有同感。早在会前,我在拜读了贵州安顺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在QQ空间上的日志后就作了回应。

        下午在我的发言中,我没有去宣读《乡村文化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一文,而是作了题为《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一一兼及介绍民间傩雕艺人秦发忠》。

一. 秦发忠其人

       秦发忠,生于1972年8月25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村民,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西秀区第三届会员、中国傩戏研究学会会员、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学特邀研究员、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傩雕协会会长、西秀区刘官中学《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学术顾问、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屯堡傩艺雕刻厂厂长,取得今天的成绩,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得到多方人士的赞赏,这是与他艰辛的努力和付出分不开的。

       说起他的艺术人生,唤起了他的沉痛回忆。1990年小学毕业于刘官小学后,考上安顺市旧州中学就读,1993年初中毕业后考上花溪电子工业学校,但因家庭困难,他不得不放弃求学之路,踏上自谋生路的艰辛旅程。他从小省吃俭用,敢于拼搏,不敢落后,在旧州求学的那几年,由于学校距离他的家乡有十公里,来回不是很方便,只能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辣椒炒黄豆就是一个星期、一个学期、整个初中的菜食,一个礼拜得的1元钱就是吃饭加工费、草稿费、早餐费,一双解放鞋就是一个学期的交通工具,每个星期回家,除了完成作业,他总是要帮助家里干些农活,还抽闲等空甚至端着饭碗看村里的艺人雕刻面具,也许是从小受本土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或许是环境的逼迫,他辍学后就开始了面具文化雕刻研究深崖。

        面具雕刻在安顺市周官村是一门祖传工艺,算是一个饭碗,所以民间艺人很多总是晚上点煤油灯或藏起来制作,1986年日本考察团进入周官考察,改革开放的风随着吹进乡村,雕刻技艺不在闭门造车,而作为商品流放市场,雕刻收入逐渐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支撑,很多的人也纷纷加入这个行业,那时他还在小学念书,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在校读书而不加入这个行业。生在一个文化氛围中的他从小对这种文化艺术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有空没空看村里老艺人雕刻面具,为了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雕刻工具,1986年的春天,他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就到田里抓鳝鱼,然后把抓到的鳝鱼喂养在一个木桶里,13天后他把鳝鱼以4元一斤卖给前来收购的商贩,当商贩把82元的现金交到他手里时,他是多么的开心,父母原本是让存起来作下学期的学费,但他想,把它存放起来又不会下蛋,自己看人家雕刻手又是痒痒,于是他违背了父母的打算,自己到铁匠铺定做了适用的第一套雕刻工具,4天以后,他拿到了属于自己工具,放学回来,他开始自己组合手把,开始请人教他磨,刻刀是终于全部准备好了,可是还差原材料,他索性到自家地坎上树砍来一颗树,借了几个面具摆在面前,开始照葫芦画瓢,木坯子雕乱了好几个,还是找不到下刀的重心。他开始怀疑自己,于是他就虚心的找村里的老艺人请教,把祖辈秦朝安的口述牢记在心,雕刻面具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下料、出坯、固定木坯,工具摆放、斧子和刻刀的拿放样子),下刀前的眼观比列,眼睛就是重心,也即是首选下刀的最佳位置,掌握了基本要素后,他祖辈以及村里的老艺人又教他人喜怒哀乐的变现手法,眼神和嘴巴就是最重要的变现部位,它牢牢的记在心里,开始按照老艺人的指点操作,时不时的还请老艺人指点修改,慢慢的,熟能生巧,他逐步掌握了面具的雕刻要领,所雕刻出来的面具也慢慢被人们所认可接收。

       在学校,他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他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深受老师的关爱。1993年初中毕业后,他含泪放弃自己的求学旅程。在农村有一句古话“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他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认为不一定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的民间文化需要人来传存,于是他欣然选择了这门艺术。他喜欢雕刻,喜欢自己家乡的古老文化,在雕刻方面,他集思广益,细心专研雕刻艺术、屯堡文化。由于他的聪明好学,很快从同龄的几个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黔中安顺小有名气的民间雕刻艺人。

