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俗学博客开通了!

新乡土中国[029] 第八篇 结语: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3-03 14:21:12 / 个人分类:新乡土中国

查看( 1535 ) / 评论( 0 )

第八篇

结语: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有了梦想,中国人的风俗就是希望圆梦。我们惊奇地发现,武义新农村建设正是我们追寻的新乡土中国的梦想,尽管她只是一个雏型,但却为人们画出了一幅新乡土中国的速写图像。

一、圆梦: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田野

在武义调研中,我们一行人于720日 下午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俞源太极星像村考察,只见村内一片繁忙,搭台的搭台,摆摊的摆摊……笔者在俞源词堂门口的小杂货店里休息喝茶时,问老板娘今天为什么人这么多,这么热闹?她说:“今天是圆梦节啊!”真巧!我们带着新乡土中国的梦想来到武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调查,初到俞源,竟碰上了圆梦节,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好兆头,我们这次对武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考察一定会获得成功。

可能也是“天意”吧!7月26日,《今日武义》发表了何惠写的《到洞主庙圆上一“梦”》,借一个法国姑娘到俞源洞主庙圆梦的故事,把俞源圆梦节的来龙去脉作了交代,转引如下:

身材修长、蓝眼睛、金色秀发的法国姑娘伊美莉站在人群攒动中格外引人注目。听说俞源村这几天有个圆梦节,伊美莉在武义籍留法同学的陪同下,7月20日,兴致勃勃地赶到洞主庙,希望圆上她的“少女梦”。

每年农历6月26日是洞主庙圆梦节,也是俞源村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7月20日即农历6月25日,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百姓从四乡八邻赶来。他们扶老携幼,个个争先恐后,目的是晚上能抢个好位置,或就地盘坐或席地而卧,希望能尽早圆个好梦。这天晚上,除武义当地百姓外,还有来自周边县、市的群众,俞源大街小巷上车水马龙,古戏台上古乐喧天,台下欢声笑语。据统计,仅这一天就聚集了四五千人。

撂下工作,放下农活,与不通言语者席地而坐,跟陌生人并肩而卧,亲朋好友、同学情人来此相传。仅仅一个村级节日,竟然如此吸引人,洞主庙的文化魅力来自哪里?

俞源村洞主庙始建于南宋,距今750余年。坐落于翠竹茂密、果木飘香的九龙山下,两条小溪汇合于庙前,潺潺而过。庙宇分正殿、清幽阁、两厢及附屋,共40间,造型精巧,古朴端庄。殿旁有高大的古樟树,傍着古树有梦仙桥。洞主庙素有“洞天清幽,避暑仙府”之美称,更以圆梦胜地闻名遐迩。洞主庙又是如何而建?一是传说当年俞源经常受洪水侵袭,民不聊生,为减少洪灾,借治水功臣李冰之神威治水而建。据《俞氏宗谱》记载,原为两个庙,后来合二为一。如今,洞主庙里既立有沉香神位,又保存着李冰治水的石碑,而农历6月26日恰是李冰的生日。

为纪念李冰,每年这一天,当地百姓杀猪宰羊,来到庙里祭拜,以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同时,村里还要请剧团连续三天四夜演古装戏,称为“六月戏”。神奇的是,每年这三天里,总要下一场雨即使久旱年份也不例外。至今仍是不解之谜。7月20日这天下午,果然又是一场喜雨。

久旱逢甘霖,百姓梦想成真。洞主庙从此吸引了成千上万百姓前来顶礼膜拜。据《宣平县志》记载:清嘉庆初,武义书生项秉谦圆梦,斋戒诚心,梦见瓶插萱花六枚,友悼樵解曰:萱,宣也;瓶,平也;六年秩满君其司铎宣平乎!后为项秉谦果然以拔贡为宣平教谕,意如先兆。传说归传说,数百年以业,洞主庙圆梦灵验的例子还真不少哩。

如今的圆梦者,已很少单单为求甘霖而来,更多的人都是怀着各自美好的愿望,或祈祷平安、健康、财富……法国姑娘伊美莉高兴地说:“来到这里,我要祈求上帝护佑我中国之行快乐、顺利,祝愿我的中国籍同学越长越漂亮。

笔者不惜篇幅转引《到洞主庙圆上一“梦”》,其实是有用意的,一是武义情结使然,圆梦节是武义本土民间文化,能展示则尽量展示,让人们多层面地感受武义文化的魅力;二是“草船借箭”的写作策略,想借此“圆”我们“新乡土中国的梦想”。

