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关陇地区 文化的关陇地区 民俗的关陇地区 神秘的关陇地区 传统的关陇地区 原生态的关陇地区 欢迎来神秘的六盘山地区采风! 地址:1、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 2、http://blog.stnn.cc/jnwzs/Efp_Blog.aspx ; 3、http://www.zhuaker.com/?uid-5186 ; 4、http://cq.netsh.com/eden/bbs/746877/

我与关陇花儿的情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7-13 10:36:29 / 精华(3) / 置顶(3) / 个人分类:田野作业

 

 

我与关陇花儿情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王知三

前面的话

我家住在一条发源于六盘山的、名叫甘渭子(古名燕无水)河畔的一道长约百里的川道最宽的地方——静宁县曹务乡张屲村下庄子社。甘渭子川是通往陇山(六盘山)、关山的一条大道,周边各地村民进山砍柴、割竹子、麦客子赶麦场、脚户客去平凉粜粮食、到固原驮盐,都要从家门前的这一条路上通过。童年时,在三、四点熟睡的时候,常常被一种凄凉、委婉、高昂、激扬的歌声唤醒,睡在土炕上,闭着眼睛静心的听着这样的歌声,心里悠然产生一种惆怅与心酸。老这样想,是谁起的这样早,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喊唱这种伤感而悲凉的歌呢?

  上世纪60年代中,正是我读中学的时期,每次周末回家,在我的家乡,如遇雨天,草坡上、沟垴里,满山遍野的牛羊群,放牧者披着蓑衣,戴着扎帽,穿着草鞋,站在雨中,也喊着和脚户们一样的歌。到了麦黄六月天,在每一块割麦的地里,那些挥汗如雨的麦客子,一边割麦一边喊着那样的歌,男女对着喊,不时从麦地里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可没有一点乏气,精神是那样的饱满,劳动热情是那样的高涨。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倾听着这种歌声成长起来的,这是家乡父老的歌,这是父辈们从心底喊出来的生活苦涩与辛酸的欢乐的歌。

 这种苍凉、悲切的歌就是关陇花儿,这种花儿在民间、在民众的心里一直流传了几千年时间。

   我真正接触关陇花儿的歌者是在1987年。那时候全国上下掀起收集整理10大文艺志书集成工作。我省各地一大批文化工作者都参加了这一浩繁的文化工程,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这10部集成志书包括文化部下达的艺集成志书和省地方志的专业志,共10卷,它第一次將大量零散的、保存在老艺人和民間艺人身上、口传心授、隨時都有流失危险的无形精神遗产,经过广泛搜集记录整理,转化为有形的极具珍贵的文化資料,包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甘肃卷》《中国民间故事·甘肃卷》《中国民间歌谣·甘肃卷》)《中国民間歌曲集成·甘肃卷》《中国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中国民族民間器乐曲集成·甘肃卷》《中国曲艺志·甘肃卷》《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可谓甘肃文化艺术的集大成,是一座大型的甘肃地方文化宝库。这是我省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系統編纂文艺集成志书,也是我省第一套全面系統记载甘肃文化艺术历史和现状的百科全书。

我作为县级各资料本的主编人,在县文化局工作期间组织和领导了这一宏大的文化工程。10部资料本全面反映了静宁各乡镇各个时期的民间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的状况。静宁民间文化第一次全面进入了国家志书,这是静宁文化史上的创举。它标志着由人民大众创造和发展起来、活跃在老百姓生活中间的民族民间文化登上了国家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静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静宁这10部资料本的收集整理和内部出版(或油印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它成为静宁民间文艺作品及有关史料的大百科全书和静宁民间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

《静宁民间歌谣》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编辑出版的。《静宁民间歌谣》是在对当时30个乡镇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整理编辑并在内部出版的。我们先后深入到210多个村子,采访民间歌手近200人,收集民间歌谣320首,其中属于关陇花儿型的花儿就有190多首。

曹务乡张屲村庄科社的村民刘元基,那时已经56岁,他小时候家庭清苦,八、九岁就给别人家放羊、放牛。山坡上,听惯了大人们的花儿,于是他也学着喊起来。少年力壮后,每年跟着麦客下陕西赶麦场。董志塬、陕西八百里青川以及陇州、麟游山里,赶麦趟学下了很多花儿。田间山坡是他最欢心的地方,还记得他给我们唱的一首花儿:“上了麦茬茬,口里淌花儿,花儿能打乏。”他能演唱140多首花儿,被当地人称为“花儿口袋子。”