        面具雕刻是安顺市周官村的传统雕刻技艺,多年来,一直是每个家庭和艺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由于这种文化与现代经济市场链接,才使得这古老的文化在当地延续传承着,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安顺的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传播。可是,由于宣传、交通等多方因素限制,世人对这种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很了解,从事雕刻的民间艺人所制作的作品一时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加上很多民间艺人本身的粗制乱造,市场鱼龙混杂,1996年傩雕行业一度走入低谷,因此很多艺开始丢下手里的刻刀、斧头,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改做其它行业,只有极少数的艺人依然从事祖辈遗留下来的独门技艺,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面临着严重的继承危机,于是,他受在外结识很多教授所受的影响,也或许是对家乡文化的热衷喜爱,便萌发了他继承这门独特技艺的一个想法,那就是通过组织当地民间艺人继续从事面具雕刻,这样一则是能够传承这块文化,二则是可以解决当地艺人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构建了喜爱这个文化的一个良好氛围,但由于当地的都是农民,基本上一个艺人就代表一个家庭,要养活一个艺人那就是要扶持一个农村家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偌大的思想压力。他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他给自己下定决心,既然有了想法那就做,如果不做那就等于是空想,于是冲破父母亲人的阻围圈,1999年7月便用自己多年积累的4000元积储加上给朋友借的2000元开始购买原材料,借用老的屯堡石墙作为天然屏障,塑料薄膜作为石板,搭起了透明的简易生产厂房,办起了一个9人的雕刻作坊,也就是现在的“安顺市西秀区屯堡傩艺雕刻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不断增加,审美水平日夜增强,他开始不再只单一注重文化的独一性,更加追求审美与适用相结合,于是创新设计制作了笔筒、茶几、画筒等等市场认可的傩雕产品。他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大胆创新,白天利用休息时间跟艺人们交流心得,夜晚到每家每户进行家访,还常常抽空到各屯堡村寨进行文化调查和收集,整个作坊以及整个周官村寨生机勃勃,很快,所雕制的作品被很多专家认可,被市场所接收,全国很多公司和商贩前来订购,造成产品供不应求,许多在外打工的艺人又回来开始重操旧业,“大明公司”、“绘精木艺雕刻厂”“名胜雕刻公司”、“广基博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等相继出现。

       木上雕刻传神奇

       桃李粉粉遍黔中

       继承文化促发展

       带动致富一方人

        关于周官的屯堡雕刻,很多学者一直在追寻它的历时源泉,可是翻阅史书,却无从考证!只大概推断是朱元璋调北征南和填南的时间带过来的,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只有 “两匹白马上云州,二十四把小雕凿。”这门技艺原本只在胡氏家族中传存,绝不外传,在其家族中也是传男不传女。这或许是胡氏后人受其压抑,也或许是知足长乐,或许是传统习俗,或许........  谁也说不清楚。

         胡氏雕刻工艺第一个外传的是祖辈秦朝安,也许有人会问既是此工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又为何会传给外姓秦朝安?其实不然,秦朝安青年时期曾上胡志香家门招其女胡细妹,因此才受胡五公、胡志香真传。但天有不作之合,婚后不到几年,胡细妹因病去逝,秦朝安又回到秦氏家族。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风吹醒了沉醉的人们,这门传统的雕刻技艺,尽然会成为今天周官人民发家致富的门路,成为促进安顺经济发展的主力。

        在他的带动下,就有很多经他培训带动的民间艺人获得全国省市奖项,有的已有了自己的事业。2006、2007、2008“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两赛一会、三赛一会上,共获得二等奖、三等奖、最具民族特色奖设计创新奖、最佳创作奖、创意奖、优秀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他本人设计制作的《三国地戏柱》获2006“多彩贵州”三赛一会、两赛一会上获得最具民族特色奖最佳设计创新奖、《地戏笔筒》、《十二龙鼻》在2008“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上获得二等奖。此外,在全国的很多展会上还获得很多大奖。看见自己培训和带动的民间艺人站在领奖台上,他脸上涌现出无比高兴和自豪的笑容,这也许就是他的最大安慰,也是最大收获。

         胡名生、胡发云、鲍坤、周祖高、洪贵友等一大批民间艺人在他的培训和带动下,不但掌握了木雕工艺流程,学到了很多艺术创作的本领,还发展了拥有了自己的实业。如今,胡明生在湖南的凤凰古镇开傩雕工艺店,胡发云、洪贵友在安顺花鸟市场租房开了一个石座、木雕家具加工作坊,鲍坤在黔西兴义开了一个工艺品店,周祖高组建了周姓家族的艺人在周官开办了“绘精木艺雕刻厂”、胡勤学在普定县开办了一个根艺加工作坊,徐永贵、胡根情在紫云开办了一个根艺加工作坊,鲍忠俊在贵阳青岩开了一个工艺品等等。在外发展的有了自己的事业,在家里工作的修建了新房,当你看见出售傩雕艺术品的店,那就是经他一手带动起来的周官和邻村的民间艺人,当你走进周官,看见新建的新房,那就是他培训过拖动起来的民间雕刻艺人所修建的新房。

