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2010年丽江中国茶巴古道文化研讨会论文提要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7-03 21:48:53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价值分析

  木霁弘(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长)

  一、茶马古道缘起

  1987年,《中甸历史资料汇编》序言上提到“茶马之道”。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王晓松、李林、李旭、徐涌涛,从中甸到德钦,从德钦开始步行,翻过梅里雪山,到了西藏昌都,从昌都到了康定,又回到中甸,步行一百多天,走二千七百多公里,初次对茶马古道进行了徒步的人文地理考察。后来根据徒步考察成果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第一次对茶马古道进行了完整的诠释,对茶马古道进行了完整的定位。

  二、区域和线路探析

  1、 区域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2、“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

  有学者认为“身毒道”、“进桑麇泠道”、“茶马古道”、“剑南道”、“大秦道”、“西蜀经吐蕃通天竺道”等组合成“南方丝绸之路”,作者对此了条析缕分,并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及特点。   3、云南茶马古道的线路

  滇藏古道;贡茶古道;滇缅印古道;滇老东南亚古道;滇越古道;买马古道;茶山古道。

  三、古道上流动的货物和文明

  “茶”的实用功能与各个不同民族的性格、情感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融于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之中。“茶”的魅力,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不断地在“茶马古道”上“流动”与“沉淀”。

  独具的地势,民族的复杂,多样的语言,容易造就文明文化的集团。滇、藏、川这块广阔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的生活足迹,并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果我们把这些考古所得,同藏文中记述的有关人类及文化文明起源的说法结合起来看,滇、藏、川这块“大三角”地域很可能就是人类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四、茶马古道的文化特征

  茶马古道的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1、血亲性;2、多元性与融合性;3、特异性;4、拓展性。

  五、作为文化边疆的茶叶

  六、环中国嗜茶线与“中国茶文化圈”

  从云南沿西藏、新疆、内蒙、东北三省,沿海各省皆嗜茶,从而构成了一条巨大的环中国嗜茶线。由于这条“茶”边疆的形成,由此向周边延伸,进而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及东南亚成为“中国茶文化圈”。

  七、茶叶贸易与17-19世纪世界商贸全球化

  八、茶是中华民族和谐团结的粘合剂

  茶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三大“物质”之一,饮茶也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且因此生活方式而在各兄弟民族之间产生了“茶浓于水”的亲情,成为中华民族的粘合剂。

  九、茶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精华,尤其是其“和、静、清、寂”的理念,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更有助于修身养性。茶文化就是中国的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略述“茶马古道”丽江古城的“房东制”贸易

  杨福泉(云南省社科院)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的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和民族特色“房东制贸易”,它是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在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特别流行,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知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与藏商的贸易交往是十分频繁的,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经有房东制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个人的一些采访,对“茶马古道”上的纳藏贸易中饶有特点的“房东制贸易”做了初步的论述。

  茶马古道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夫 巴(丽江市古城区)

  作者结合历史文献,深入分析了茶叶进藏的历史,认为茶马古道形成的时间是在唐代,而不是汉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在此之前,滇藏之间就应该有通道存在,但这只是茶马古道的前身,而不是茶马古道本身。

  作者认为茶马古道的经济内容应该包含两个:一是“以马驮茶”的民间贸易;二是“以茶易马”的官方贸易。

  作者对茶马古道线路也作了深入探析,认为茶马古道与云南茶叶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茶马古道起源地应该是云南南部,即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从思茅到西藏即滇藏通道,从西藏又通到印度的加尔各答,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其中有一条从四川雅安到芒康或昌都的线路即川藏线,称为北路,但最后与滇藏线重合。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和漫长征途中,又有无数的支路岔道,但并不改变滇藏线这个主干线。滇川线和滇湘线与茶没有关系;至于到越南、缅甸的茶路,那是近现代的事情,与“古道”扯不上;从历史上看,中央王朝大规模开发云南是在明代以后,秦代的“五尺道”与汉代的“蜀身毒道”都是由当时的政治中心向云南或经过云南通向外国的通道,它基本上没有通过茶产地,故也不属于茶马古道。

