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反思与发展——读《人类学关键词》有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2-02 17:41:31 / 个人分类:读书有感

        2004年,由叶舒宪、彭兆荣和纳日碧力戈三位老师合著的《人类学关键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能是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直到2011年上半年才在温州大学社会民俗学研究所韩雷副教授的介绍下知道了这本书,但那时尚未对此提起兴趣,知道2012年9月正式决定考博的时候,才再次想起了这本书。不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我于2013年1月底才买到了出版于2006年(第2版)的《人类学关键词》,并以一周的时间将其读完。现将读书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旨在交流。

一、《人类学关键词》内容简说

       《人类学关键词》公分四章二十四节。第一章“文明/原始”由叶舒宪老师执笔,共有九节内容。在这里叶舒宪老师主体讨论了有关“文明”和“原始”的问题。在这里,叶老师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否定了“文明”与“原始”之间的隔离,并认为现代学者所追求的“回归原始”实际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而这在论述斯坦利·戴蒙德的《寻找原始人》、罗宾·克拉克和杰弗里·欣德合著的《原始人的挑战》时体现的最为显著。更重要的是,叶舒宪老师在这一章的论述中,还重点讨论了中国学者应该怎样对待西方理论的问题,告诫大家要警惕“文化殖民”的新现实,从而提出要超越“文明”、“原始”两端论,并希望通过对这种“两端论”的“纠偏”达到认识上的改变和升华,而这一切都指向了“反思人类学”的兴起。

        第二章“历史”与第三章“进化”为彭兆荣老师所写。在第二章中,彭兆荣老师通过对“历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论述了有关“中式”和“西式”两种历史记述方式的不同,并对“神话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神话”作出自己的品评,从而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神话并非历史,但却是远古历史得以反映的影子。之所以会出现于神话中发现远古历史的事实,恰恰在于古人在记述历史时采取的片面记录方式,也就是说,现存的大量文字版历史典籍,一般所在均为上层统治阶级的所谓“正史”,但普通民众的生活史却被遗忘,而将之继承至今的恰恰就是那些流传于民众记忆的口述文学或称口述史,这便引出了我们对不同族群对自我历史进行记述的不同模式。

        第四章“族群/民族”为纳日碧力戈老师所写。在这里,纳老师主要讨论了族群、民族、种族之间的概念问题,梳理了我国自古以来对此三个概念的不同阐释,进而将族群所涉及的各类问题,如与“家族”的关系、与“现代商品”和“信息化”的关系,以及与“现代化”的关系等,从而显现出作者“宏大叙事”的能力。最后,纳老师通过对族群的结构(有形结构、行为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分析,论述了族群所具有“符号”性特征。对于族群文化的研究,纳老师认为传统的文化研究,已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早在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民族学、人类学者那里就已出现,即注重“实践第一”、“田野第一”的社会变迁研究,而这种研究是直观了解和帮助“族群自我再生”和“族群成员改造社会”的积极力量。

二、反思:《人类学关键词》的写作思想

        在本书的内封上写道“本书的人类学关键词研究,基本旨趣不在于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梳理与分析本身,而在于从批判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关键词的系谱学认识,给20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现代性问题的争论提供更加宏观的深远透视背景,进而从现代性危机之中引申出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文明危机问题。”从这一简介式内容介绍中,我们已经明确看到,《人类学关键词》得以成书的写作思想就在于“反思”。在叶舒宪老师所写的第一章第一节开篇就写道:“什么是反思?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沉思’的开始说:‘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这句话最好地解释了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反思特质。”(《人类学关键词》第3页)这一段引述毫无疑问地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思维逻辑的基础。

        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章每节内容,尤其是第一章到第三章,无处不体现了“反思”的思维逻辑。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美、日学者的论述说明恶西方“殖民”话语中的“文明”,并借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对“原始”、“野蛮”、“蒙昧”三个人类学关键词进行反思,表达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西文化观的不同,并希望中国学者能够联系本国实际,以利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在论述“‘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时,叶舒宪老师于开头就明确地写道“文化寻根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人类学关键词》第13页)在一般学者的研究中,“原始思维”是典型的“前逻辑”思维,它是在“互渗律”的作用下才得以运作,是被视作与现代理性思维完全不同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叶老师在论述“从‘原始思维’到‘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时则写道:“原始思维如果真是有别于理性思维,那么它代表着人看待宇宙万物的另外一种方式。”由此可见,“理性思维”与“原始思维”并没有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然存在对不明事务的“原始”认识方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文明”与“原始”时,将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战争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与原始时代自然与人类需求的基本对等关系相比较,从而让“寻根”走上“生态人类学”的道路,并严重批评的现代所谓“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违犯自然发展的“非文明”行为,从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纠正“文明”与“原始”的二元对立,而彭兆荣老师在论述“‘进化’是否‘进步’”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第三章中,彭兆荣老师连续对“进化”与“演化”、“进化/退化”与“渐进/突变”、“进化”与“进步”、“生物优势”与“文化优势”、“高级—中心”与“低级—边缘”和“技术”与“能量”等一些列涉及“进化论”的术语加以对比论述,从而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人类文化的进步”。“进化论”原自生物学领域,它由英国著名学者达尔文提出,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进化”一词,达尔文也仅是在其名著《物种起源》的文末才提到的:“认为生命及其若干能力原来是被注入少数类型或一个类型中的,而且认为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而且还在进化着,这种生命观四极端壮丽的。”(《人类学关键词》第132页)因此,“进化论”仅是后世学者对达尔文生物研究的一个概述而已。但正是由于“进化”一词中所蕴含的“进步”意义让人们深信,只要是在技术的层面超越前人,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可是,从近现代以来的各种灭绝人性的战争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化学燃料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已经证明“进化”已经不再是一种“进步”,相反却是一种简单追求“技术创新”的“退步”。除此之外,我们必须看到,欧洲所谓的文明国家,在以“进化论”为掩盖,在世界各地大力推行“种族优势主义”或称“欧洲中心主义”、“白人优势主义”等,从而造成严重的殖民压迫和资本剥削。所以,这种行为哪里有人类“文明”的痕迹,哪里体现了“进化”的“进步”?