      2004年,他得知胡勤学在外帮人打工,一年下来生活都是一个问题,于是他找到胡勤学,动员在他的厂里上班,胡勤学一家住进了厂里,他帮助解决了所有的吃住问题,当得知胡勤学妻子老爱跟公婆吵架,弄得胡勤学没有心思上班,一天总是闷闷不乐,当他知道这一情况后,自己出资先给胡勤学修建新房,解决了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发生口角的事态发生,胡勤学也从此安心工作并提前圆满了自己修建新房的美梦。

      他就是这样乐于助人,爱惜人才,传承文化,照亮别人,燃烧自己。2004年夏天,贵州民族学院傩文化研究中心发现了周官这个文化宝地,庹修明说“这个地方风光秀美,文化深厚,不发展真的是可惜。”于是,他跟研究中心的庹、陈玉平、陈帆多次交流,终于得到了中心的认可和支持,2006年6月9日周官被列入傩文化雕刻研究基地。可是当他看见还有很多周围跟他一样从事雕刻的民间艺人没有富裕起来,有的甚至放弃雕刻外出打工,一年两度的地戏演出也在逐渐减退,年轻人根本不愿学,而老艺人也在不断地减少,看到家乡的落后,看到这种文化在逐渐消失,他有一种慕名奇妙的担心,为使屯堡地戏文化能够保存、延续下去,保持一年两度的地戏演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周承德以及地戏演员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6月在周官村成立了周官地戏组。现在他根据个人能力附带周官《五虎平西》、《二下边关》、刘官《薛丁山征西》、双堡场坝《三国》、九溪《封神》五支原生态的地戏演出队伍。文化是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存,但如何真正做到更好的整合资源,让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让全村人民富裕起来,这是他多年来的梦想,于是便产生了成立协会的念头,在刘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西秀区民政局、区科协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以发展和建设周官为前提,以周官人民特别是雕刻艺人为服务对象,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2007年元月17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傩雕协会”终于挂牌成立了,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他担任协会会长,协会的成立为周官的未来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为保护和弘扬屯堡文化、傩雕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坚实基础。