  他是我采访的第一个关陇花儿的喊唱的民间艺人。

  但是,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它是“关陇花儿”,我们狭隘的叫它“静宁花儿”。

  “关陇花儿”名称的来历

  1987年,当时在平凉地区文化处任副处长的徐志贤先生,倡议、组织、成立了“关陇民俗学会”(后来改名“关陇民俗研究会”),当时我担任这个学会的秘书长,为了组织研究会开展活动,我们经常到平凉地区周边的县市组织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我发现在我们关陇学会所涉及的20多个县境内,都有喊唱“静宁花儿”的歌手,而且腔体、声调、唱词如出一辙。但是,各地都以自己的县名来命名这种花儿,如华亭县就叫“华亭花儿”,庄浪县就叫“庄浪花儿”,秦安县就叫“秦安花儿”,张家川县就叫“张家川花儿”;固原地区的几个县也都分别称这种花儿为“隆德花儿”“泾源花儿”“西吉花儿”“海原花儿”等等。其实,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上都是属于关山、陇山的地域范围之内。

  在地里位置上,我们确定了一个叫“关陇民俗文化圈”的理论概念,我们这个理论观点的产生,使我对这些地方的花儿产生了研究的兴趣,首先,我以“关陇”的地域关系为它命名,把它作为我们关陇民俗研究会研究的一个课题,即“关陇花儿”。

20067月,我撰写了长达5000字的《关陇“花儿”的价值论》一文,以“陇民俗文化圈”的理论观点,从关陇花儿的流布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关陇“花儿”形成之缘、朴素真挚的情感、关陇“花儿”的价值等方面来探讨关陇花儿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我在这篇论文里这样说:

关陇是一个地域名称的大概念。在古代,关陇的地理范围很广,泛指陕西关中一带和陇(甘肃)的大部分地方。现在地理概念上的关陇是指关山、陇山(即六盘山)范围内的地方。

几千年来积淀的关陇民俗文化,在这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圈。这个独特的民俗文化圈是以陇山主峰为中心,以渭河的支流葫芦河流域和泾河上游水系区域形成的一大片自然地理概念的民俗文化圈。

这个民俗文化圈的建立,主要是以关陇地理位置、自然范围,以泾河、渭河中上游流域面积中所发生的基本相同的、或大同小异的各类民俗事象(如“干腔花儿”等)、风土人情,以及这个地域内的历史、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作理论依据的。关陇民俗文化圈的范围是指以六盘山为中心、半径在三、四百里之遥的范围以内的地方,和以葫芦河全流域及泾河、清水河上游的广大地域。它包括宁夏的西吉、隆德、泾源、固原、海原、同心、彭阳;甘肃的静宁、庄浪、华亭、平凉、泾川、崇信、灵台、秦安、张川、清水、渭源、会宁(东部)、镇原;陕西的长武、陇县、千阳等县的地方。

在这一大片广阔的地方,从人类繁衍的神话社会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端,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不断的创造着适应自己生活、劳动、精神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这种自己创造的文化、艺术,在各族群、各村落中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取舍、相互同化、或相互异化,从而产生又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新的文化形式又在这个地域内传播、交流、创新……成为历史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断的叠加,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不断的精致,最后,把它的艺术之美定格在关陇大地。这就是除其它文化形式之外的“人相习,代相传”的“干腔花儿”艺术。这种艺术既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文化现象,又是通过人作为载体而世代传播、延习的文化艺术,它是关陇人集体创造的艺术形式,内容包括了社会的一切,诸如宗教、政治、礼仪、法度、道德等等。……

享誉丝绸之路的“关陇花儿”,是西北众多“花儿”流派中的一支奇葩,原始、广博、厚重、凄凉,基调高亢悠长,奔放粗犷,善于触景生意、抒发内心情感。唱起来长短自由、直抒胸臆,真情贯注,歌词且通俗易懂,火辣辣,热腾腾,缠绵绵,情浓浓。犹如山风淳酒,沁入心脾,醉人情怀。它的学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将会引起了西北“花儿”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原载《中国花儿纵论》 陈元龙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11月)