        “多元文化的相对主义视角必然会使以西方近代文明和资本主义为特殊土壤的‘现代性’和全球化浪潮获得另类审视的可能,从而打破现代性的自满与自蔽,使之陌生化起来。”(《人类学关键词·序言》)其实,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我们不仅缺乏创新意识,更缺乏对传统理论体系的反思,而反思本身也是在为创新铺垫理论基础。尽管对传统既有理论的反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时代在前进,人类在发展,代际之间的更替时时都在进行,而且全球化的脚步逼迫人们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时局。学术研究不仅是案头的文字游戏,更是推动社会向更文明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当把不合时宜的传统的学术概念置放于新情况下时,不仅不会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相反却是一种歪曲的指导,使人们陷入“倒退”的境地。因此,实现传统学术概念的现代应用,必定通过现实生活的例证加以“反思”,如是才能完成。

三、三位作者两种写作风格:《人类学关键词》的行文方式

        很明显,《人类学关键词》一书是由叶舒宪、彭兆荣和纳日碧力戈三位老师集体完成的,他们的学术领域虽有不同,但为了对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而走到一起。正如叶舒宪老师在谈到本书写作缘起时所说的那样:“我和彭兆荣教授都不是人类学科班出身,却是对人类学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和彭兆荣在2002年春的桂林—南宁再度相聚时,交换了彼此的研究成果,并决定邀请我们共同的学友纳日碧力戈研究院加盟撰写他擅长的‘族群/民族’词目。”(《人类学关键词·序言》)尽管三位作者的论述内容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组合却完整的显现了现代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不过,三位学者的写作风格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人类学关键词》的行为风格。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我以较多的篇幅对叶舒宪和彭兆荣两位老师的论述加以评述,凸显了二者较为一致的写作风格,即以“反思”为指导细想,对人类学上的“文明”和“原始”、“历史”与“神话”、“进化”与“进步”等进行了批判式的重新认识。凸显了二位老师对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概念体系的另类把握和全新解读,从而让读者在新颖的观念体系中认识到人类学自其产生以来,诸多学术概念并不是放诸四海都皆准的,更不是在任意一个时代或人们共同体中都是适用的,进而为人类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新认识人类学的机会。总之,叶舒宪与彭兆荣两位老师的论述体现了“反思”的核心理念,是基于重新认识和批判西方话语权的学理解读。

       与叶、彭二位老师不同,纳日碧力戈老师所论述的“族群/民族”从其内容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族群、民族、种族、家族等概念的反思性理解,但是,这种反思并未很像前三章那样如此明显,相反却体现了一种综述性的“族群”概念、性质、结构与研究现状的整体评介,凸显了知识性的写作风格。如从各节的标题就能看出这一点,如第一节“族群、种族与民族之名实辨”就是对族群、种族与民族三个基本概念的综合性阐发,重点体现了西方世界对它们的解释。第二节“中国‘种族’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对我国本土有关“种族”发展历史的时间性梳理,并重点凸出了“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学者受西方理论影响下的“种族”、“族群”、“家族”和“民族”之间关系的讨论。第三节“族群的解释”则更直白的告诉我们这是对“族群”的专项论述。第四节“族群的结构、符号和实践”则是对“族群”进一步的阐发,重点表现了族群研究的现状问题。总之,纳日碧力戈老师的论述并未体现过多的“反思”意向,却体现了一种“宏观叙事”性的描述。

        通观全书并结合以上分析,《人类学关键词》在行文方式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层级特色,也就是说,前三章在“反思”思想的指导下,以一种轻松的笔触将人类学研究中的关键词进行具有时代性的全新窥探,理论上虽然不够深沉,但内容展现却很清晰,让人读起来能够较为轻松的把握其主旨。但最后一章却明显转变了上述行文特点,体现了一种较为深奥的理论叙写模式,并且内容十分丰富,故而读起来明显费力不少,但其中的知识的确提供给我们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总体说来,《人类学关键词》一书是在简与繁、浅与深、直接与间接的“反思”与“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父债子偿”:与纳日碧力戈老师关于“补偿论”的商榷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对纳日碧力戈老师提出的“下棋规则”另有一些特殊的想法,在此想和大家共同讨论。