        协会成立以前,整个周官的雕刻行业年产量20余万件,年产值300余万元,协会成立后,他特别注重文化底蕴,一方面组织协会人员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交流会,一方面挖掘地方文化历史渊源,用文化包装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采取协会+公司+厂+艺人的发展模式,引导公司、雕刻厂、民间艺人根据旅游及各类市场需求进行大胆创新,07年的产值从以前的20余万件减少到18万余件,但产值确达到了500余万元;民间艺人的年收入从以前的7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0余元。为了统一商标、统一规格、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为了擦亮傩雕文化品牌,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协会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11月13日,他带领协会全体成员成功申办了“周官”傩雕文化品牌,统一注册了傩雕商标,申办了十二龙鼻、傩柱、傩公、傩母等傩雕名称14个专利。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们的屯堡传统雕刻技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刘官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安顺市市扶贫办、区扶贫办、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安顺市西秀区农业技术推广学校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2007年11月1日至2007年11月11日、2007年11月21日至2007年12月22日他带领协会主要成员分别组织开办了为期10天、30天的雕刻培训班,通过雕刻技能培训,共有180名学员报名参加了学习,通过短暂的学习,所有学员基本掌握屯堡文化基础知识、也基本掌握了傩木雕的基础知识,所有报名参加的学员不但学到了基本技能,还领到了一定数额的务工补贴,培训合格的学员也领到了安顺市西秀区人事社会劳动保障局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使他看到了雕刻未来的曙光,为今后傩雕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也使他对未来的傩雕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他不但注重文化的传存,根据艺人所长鼓励民间艺人创新,带动公司、厂、民间艺人有序发展,还特别注重文化宣传,曾多次参加全国很多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会。2005年他以地方民俗民间学者、雕刻大师的双重身份参加了《2005中国黄果树瀑布节屯堡文化研讨会》;2005年九月被广西民族大学聘请为“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学特邀研究员”,同年10月,以民俗民间学者、研究员的身份参加在武汉中南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会》;2006年他协同刘官中学到贵州省教科所跟兰刚老师进行多系交流磋商,11月16日《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课题终于进入刘官中学,课题展开后,他还不定期派出协会成员给学生授课,讲屯堡文化知识、雕刻艺术,傩雕品种,制作流程等,还安排协会副秘书长周承鹏担任傩雕认课教师,他自己被邀请作为此课题的学术顾问。2007年3月9日他组织协会主要成员学习探讨《周官傩雕产业如何做大做强的研讨会》;2007年6月4日,他组织召开协会领导班子会议,汇集傩雕精品参加云南昆明旅游商品交易会;2007年6月22日在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下,他率协会成员胡科志参加了在贵州芩巩的《贵州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研讨会》;2007年11月17日,他代表协会参加省市区领导检查考核刘官中学《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工作进展情况;2007年2月11日,他举办了地戏汇演,邀请了刘官乡水桥《岳传》地戏队、兴红《五虎平西》地戏队、周官上街《五虎平西》地戏队、下街《杨家将》之《二下边关》地戏队,组织四堂地戏大汇演,邀请了上海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安顺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2007年2月5日――13日,他组织协会配合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大型屯堡文化题材宣传片《脸子》;2007年2月24日,经他与旅途中国旅行社商议决定,试运行开通“周官屯堡一日游”旅游专线,“旅途中国”组织了北京、上海、杭州、宁波游客一行34人游玩了周官屯堡,参观了我们周官屯的屯堡建筑、原生态的地戏演出、屯堡妇女舞蹈、屯堡山歌、傩雕艺术,品尝了屯堡农家饭,热情好客的屯堡民风换得了游客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并在网上发贴;2007年3月2日接待湖南卫视就协会成立和未来展望采访;2007年3月14日,他组织协会迎接了文艺界、旅游界、文学界等、市区领导亲临屯堡、认知屯堡首站光临周官;2007年9月份,接待中央电视台就周官雕刻历史文化、现场制作、雕刻流程实地采访、现场拍摄;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福建东南台、贵州电视台、安顺电视台、贵州日报、安顺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报道周官的雕刻历史、规模,安顺电视台以他个人故事形式做了《小城故事》栏目,系统的介绍了屯堡文化、雕刻历史;通过网络在中华网、网易、中国傩文化网、阿里巴巴、中国工艺品网、多彩贵州、魅力安顺、贵州信息港等网站发布协会信息、傩雕产品信息;他个人编撰的屯堡文化、傩文化论文、研究成果在《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人类学与乡土中国》等报刊和中国傩文化网大型网站刊登发表。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之年,圆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自从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作为中华民族的屯堡民间艺人的他,一直在思考和创作,通过巧妙构思和精心设计,创作了《屯堡地戏柱》和《祥云龙柱》两件作品,捐赠给了中国奥委会,为此,他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表达了屯堡民间艺人的一份爱国之情。

 

                   二.秦发忠的困境

        秦发忠这位非遗保护中传承人黙黙地在民间坚持着、耕耘着,但他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呢?最近偶尔看到他的QQ空间,才有所了解。