有梦就想圆,无巧不成书,到俞源正好碰上圆梦节,我们一行8人,用《金华日报》报导《武义新农村建设吸引人类学专家》一文中的话来说,是2个教授、4个博士生、2个硕士生上山下乡搞调研,在武义干部的有力配合下,经过近一个月的田野工作,走访了县直机关各部门;农村方面考察了新宅陈弄村、俞源九龙山村、桐琴东皋村、上夫岭下村、履坦杨岸村、熟溪街道项山干村、泉溪官田村、柳城祉村等村庄,以及桐琴镇;工业方面考察了三美化工、恒友机电、张氏包装、武精机器、圣奇运动器械、杨岸铅笔等企业;教育方面考察了武义一中、三中、金穗民族中学、继续教育中心、熟溪小学、明招小学、柳城小学、壶山小学、实验小学、职业技术学校、武阳幼儿园、壶山幼儿园等学校;旅游方面考察了郭洞、俞源、小黄山、白水瀑、清风寨、延福寺、明招寺、清水湾温泉、溪里温泉等景点;并在农民和工人中分别做了1000份问卷调查。通过与武义方方面面的亲密接触,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我们惊奇地发现武义新农村建设的图像,正是我们梦中追寻的新乡土中国的雏型。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田野圆了我们追求新乡土中国的梦。

二、追述:新乡土中国梦的轨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给我们勾勒了旧时代乡土中国的图像:

——“乡土本色”描绘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乡下人”的“命根”,“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描绘了“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描绘了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描绘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家庭”描绘了在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男女有别”描绘了“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描绘了“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无讼”描绘了在乡土社会里,“作刀笔吏”是“没有地位的”;

——“无为政治”描绘了“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描绘了在我们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微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此像,但都不确当。”这就叫“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描绘了“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名灾的分离”描绘了“名灾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化迁建率而增加”;

----“从欲望到需要”描绘了“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位’ ----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从费先生所勾勒的乡土中国的图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悟到,这幅图像实际上是传统中国的素描,正如费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言: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存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确实,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并不像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那样,是对一个以村为范围的乡土中国的具体考察和研究,但却是对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入木三分的剖析。这种剖析是建立在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洞悉之上的,它实际上是认识和了解旧时代乡土中国的经典。

正是因为有了费先生这本经典《乡土中国》,从这本书正式出版的1947年以后,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一直在追寻着新的乡土中国。

笔者从1961年进入中南民族大学,师从著名人类学家岑家梧先生学习历史,1965年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乡平寨从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次从城市到乡村,第一次与侗族农民亲密接触,不仅感受到了一次异文化的震撼,也产生了对新乡土中国的追寻,当时在平寨与侗族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荒种油茶,筑坝修电站,甚至要改变他们没有使用厕所的习惯,而策划兴建了平寨的第一个厕所,当时还颇有激情地写了一篇题目为《平寨新风》的文章寄给《广西日报》,表达了笔者对新乡土中国的一种追求。

1965年大学毕业,“打起背包就出发”成了武义一中的一名教师。刚到武义,见到武义贫穷、落后的样子,住在巷子深处的县招待所,满巷的狗叫使我心感恐惧,晚上连大门也不敢出去。后来读到孟浩然的《夜宿武阳川》“风物是秦余”的句子,笔者觉得那时的心情与孟浩然是相近的,因为笔者觉得当时的武义真是还不如广西的三江。虽然1965年8月笔者在杭州等分配时,省人事厅的人说,武义是浙江少数民族地区。但我到武义后,一点少数民族的气息都没有感受到,倒被武义的贫穷和落后震撼了,汉族农村还有这么落后,这么贫穷的乡土社会!

这种感受在笔者1985年3月离开武义时一直都没有改变。别的姑且不说,就是县城壶山镇,人们使用的公厕是大粪坑上用木头做的连体坐便器。当时武义一中的木制连体坐便器长达十几米,十几二十个人一溜烟地坐在一起大便,现在想来可能也是一道绝妙的风景线。而我居住过的一中三层楼教工宿舍、房管会上水巷宿舍、一直到笔者离开武义时住了近10年的大桥头宿舍都没有卫生间,除了上公厕以外,就是使用马桶,于是,每天清晨或傍晚在熟溪边洗马桶也成了武义的一道风景线。

在武义工作20年,确实跑了不少乡村,桐琴、东皋、泉溪、项店、茭道、邰宅、白溪、寺后、履坦、桃溪滩、王宅、挑溪、云华、柳城、大源、新塘、新宅等都留下了笔者的脚印。想起有一年步行从柳城云华再到俞源,哪里有古文化村的感觉,有的只是落后与贫穷;还有一年冬天到以科学种田称著的新安江移民村去调查,当晚住在农民家中,盖着又硬又油腻的被子,整晚都没暖和过,根本没有睡着。后来风闻项店千丈岩青年敢闯队在高山战天斗地,大受感动,自己带菜带着学生上了千丈岩去学习。但是,20年的岁月,笔者所见到的只是武义的山越来越荒,武义的水越来越少,无论去新宅,还是进宣平,汽车一路开去见到的大多是荒山秃岭,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凡岭脚的风水林,那时,这一片风水林真是显得特别可爱,特别为凡岭脚的农民所感动,他们保护环境真有能耐啊!

