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只是用来收集散乱见于报刊杂志的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有关的小文,做仓库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文章及论文不录。

走向互动理解和多向认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7-18 08:17:33 / 个人分类:杂志随笔

   《中国民族报》2014年6月27日

     满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的统治民族,在中国文化脉络中留下多方面的遗产。一方面,中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地理版图的形成,是继承了清朝的疆域,以及晚清以来一系列探索及各方面“大妥协”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清末革命派的革命动员宣传,“排满”运动开启了对于王朝开创期中原民族创伤的记忆,这又造成新一轮满族自身的“创伤记忆”。毋庸置疑的是,在现代“中华民族”的整合、凝聚、重建过程中,满族也是重要的一份子。满族的历史、社会、风俗、语言、文学艺术等,都为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关纪新的著作《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就是通过对满族形成以来的书面文学,尤其是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探讨,说明其在中国文化大格局中的价值和意义。作者通过对培植满族小说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的探掘,站在满族文化主位的角度,对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小说,作出了新的解释,同时又发掘了一些文学史的边缘角色或者缺席者,如和邦额、徐济等。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诸多话题:民族精神型范的艺术表达,历史文化积淀下的悲悯情怀,与汉族小说相异相辅的人物画廊,满族小说创作的语言特征,满族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诉求,满族小说的京城摹写与民俗扫描,满族小说的历史反思和精神文化启蒙意蕴……由此,建立起了一套自我言说的论述。

  作者并不讳言自己的问题立场,也正因为有着明确的主导意识,这些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并为“满族小说”增添了活力。长久以来,“满族小说”这一概念是受到质疑的。有人认为,文学是通用的、普适的,满族已经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也就没有“满族文学”、“满族小说”。其实,不惟如此,连“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学科整体上都存在着这样的质疑危机。隐藏在这套论调背后的逻辑是,“少数民族”仅仅是地方性的身份或者政治问题,有民族学研究的政策建言、语言语料,以及对民俗风情的关注就够了。这种认识将“少数民族”归为研究批判主体乃至主流社会的他者,忽视了少数民族也是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同胞,也有自己的美学问题。

  任何一种批评话语,总是在特定的语境和结构中产生的。“满族小说”、“少数民族文学”在我们这个时代日益变得重要,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经济固然是根本,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尊重也是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层面,还要深入少数民族的心理、情感和美学层面。从文学学科发展来看,随着学科的分化和研究的深入,多民族文学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为主流文学提供“边缘的活力”、“输入新鲜的血液”,而且其自身具备原生的文类、风格、思想、精神遗产、创新意识。

  除非专门的民族研究,在一些冠名“中国”、“文化”、“历史”、“传播”的各类研讨会中,少数民族往往是缺席的。交流不是一条单行道,它总是多向互动的。我们的主流话语一再强调边疆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但是主流话语自身,是不是也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容纳、认同边疆与少数民族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起点和启示。它提醒我们,少数民族文学有着自身的特质,它为整体的社会与文化和谐做出了贡献。从整体的文化格局去观照它们,会促进良性的文化交流。


分享到:

TAG: 满族 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18290
  • 日志数: 80
  • 图片数: 11
  • 文件数: 10
  • 建立时间: 2009-03-19
  • 更新时间: 2014-08-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