      他在《忆在<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上的发言》中说: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会今年10月19-22日在贵州民族学院隆重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族群理论与实践》。由于时间关系,我是20日才赶去报到的,还好,赶上了开幕式,下午是高峰论坛,按照会议安排我分在《族群实践论坛》,我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15分钟的时间能说什么?我大概性在脑海里思索了一下,强忍一些困惑,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这个发言的机会,我平静自己。
        主持人向参会的人介绍了我的身份和论文题目,会场上一片热烈的掌声响起,我起身回敬。“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下午好!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感到十分的荣幸,首先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学者,仅仅是以一个文化传存者、屯堡族群后裔的身份来向各位老师取经学习。我的论文是《论屯堡文化----以周官屯窥视贵州屯堡》我并不想去陈述我论文里面的内容,因为在座的各位可以去在论文集里看我的文章,我只想借此机会想各位谈一点我的个人观点:
       1、没有屯堡地戏就不会有今天的屯堡,更谈不上什么屯堡文化。屯堡文化是屯堡地戏(跳神)引发的,如果没有前面的专家、学者对地戏文化的喜欢从而深入民间调查;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前面的调查,也不会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参与,如果没有跳神,也就产生不了屯堡文化这个概念。
       2、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很多老师硬是要我把屯堡地戏改成安顺地戏,更不要说成什么傩文化,因为他是安顺的文化。跳神理应属于屯堡地戏,而不能一味的统称为安顺地戏,因为地戏不是紧紧存于安顺市内,安顺只是屯堡地戏的中心所在,因为长顺、普定、花溪、曲靖、广顺等地也有地戏。
        3、屯堡地戏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傩文化的范畴,因为它们的主要共同点都是以祈求庇护为核心,以消灾纳祥为目的。
        4、屯堡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体,包括屯堡地戏、民风民俗、建筑、山歌等等,不是单一某一个方面的就能完全代表。
        5、屯堡是一个族群的区域,不是一个单一的乡镇(村寨)就能完全代表。某一个景点的屯堡文化是经过包装的文化,应改是以商业运作为目的,以花姿招展为文化表现,是没有根据的花树,是温室里的花朵,比如说天龙屯堡,它只说明天龙是属于屯堡,而不是天龙就等于屯堡。
        6、屯堡文化属于一个大概念,就算是在屯堡地域内,由于各地的坐落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语言(方言)、饮食等也存在不同形式。因此,某一个屯堡姓氏,某一个闪亮家族、某一个发展村寨并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屯堡。
        7、随着更多专家学者的深入,屯堡文化的很多谜底将进一步呈现,但在发掘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文化的根基所在和它的传存对象,要搞清楚我们发掘的目的是什么?更要明白和理清发掘、保护、发展的措施和意义的层次。我曾妄自私语:“如果说屯堡文化是一座千年古墓,那屯堡地戏、屯堡建筑、屯堡山歌等就是古墓中的文物,我们只是把他挖掘出来,而不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那它将随风而化”。
        8、我知道也坚信文化需要发掘和宣传,也需要专家学者的论证,但更需要传存者,这就是根,因此,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要给文化传存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专家学者进入所要调查和研究的群体以及对象,要相互明白各自需。

       秦发忠上述所言,反映了他对屯堡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是有自已的看法的,对一些现象和做法提出了批评。但很少有人会重视他的发言。说实话,我与他接触了这么多年,我并不了解他啊!

    后来又看到了他写的另一篇QQ日志《2008年度傩学研讨会》:

       在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福泉市人民政府的主办下,2008年年度傩学研讨会在福泉市隆重举办,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贵州.福泉阳戏研讨会”。 
       6日上午随着主持人陈玉平博士对参会单位和人员的介绍完毕,福泉市秘书长宣布盛会开幕,接着是来自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康宝成教授、重庆文化研究院的胡天成教授、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吴秋林教授、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黄埔重庆研究员、福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杨光华主席、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赵国庆研究员、道真民族宗教事务局冉文玉副局长、湖北省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刘冰清教授分别对关于傩学的研究问题、形态、考证、特征、源流、演变、类型、传存、审美以及各地的傩现象比较做了主题发言。下午是分组讨论,分别对“传统仪式戏剧的传存与保护”、“傩戏的艺术形态”、“阳戏源流和特征”展开激烈的探讨和交流。我被分在“传统仪式戏剧的传存与保护”讨论组,在评议人吴秋林教授的安排下,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省市的专家学者依次自我介绍,我虽不是首座上席之人,但我们组我是第一个发言者。
        围绕主题,我首先向小组参会人员简略介绍了我地傩学的研究方向以及传存和保护措施、实战经验,重点谈了个人对挖掘、保护和发展的观点和看法。
        在以往和现在的每次文化学术会议上,我们一再以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和保护和开发作为研讨主题,研究人员也一再强调和对文化的挖掘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探析,可是,针对同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地区的源流和发展现状的挖掘工作和实施进展情况。比如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的关系,政府和投资公司与民间文化传存人的关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者需要得到什么?又能给调查对象带来什么?怎样调解政府和投资公司与民间文化传存人的关系?如何建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民间文化的价值定位、属性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应当说发掘文化、研究文化、保护文化、弘扬文化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所以,要完整的全面的调查收集某一种文化(傩学)在民间的存活史料,就必须建立一个互补互利的友好往来关系,首先要明白任何一种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它的根基所在,只有在一定适应其生存的环境下才能存活或者延续,而滞留的文化元素还得人为的来传存,实质上这也是近年来学者们所表达的活态文化,一种文化现象从某一个地区向外界传播和蔓延,这正是人为的因素,随着人们的迁途,文化一路传播,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因此,挖掘文化、研究文化、保护文化、弘扬文化除了从史料着手,还得从民间艺人、族群着手,在对某一区域族群的生活向往、生活习俗、生存环境、祈求信封等点滴调查, 这也才是傩文化在民间的功能。
        我们挖掘和保护的目的实质上是在现今社会背景下的推动,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创新,在演变,而我们所调查的目的除了它的精神属性(所谓精神属性就是仪式,即是人们的内心向往,这才是一种文化的生命力。);还有就是它的经济属性,我们暂且不去追究此前的经济效应,现在旅游热的并不能排除文化也是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者说是为发展经济旅游热推动的文化复兴。诸如此类的争论其实也是各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我只想说,不排除政府单位是为政绩和荣耀、为经济发展而做调查和宣传的工作需要,不排除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是课题需要;文化投资公司是为了盈利而收集调查,可是,真正的民间艺人、文化传存人,他们又得到什么?因此,保护文化我以为关键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只有构建好传存人的发展空间,让其从思想上真正投入,才能有文化的生存空间,即是构建政府、学者、投资公司、民间艺人的和谐空间。
        讨论结束后,大家一起晚宴,七点十一分我们一起观看了福泉阳戏,在舞台上,阳戏班子为我们演出了《点酒娘子》、《过五关》、《扫盘土地》、《梅花二姐》、《韩信追霸王》、《二郎锁孽龙》、《秀才神》、《叙五更》。
        中山大学的倪彩霞博士问我,阳戏是什么?与屯堡地戏有什么区别?自我主观意识,认为所谓阳戏其实就是以娱乐和祈求纳财为主的傩戏仪式的表演,这个看法在会议上也与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一致。其实,阳戏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但通过观看的表演后,《过五关》、《韩信追霸王》、《二郎锁孽龙》表演有德江、江西傩的傩戏形态,也有屯堡地戏的傩学符号,大将都要佩戴战背旗,特别是《梅花二姐》和《秀才神》更多夹杂安顺花灯的文化元素,而安顺花灯也是“跳神”的附和产物。所以我认为,阳戏与地戏的共同点是都以娱乐、祈求庇护为主,都佩戴面具,都有道具锣鼓;不同之处主要是安顺地戏演的都是武戏,而且是历史大戏,而阳戏民间小戏成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同与不同。
         因此,如果说撮太吉是傩文化原始社会向人类社会的过度阶段的话,那么巫傩和地戏就是王朝战争所造成的灾难被人民化喻的神与鬼的战争,而阳戏就是傩向现在戏曲(京剧)的过度阶段。

        那么,秦发忠的困惑究竟是什么呢?为此,我专门就此采访了他。他说: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坚守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很不好讲,讲了更得罪人。但为了民间文化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正常的发展,我还是要说。我的亲身经历使我困惑的问题主要有:

1、2004年一家大学傩文化研究中心需要我的傩雕资料,当时是乡政府接洽,分管文化的干部要我提供相关资料,我唯一的要求是无论在什么报刊发表要说明资料的来源。可他们当时就说我算什么东西?!我把想法告诉了某老师,他说他不管这些,他们只跟政府来往,我有事可以跟政府对接。后来致使这个大学傩文化研究中心没有我们村的详细资料。2008年在第七届人类学会议上某老师才意识到里面的复杂性,听完我的发言走出会场,还拉着我的手说:“发忠,我低估了你,以前是我对你有成见”。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安慰。

2、2005年为了民间文化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我带上手里的材料跟当地乡刘官中学到贵州省教科所,获得了《民族民间美术进课堂》的立项。课题教材也是熬更守夜编写出来的,开课仪式的时候,竟然成了别人的成果,报社呀什么的连我的名字都没有,只是学校发了一个手写学术顾问的聘书,而且我的材料被当地的领导换了一个名字在报上发表。这使我很想不通。

3、政府制定发展地方的策略是,打造“一傩、二河、三果、四竹、五田园”,可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两届领导8年来并没有真正做出相应的措施,民间文化的发展还是自生自灭,主要还是我们这些民间人士在外联络和宣传,而碰见好的给予机会,上报政府也是水上打一棒。2007年的时间,在岑巩的学术研讨会上,我就跟外面的各行教授朋友交流我的想法,想在我们这王一个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召开一次会议,都说好了,可是上报给政府,领导给的答复是,政府没钱,要开你们自己开。