说实在的1985年离开武义时,确实是带着新乡土中国的美梦破灭了的感觉而怆然南下的。那时仅凭笔者曾经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了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感受,就带着妻子和孩子毅然地去了广西。

在广西又是一个20年,在这20年中,由于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心中对新乡土中国的追寻也就从来没有停止过。20世纪80年代末,被贺县南乡镇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吸引,经过一年左右断断续续的田野考察,与同事合著了《南乡春色——一个壮族乡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南乡壮族400年前落户贺州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变迁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为南乡壮族为构建新乡土中国所作的努力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此后,由于科研工作的使然,笔者先后考察过广西和新疆大部分农村,以及青海、甘肃、宁夏、云南贵州、湖南、安徽、江西、福建的许多农村,所到之处要么是贫穷、落后,与旧传统的乡土中国没有什么二致的地方;要么是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环境的破坏更严重了。在这种状况下,笔者对新乡土中国的追求,导致了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为主题的确定,在论坛讨论中学者们对新乡土中国的构建,离土与守土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正是在笔者对新乡土中国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在对新乡土中国之梦越做越浓之时,2006年5月1日,武义新农村建设一下子闯入了笔者的眼帘,刻入了笔者的脑中,为武义的惊人变化感到震撼,认定这就是笔者心中的新乡土中国!

三、图像:新乡土中国的雏型

武义新农村建设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新乡土中国的图像呢?

所谓图像,指的是文化图像,这是李亦园先生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创造,他的名著《文化图像》,给读者大手笔地勾勒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武义的新农村建设则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给我们勾勒了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武义新农村建设在生态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包括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的生态家园系统图;在农业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由杂交稻和有机茶为农业产业带,以及蜜梨、高山蔬菜、畜禽、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茭白、笋竹两用林、瓜果等产业链多样化的特色农业;在工业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与永康五金城已初步融为一体的桐琴五金机械工业园区,以及武义开发区、凤凰山、白洋、深塘、王宅等工业区;滨江、古马山、黄龙、金岩山、熟溪东南、履坦岗头、柳城等工业小区构成的工业园区分布图;在旅游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温泉、山水、古文化建构成的风景画;在城乡一体方面,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县城开始走向城市化的图境,“江水穿城过,三山立城中”更是一幅美伦美奂的山水城市风俗画。这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建设的武义新农村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冲击着人们视觉的系列画卷。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武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服务方面,给人们描绘了转变职能,从管理走向高效服务,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历史图画;在教育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众人拾柴”办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壮观画面;在扶贫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山上五百年,山下三五年”,下山脱贫的感人画像;在民主管理方面,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在中国村级权力架构中,与党支部、村委会并列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勃然兴起的动人画面;在文化方面,给人描绘了一幅从文化底蕴沉厚积淀中激发出来的武义新精神的形象图。这就是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武义新农村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冲击着人们视觉的又一系列画卷。

武义人与自然协调平衡,人与人沟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系列画卷,谁看了都会感到振奋!都会感到这才像是中国农民应该过的幸福生活!所以,笔者从看到这幅武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眼,在第一时间就被她吸引了,激动了,由衷地感到这就是笔者心中的新乡土中国的图像。

正如前已述及,新农村建设从城乡融合的理论高度上去解读,它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的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武义的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仅仅是开了个好头,在城乡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任重而道远,这在武义的干部和人民心中都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如果说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是新乡土中国的图像,那么,其还仅仅是新乡土中国的一幅速写草稿,要将其画成新乡土中国的历史画卷,还需要人们付出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努力。但方向已经摆正,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打通,只要坚持下去,武义版的新乡土中国画卷一定能画成、一定能画好。武义人民一定会在自己的土地上画出的最新最美的新乡土中国的图画,贡献给中国新农村建设,贡献给城乡融合、贡献给“全球社会”!

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城乡融合的伟大事业,当惊世界殊!

                   2006年8月17日草成于武义

                   2006年8月23日第一次修改于武义

                   2006年9月21日第二次修改于北京

                                          2006106中秋节定稿于武汉


TAG: 中国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