  论文论述了茶马古道与南诏国、丽江木氏土司、世界遗产的历史关系,并认为茶的发现和饮用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另一大贡献,中国的茶及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而这一贡献的意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滇茶入藏考略

  余嘉华(云南文史馆) 余海燕(云南工商学校)

  滇茶入藏始于唐。《汉藏史集》称:“在吐蕃国王都松莽布支亦称龙朗楚吉杰波(或称器努悉弄)的时期,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犹如天界甘露般的茶叶和茶碗。”而这位吐蕃领袖曾于公元703年、704年两次带兵到云南。云南盛产的茶叶,由他及部下带回藏地、进入藏宫,是情理之中的事。

  明末清初,川西南的木里活佛及大喇嘛,与达赖有特殊的关系。每次觐见,都携带大量黄金、丝绸及茶叶、滇茶。其中滇茶数量大,品质高。成为滇茶进藏宫的直通道。这在学界少有人注意。木里活佛、喇嘛向达赖及其部属敬献的茶有“康茶”(在西康采购川茶)“滇茶”之别。滇茶中有砣茶,饼茶;贡奉的数量多的,以“驮”计;布施少的以“砣”标;一般的则煮茶若干道,让僧徒信众也能饮到茶。其敬献数量较大。因敬献给藏传佛教领袖,茶的品质也较好。由寺僧直接送到拉萨宫中,供上层品尝,客观上也有利于滇茶名誉的提升。这些贡茶从云南运到木里,说明明末清初由滇西北通往川西南的茶马古道基本上是畅通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是较为频繁的。另外,明末清初地方政府对滇藏贸易持积极态度并采取保护措施,才有滇茶入藏直达王宫的可能。

  丽江古城千年鲜活的历史启示和思考

  李群育(丽江市人大)

  在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丽江古城因原始风貌至今“保存完整”而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仅有的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城之一;在滇川藏诸多的茶马古道重镇之中,丽江古城也因为至今“仍然活着”而独领风骚,正实现茶马古道重镇到国际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

  纵观中外历史,有多少著名的古国古城在历史上神秘地消失了,而更多的历史名城则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中,几乎都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千年鲜活的丽江古城堪称守身如玉、超凡脱俗。一个僻处一隅的少数民族古城,为什么能在诸强环伺的历史风浪中自强不息千年鲜活?面对新的挑战千年古城能否继续保持鲜活?本文重在探讨丽江古城鲜活千年的历史启示与思考:一是要善于抢抓历史机遇顺势而谋;二是认识并发挥好“南人北相”的优越条件;三是坚持探索和实践开拓西北、连接东南的开放战略;四是多元文化共生融合、和谐文化引领发展;五是既要形似先民,更要神似先民,与时俱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让丽江古城继续“鲜活”下去。

  茶马古道上的丽江马帮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文钟(丽江市古城区)

  文章简介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时期接受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的原因及历史历程。文中以历史回顾的形式来介绍丽江茶马古道互市的情况,并以具体商户为例作说明。最后对茶马古道上的民间马帮运输,特别是丽江马帮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文章对马帮发挥不怕艰难险阻、战胜困难、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及对抗战的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

  明代木氏土司开拓和繁荣滇川藏茶马古道所作的历史贡献

  木光(临沧纳西文化研究会)

  “茶马古道”不仅促进了滇川藏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也为各民族间相互交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丽江是滇川藏三角区域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地。木氏土司作为纳西族的统领,对滇川藏茶马古道的开拓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作了论述:

  1、木氏土司势力的崛起

  2、屏藩武功,进军川藏开拓茶马古道

  3、依靠周边的姻亲关系建立收购茶叶资源的渠道

  4、适应茶马互市贸易发展而在藏区开设锅庄商行

  5、木府组建官商马帮

  