4、一直以来,我就想把整个屯堡文化、屯堡地戏好好地整合,一年办一次《百堂地戏大汇演》,以此来激发民众,真正让人民参与保护和继承屯堡地戏,在某一个程度达到地戏传承和雕刻传存,甚至以此支撑傩雕产业化,发展旅游,带动地方文化的大发展。在热心民间文化朋友的关心下,我试办了由四只地戏队的汇演,并邀请了好几家电视台现在参观和采访,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赞助,希望政府和领导重视和支持。可是,宣传出去了,外面的好多喜欢民间文化的老师和朋友问我什么时间举办,由于得不到支持,所以只能以失败甚至是一个幌子而告终。

5、傩文化协会成立后,目的为了更好地整合地方文化和人才队伍,可是协会本身就没有什么资金,也没有来源。成立的时间就是政府给了2000元,还举办了隆重的成立庆典,钱都是我先垫付,后来,通过朋友捐赠,还算能够支撑,去年办了几期培训,也得到一些资金,用于注册傩雕文化品牌,和申办了专利,可是下面的群众,看的是眼前的利益,认为协会没有什么发展,至今也是我个人垫支维持协会运作。然而应对政府的活动,不管是人员还是作品,一个电话,一个命令下发下来,包括“多彩贵州”大型文化活动在内,简单一次的参加活动就得好几千元,到省外要上万元,而属于这方面的文化产业项目款项,分文没有,只是落入了有关系的个人腰包里,导致协会会员和民间艺人没积极性,这也是导致文化没有传存者的一个根本原因。

6、产品和作品方面,政府说要在礼品上主推,可是拿了产品作为礼品,去要款总是迟迟不给,起码要拖半年以上,还要跟财务有点往来。上面来参观和视察调研,喜欢的就让人拿走,没有人来买单,最多是来年让你申报一个项目,而民间艺人和当地企业真的是有苦没处说。

7、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做,资金又是一个最头痛的问题,想贷款做大,银行又不贷,要抵押,可是农村并没有什么抵押,包括住房也是一个准建证,并没有房产证,贷一万就要有工作的做担保,然而一个文化企业的运作,这怎么能维持,更不要说发展了。

       我读了这篇日志后,立即作了评论:发忠在这篇日志中所言“保护文化我以为关键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只有构建好传存人的发展空间,让其从思想上真正投入才能有文化的生存空间,即是构建政府、学者、投资公司、民间艺人的和谐空间。 ”非常正确、非常重要。这一点正是政府、学界和企业所忽视或无视的。月底我去天津参加中国民俗学会年会时要呼吁、要呐喊!并于2008.12.6.写了一篇QQ日志:《草根不易草根坚强》:

        认识贵州安顺周官乡刘官乡的傩雕大师秦发忠己三年了。三年中我与阿兰去了三次,自认为对秦己有了解,并让我的硕士生熊迅去做了硕士论文。
        回忆初次认识秦是2005年8月底在安顺西秀区与阿兰一起出席屯堡文化研讨会,住在天瀑大酒店。会都结束了,送别晚宴也快结束了,正准备离席,华东理工大的一位研究生带了一位农民打扮的人来见我,介绍说这位是仰慕我己久,但不敢来认我的秦。我一听十分感动,便说为何不早点来认,明天一早我们就要走了,太遗憾了!但我太想去看看秦的傩雕厂了,便问秦刘官村远不远?秦说:不送。我问:现在去晚上回得来吗?秦说:可以。于是我与阿兰决定去刘官村傩雕厂去看一看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
         这时已晚上七时多了,西秀区的领导不让我们去,怕路上不安全。但我主意已定,非去去可!于是,我们三人悄悄出了宾馆,秦叫了一辆的士向刘官村驶去。上了路听司机说有知道大约有五六十公里,路程并不近。且路状越走越差,到了周官乡后路更差了,汽车车蹦蹦跳跳中好不容易到了刘官乡秦家,也就是傩雕厂。这时已九时有余了。
        参观了秦的傩雕厂和陈列室,看到各种傩雕和傩柱,十分震撼,便动了让熊迅来做田野的念头,为此与秦达成了共识。临走时秦送了一面九龙鼻傩面作纪念,再乘车回到安顺时已半夜了。

       2007年7月和今年12月1日在安顺学院吕燕平的陪同下又去了两次,并于2005年9月就聘秦为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我以为我一直支持着秦的傩雕艺术,秦也一直与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以为我虽然不取讲非常了解秦,但也有所了解秦了。但是,从我进入秦的QQ空间后,我才猛醒:啊!我并没有真正了秦啊!更没有了解民间艺人的心态!
       秦在他的空间中不仅表达了他对草根文化的爱,足见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他对草根文化,即官方所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知灼见,对民间艺人生存环境的呐喊!阅后方知秦真是有水平!深感草根不易,更感草根的坚强。千百年来,处于草根状态的草根文化之所以能生息不止,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千秦发忠这样的民间艺人在艰难中坚持着!坚持着!

