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田野和城市之间,用艺术的笔触感受民俗,用民俗去创造艺术之美.特别声明:所有在博客中所发的论文除非表明均为原创,仅在中国民俗学网交流,如要转摘或纸媒选用请与我联系:luck9755@163.com,QQ:411176525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7)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15 10:41:26 / 个人分类:直击现场

17、赵世瑜

这是我在目前民俗界见过的最瘦最高的人物。赵世瑜,男,1959年8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所以,以为四川人都矮胖的论调,在赵先生这里可以得到全部纠正。研究历史转向对民俗的兴趣就占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懂得脉络;而民俗的田野又让他具有了一般历史学家忽视的角度:眼光向下的体悟和思考。不多的几次开会,不多的几次行走田野,不多的几次交谈,我得到的总是对他一鳞半爪的印象。学界传说他孤傲,不好相处;我以为读他的文章你可以看到他的血性和柔肠,读到他对历史的亲近,对民间生活的热爱和理解。有一次报告会上,他讲北京建城传说,讲到沈万三的故事,提出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那次他带着电脑准备了很多图片资料,本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他的思路,但事先准备的同学没有准备投影,他就只好干讲,但知识从他那里简直就是清水从聚宝盆里往下倒,越倒越多,没有到底的时候。在私下聊天中,我知道赵先生有一个抱负,那就是等退休后真正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那就是围绕山西他一直感兴趣的晋祠,以小见大,写一部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他说资料已经收集了很多,就是没时间写。自己盼着退休呢。(原话的意思大抵如此)。
他的“眼光向下的革命”“小历史大历史”等提法几乎成为学界经常出现的术语,成为了一种解题方法,对我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如同在黑夜里寻找灯绳,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到一根,拉亮了整个房间,赵先生的思路常常有这样的效果。这一点和刘铁梁老师有一拼。两个都是随时发动大脑让灵感到来的人,也许只是片段的话语,他们的灵感总是在不断闪烁,同时激发众人的灵感。

赵先生身长,如此似乎看上去就显得单薄。在一次淄博孟姜女学术研讨中,我发现这个身形单薄者爬山如行水上,不气喘(当然心在跳),不脸红,脚步轻盈。兴许正是田野造就了他的好身板。现在他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动到北京大学工作,在他看来,只是从一个单位到了另一个单位,他人还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仍旧没有变化。这样的学人越了解就越亲近,越亲近就越感到佩服。就是这样。

TAG: 民俗学 中国

山右亭下人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山右亭下人   /   2010-02-02 23:52:42
见过赵先生,在山东民俗学会纪念会上。看过他的文章,可惜,没听过他的课。
王霄冰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王霄冰   /   2010-01-16 01:40:41
"知识从他那里简直就是清水从聚宝盆里往下倒,越倒越多,没有到底的时候"
真让人景仰啊!!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10-01-15 21:39:58
原帖由陶立璠于2010-01-15 13:41:46发表
老赵说古,一股脑儿的学问。


我听的少,只有多看了。
马知遥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马知遥   /   2010-01-15 21:39:34
原帖由张润平于2010-01-15 15:53:05发表
马老师写人物个个不同。这既需要文学功底,更需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我觉得把赵老师写得特别精致。



谢谢老兄的鼓励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0-01-15 15:53:05
马老师写人物个个不同。这既需要文学功底,更需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我觉得把赵老师写得特别精致。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引用 删除 陶立璠   /   2010-01-15 13:41:46
老赵说古,一股脑儿的学问。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马知遥

马知遥

马知遥,新疆阿克苏人,祖籍甘肃武威,父亲甘肃人,母亲四川人,出生长大在新疆小城阿克苏.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写小说诗歌散文,搞文艺批评多年.70后诗人代表.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现当代文学。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43810
  • 日志数: 540
  • 图片数: 9
  • 书签数: 41
  • 建立时间: 2009-05-30
  • 更新时间: 2023-03-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