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抓住历史机遇 建设民族学一流学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6-04 04:18:46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讯息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抓住历史机遇 建设民族一流学科

作者:陕西师大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06-02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民族学以二级学科参评,在全国民族学学科整体水平排名中位居第6,在我省排名第1,在西北地区排名第2根据此次评估的各项指标分析和民族学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经充分论证,确立了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力争早日使“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力争获得民族学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以及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成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学科整体排名进入全国前5名,整体水平得分在80分以上。

  为实现上述学科建设目标,本学科将重点发展以下4个学科方向:

  ——西部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对应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作为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古代丝绸之路贯穿其间,东西方四大文明荟萃于此,新材料的发展不断涌现,故近代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区域,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学术领域(诸如藏学、敦煌吐鲁番学、西域学、中亚学、丝路学等),代表并引领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潮流。本方向的研究将围绕国际学术界关心的前沿问题展开,积极探索新的学术生长点,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水平与地位。同时,边疆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国际性和敏感性,与意识形态领域关系密切,如疆域问题、跨国民族问题等,许多问题都受到国际关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还需要通过历史文化研究来正本清源。本研究方向主要体现民族学与历史学(含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将是研究重点。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对应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西部边疆地区大部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不合理的开发极易造成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西部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区域发展差距显著,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西部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可以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研究不同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下的人类活动,以及在各民族多元化的道德伦理习俗与生产方式的差异影响下的区域经济生活和环境变迁,是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多元化支持系统,将人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统筹兼顾起来,因地制宜地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思路。本研究方向主要体现民族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中国历史(特别是历史地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边疆民族社会与经济发展、稳定将是研究重点。

  ——西部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对应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西部边疆不仅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更是多元宗教文化荟萃的之地,民族与宗教相结合成为这一地区文化外貌的基本特征。这里作为多种文化的中转、过渡地带,是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熔炉”,这一地区的文化也显示出典型的多元、兼容、开放的特色,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西部边疆社会稳定将有积极的贡献。本研究方向主要体现民族学与宗教学的结合,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将是研究重点。

  ——西部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研究(对应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西部边疆地区面临中南亚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西方势力插手中南亚事务的意图越来越强烈,中南亚及中东一些国家内部事务也日趋复杂化,民生问题、毒品问题、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等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突发事件频发。这也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边疆安全息息相关,开展西部边疆地区非传统安全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方向主要体现民族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其中“藏独”与“东突”、西部边疆周边(尤其是中亚、南亚、中东)国际环境等问题将是研究重点。

  要实现我校民族学学科下一步建设目标,需要做大量的艰苦努力。研究院将采取以下六点具体举措以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完善学科建设平台。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申报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凝聚重点研究方向,完善机构、组织和制度。并以我校“边疆学”交叉学科的建设为契机,继续拓展和深化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使民族学与边疆学二者相得益彰,成为未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边疆研究”的两大特色支柱学科。

  二是适度扩大师资队伍规模。重点做好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未来3-5年内引进5名左右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1人、青年千人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并争取1人进入百千万人才国家层次人选;2人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尤其针对西部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与西部民族地区非传统安全两个研究方向带头人年龄偏大的问题,优先引进和培养这两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保持这两个研究方向在国内的优势地位;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博士后。总之,通过师资规模的适度扩大,使本学科的人员规模和结构、层次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

  三是提高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教师前往国外相关一流机构留学和交流,三年内使现有中青年教师具有1年以上留学背景的比例提高到90%以上;进一步扩大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规模和频次。并鼓励教师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如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CentralAsiatic Journal)发表论文,以便提高本学科的知名度。多途径、多方式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前来访学或讲学,并招收一定的国外留学生,提高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四是努力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3-5年内争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3项,以及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项。争取每年在国际刊物与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篇以上。

  五是完善学科体系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民族学本科专业的空缺,研究院将与民族教育学院展开合作,力争两三年内联合开设民族学本科专业,每年招生2025名左右本科生,使我校民族学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以吸收优秀生源为抓手,努力提高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比列,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中,产出高水平成果。在读博士研究生争取获得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前往国外一流大学留学。

  六是提升学科声誉。鼓励教师走出去,尽量多地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办好品牌“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各种民族学、边疆学高层次学科论坛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各种形式的民族学暑期研讨班;鼓励在职教师在各级学术组织和团体中担任各类职务;延请海内外顶尖学者讲学、交流,提高学科声誉。

  本学科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针对西部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协同校内外各种研究力量展开联合攻关,力争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智库。

【注】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是我校20133月在原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研究机构,处级建制,下设若干研究所。研究院围绕中国西部边疆问题、西部边疆民族历史文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进行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

 

 

分享到:

TAG: 历史 民族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