       这样看来,秦发忠这位传承人的困惑主要是面对学者,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创造的民间文化却成了别人的成果,他们能不困惑吗?面对政府,他们也没有话语权,他们想发展民间文化却总是被别人给画成了画饼,他们能不困惑吗?面对投资公司,他们更没有话语权,他们想借助投资公司求发展却常常成了砧板上的肉,他们能不困惑吗?

               四. 传承人的核心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当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为此,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006年5月20日又确定和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么重要的一件具有国际意义的工作,传承人为什么会这么困惑?有些政府、学者、投资公司为什么会对传承人不尊重、不支持?关键的问题是人们对传承人的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造成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出现政府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取代了传承人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影响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更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

       诚然,非遗保护工作要政府申报、要争取上名录,但目的应该是要保护。那么,要保护什么呢?难道是一些人所理解的保护某些具体的事项吗?不!在人类学的眼光中,非遗保护工作不仅仅是要保护具体的事项,更重要的是要保护传承人。为什么?因为在人类学的眼光中,非遗保护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即必须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和深蕴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创造的智慧结晶。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来承载,主要依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来承递,往往因人而存、人亡艺绝,其特性决定了传承人是保护主体。正如刘锡诚先生所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①]

因此,如何强化对传承人的保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善对传承人的服务,提升其社会地位,营造有利于传承人发展的社会环境,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事实上,对传承人的保护许多地方都已有成功的经验,如江苏连云港充分认识到被列入国家级首批保护名录之一的海州五大宫调,作为海文化与盐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作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主要是依靠民间艺人以自娱自乐的方式,代代口传心授,薪火相传。因此,在开展海州五大宫调保护工作之初,将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保护工作的主体和突破口,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是明确传承人的地位和责任,由市文化局和两位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了开展传习活动的“协议书”,为他们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制定了代表性传承人授徒和展演任务,明确了考核任务和奖励措施,极大地增强了传承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传习活动当中。二是做好传承阵地的建设工作。积极扶持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建好各自的小曲堂,将两人所主持的“小曲堂”冠以两位老人的名字,确立为全市第一批海州五大宫调传承单位,并为他们举行授牌仪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又如云南省省长秦光荣非常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在云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说“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 于2007年5月,由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共同命名了云南首批20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是从全省各地735位民间艺人候选人中,经过专家推荐、严格评审选出来的。他们有的是民间工艺的能工巧匠,有的是各种民俗礼仪、宗教活动的主持,有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典籍、资料的保存者,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改善传承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鼓励他们为传承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有意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发放3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

        再如广东河源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确定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的保护机制,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承人的地位得到尊重。

        总之,只要把传承人的位置摆正,确立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政府在积极申报非遗保护名录的同时,不仅要把保护传承人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更要把保护传承人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任务;学者也会尊重传承人的劳动,在搜集、整理、研究、发表相关成果时,不仅把传承人研究资料的提供者,更要把传承人作为学术研究的合作者;投资公司也能从扶持和发展民间文化的立场出发,在投资开发非遗项目时,不仅要从传承人身上赚钱,也要对传承人进行扶持。而事实上,只有传承人的地位真正得到了提高,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真正得到了改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由此更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①] 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TAG: 传承人 核心地位 秦发忠

云无台 巴莫曲布嫫 发布于2009-01-03 09:02:12
文章的尾巴呢?

徐老师:发布长文,最好先把原文档拷贝→粘贴到编辑窗口中,然后再点击窗口底端的【清除格式】按钮,那样,长篇文章一般都能够正常发布,注释及其编号也能得到保留。

不成就只拷贝发布论文提要,然后上传word文章作为附件,记得上传之后要点击[插入],将附件插入到编辑窗口中,再点击【保存发布】。这样大家可以下载附件中的文档。也方便主站编辑的采集。


再试试吧。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