 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关陇花儿”这一中国花儿的又一奇葩展现给人们。

接下来的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这5年中,我都以“关陇花儿”为研究课题,发布了“《六盘山区回族“花儿”的传布及其它》《关陇“花儿”传承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六盘山花儿批评》《关陇花儿主要传承人的演唱风格评述》《庄浪花儿》《庄浪花儿关山里红—漫议庄浪花儿》等研究文章。不停地为关陇花儿鼓与呼,到处去推荐、去游说、去评说关陇花儿。终于,使这一中国花儿的另一支奇葩,开放在了祖国花儿的百花园中。

在《六盘山花儿批评》一文中,我严肃的批评了宁夏同仁在研究和打造六盘山花儿中的一些误导。我在该文的《内容提要》中讲道:

“六盘山花儿”是一种地域民歌形式,也是西北花儿的一种流派。近年六盘山地区所在的一些地方政府为打造地方文化旅游,宣传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以传统花儿为主题,举办各种名目的花儿大奖赛、花儿演唱会,在其活动冠名或出版物中,违背民间文艺学理论,混淆视听,引起的一些争论问题。什么叫“六盘山花儿”“ 六盘山花儿”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以及“六盘山花儿”形式、特点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批评学人在六盘山花儿研究方面出现的“怪异”现象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为“打造政绩”而违背艺术科学理论的行为。(《中国花儿》 2010年第1期)

 

今年,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少青在2011年第3期《甘肃文艺》上的一篇题为《“花儿”申遗成功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文章中,第一次以官方语言提出了“关陇花儿”的名称,他说:“‘花儿’是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传唱于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蒙各民族中的民歌。因其流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也称‘关陇花儿’)。”

这里我要重申的是,六盘山花儿与关陇花儿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种花儿的两种叫法。我们尊重宁夏同仁们的意见,他们因地缘的关系,叫六盘山花儿是完全正确的,毕竟六盘山主峰在宁夏隆德境内。中国人的地方观念是很强烈的,地域的情感任何人都不能割舍弃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遵守,那就是民间文化理论上的民歌分类问题。我曾经在我的《六盘山花儿批评》一文中批评宁夏一些音乐人把花儿作为民歌大类,把民歌置于花儿之下的一种小类。也就是说,花儿里包括了民歌,颠倒了民歌的分类法。还“违心的、违背民间文学理论,把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关陇大地的民歌——小调小曲,诸如《织手巾》《扬燕麦》《送情郎》《十秀》《十二季节》《十对花》《孟姜女苦长城》《马五哥》《方四娘》《蓝桥担水》《放风筝》《十二月冻冰》《世上的穷人多》《小放牛》《五更月儿》《十月探妹》《珍珠倒卷帘》,劳动号子《夯歌》、酒曲《尕老汉》等自名为“花儿令”。堂而皇之的编进了《六盘山文化丛书》2009 宁夏人民出版社),这些新时期的传统文化反逆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王知三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论文汇编》 20116

为了向全国花儿研究界推荐关陇花儿这一中国花儿的一大流派,201067月时间,受宁夏泾源县同仁的邀请,专为他们打造的旅游新景点“王洛宾文化园”里,就原生态六盘山花儿(关陇花儿)撰写了布展策划方案,我们对关陇地区的10多个县的花儿原生态传承人进行了录像和展板的图片文字介绍,让参观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关陇花儿 (即六盘山花儿)。

庄浪原生态花儿是绽放在关陇地区的中国花儿的一大流派。它的形成时间大约与《诗经》中的“国风”在同一个时期。庄浪花儿是关陇地区独特的一种民歌形式。34千年来,劳动人民口头传承,一直流传在关陇地区。

近年来,庄浪县在农业梯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极力打造关陇花儿这种传统文化品牌,是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人们用花儿来抒发情感,歌唱爱情、咏叹人生,祈盼幸福,为活跃新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最近,在中共庄浪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庄浪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又到庄浪县指导了关陇花儿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工作,5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梯田、生态、新农村——庄浪花儿》将在8月初与花儿界的朋友们见面。这是第一部反映关陇花儿艺术的专题片。它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什么是关陇花儿。


TAG: 关陇 花儿 情缘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平凉

平凉

王知三 为□民主促进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平凉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43729
  • 日志数: 93
  • 图片数: 60
  • 文件数: 2
  • 建立时间: 2008-12-20
  • 更新时间: 2019-08-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