        在第四章第三节中,纳日碧力戈老师写有以下文字:“在社会记忆选择之下,族群、民族国家在自我构建、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把社会记忆的连续性按照某种特定的价值,附加在人类生物和生命的传承上;重要的是规则,而不是游戏。在这个意义上,前人的过错和过失,按历史规则要由后人继承并加以补偿。这可以用语言学家索绪尔有关下棋规则和棋子的比喻说明:价值首先决定于规则,下棋规则在下棋前就存在,在下棋后也存在;一枚卒子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在棋盘上的位置和其他下棋条件,在于下棋规则;假如这个棋子坏了或者丢了,我们可以换上另外一枚甚至外形相异的棋子,‘重要我们授以相同的价值,照样可以宣布它是同一个东西。’”(《人类学关键词》第189页)在我看来,这一论述是基于少数民族权力而说的。

        通过这一论述,尤其是“前人的过错和过失,按历史规则要由后人继承并加以补偿”的说法,另我想到了“父债子还”的古老话题,它说的是:父亲生前的债务,由子女负责偿还;亦指父亲的过错累及其子女。这在王统照的《银龙集·父子》中就有文字表达:“还有什么‘父债子还!……比不得到城里见!’的口气。”而祝兴义的《此生此夜》六中也有这种写道:“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在娘胎就背上了父辈罪恶的包袱。就算是‘父债子还’吧,我不是没还啊!”这似乎表现出一种理所当然的法律义务。通过这一词汇,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父亲杀了人,父亲也死了,那么“杀人”的“偿命”者难道也应该是他的子女吗?我们固然知道,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的确受到过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但那些施以剥削和歧视言行的主体又是谁,相信广大学者都能够明白。

       在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汉族融入少数民族从而成为少数民族的例证,而这种融合是自愿融合还是被迫融合,我们现在很难确定,然而这种现象却大多发生在如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果按照汉族欺压汉族的例子解释,那么这些少数民族化的汉族很可能也是如此发生的,因为在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的势力依然不是汉族统治者所能真正管辖到的。除此之外,历朝历代的更迭并非都只是汉族人在统治整个中国,我们所熟知的西夏、吐蕃、契丹、辽、金等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少数民族,而更令我们不能忘记的元朝、清朝无一不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的统治。如果说“父债子还”是硬道理,那么历朝历代,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各种劣行是不是也要在当代来还一还呢?更何况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危机不正是清朝统治者——满族——所带来的,那么我们现在还能说让他们还什么呢?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广大少数民族几乎都居住于广大的深山之中,这里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生活十分落后,而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参与,故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保障少数民族正常并快速发展的“民族政策”。我国当代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基本都属于政治—文化的成果。“民族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法规,是广大少数民族经济生活得到公平发展的制度保障。“民族政策”在当代社会的实施状况如何,我不能给出任何答案,但是在我曾经去过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他们依然很贫困,很多孩子根本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居住条件同样令我们很难想象。所以,我支持“民族政策”继续实施下去。

        然而,如果以纳老师所说的“偿还”论来保障少数民族兄弟的利益,这不但伤害了汉族兄弟的心,同时也不利于民族间的和谐共处。这是需要商榷的一种学术态度。因为我国的“继承法”并未对“父债子偿”作出强制执行,更无一个民族向其他民族进行偿还的规定。所以,这种说法很不适合。如果真的需要偿还,汉族应该向少数民族兄弟偿还什么呢?难道这种补偿还可以计算?如果可以计算,它的数额是多少?所以,笔者不认同纳老师的这种“补偿”论,更不认同他以“下棋规则”来佐证这种看似“正气凌然”的说法,因为人、棋与规则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又怎能仅以棋或规则的先后来论?又怎么用换棋子的方式得出“继承论”呢?笔者并不否认,如今依然有不少汉族人对少数民族进行指责,但少数民族中就没有对汉族进行指责的么?在现代社会,我们提倡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谐相处,共同提升经济生活水平,而不能随意将古人的意志强加于现代人的身上。

        《人类学关键词》是一本能够给予我们读者在人类学研究中进行反思的典型作品之一,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西方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把我国学术发展的环境状况,更让我们后来者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政治、文化等社会问题)有了清醒的头脑!感谢三位老师的辛勤劳作!

 


TAG: 关键词 人类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孟令法

孟令法

孟令法,字弦德,号德才,别号超然居士、清廉素君;研究方向:区域民俗(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畲族社会文化史;爱好特长:书法、中国画、篆刻;宗教信仰:佛教(禅宗)。人生信条: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立志: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2789
  • 日志数: 240
  • 建立时间: 2011-05-09
  • 更新时间: 2022-01-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