滇藏茶马古道与诸葛亮关系论略

  年建生(《丽江古城志》编辑部)

  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亲征南中,征服西南夷四州,将巴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其中包括种茶、制茶、饮茶引入滇西。从此云南茶开始在滇藏贸易中扮演民族特需大宗商品的主要作用。而且,丽江马越来越为统治者和商贾青睐。茶马为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认为诸葛南征,传播文明,教授先进农业技术最大成果莫过于种茶、制茶、饮茶的影响。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蜀汉三年(225年)诸葛孔明的南征,为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文明进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诸葛亮应称为滇藏茶马文化的开拓者。

  ②基诺族祭孔明茶祖,是历史的承继。孔明教授种茶制茶,是可信的,具有原真性历史价值。因为西南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发展条件的制约,家族史、民族发展史多以口传身教的传递方式延续。

  ③诸葛南征后,滇藏古道逐步实现了茶叶成为大宗商品,输入藏区新纪元,促进加深了各民族间经济来往和彼此团结。

  ④诸葛南征后,丽江马更为中央王朝所关注。

  综上所述,日后“以茶治边”、“茶马互市”等等战略思想,这都是诸葛南征战略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是其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古城的历史地位

  周廷伟(丽江古城方国瑜故居) 王德炯(《丽江古城志》编辑部)

  自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乃至二十世纪40年代的“二战”中后期,无不“以商而起,以商而荣”,丽江古城所承载的“茶马古道重镇”作用,以大量翔实资料来加以说明。文章从丽江在茶马古道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丽江古城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的历史见证、多种宗教融合,多元文化荟萃,与马帮文化相匹配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试论历史上“茶马古道”在维护边疆中的军事作用

  林崔宏(丽江旅游研究所)

  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民间经济文化往来的通道,尤其以内地的茶易藏区的马为大宗,故冠之以“茶马”而名之。但除上述经济文化功能外,“茶马古道”也曾在维护边疆稳定、巩固祖国疆域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军事功能,本文试从这一侧面略论之。

  纳西族对开拓茶马古道的贡献

  木丽春(丽江市文联)

  本文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及调查资料,从茶叶入藏和藏族茶饮食文化形成及木氏土司开拓茶马古道的贡献两大方面,重点阐述了纳西族与茶马古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认为丽江地处滇川藏交汇区域,纳西族自古与周边民族在地理、族源、宗教、政治、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客观上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奠定了基础,而纳西族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成为开拓这条古道的内在动力,从而为茶马古道的开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试论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和晓花(云南民族大学)

  滇藏茶马古道自唐宋形成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的联系作用,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滇藏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它把祖国内地与藏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作者认为茶马古道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滇藏茶马古道沿途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

  杨宁宁(广西民族大学)

  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独特的地域性,它的多元宗教也体现出交融与和谐共生的特点,而茶马古道区域内的三十多个民族,其文化呈现出融合的现象,区域内商品贸易的交换性和互补性,使得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相依相存,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

  茶马古道区域有近三十多个少数民族,它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富矿区,所以说茶马古道文化既丰富多彩,又深沉厚重,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茶马古道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调查,认真考思,综合研究的课题。可以说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西南交通史、西南商贸史、西南边贸史,西南经济发展史,西南民族史,西南民族关系史,西南宗教史,西南文化史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茶马古道之马帮文化

  张 静(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山高,谷深,在山巅谷源烙印着一串串深深的马蹄印,响彻着清脆悦耳的茶马驼铃声。在那一条条坚硬的青石板路上,踏出的深深石坑是千百年来才蕴蓄出的一部特殊的茶马文化史。而在“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以及他们的“运输队”,就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串起了山谷、平坝和村寨,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江河的铁索吊桥也已几经沧桑,马帮这种独特的社会生产活动孕育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闪烁着荣耀与光辉。

  茶马古道中的马文化

  杨 超(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刘会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茶马古道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回溯历史的脚步,在这里我们迎着历史文化暖风,前去踏访历史上因丝绸出境、茶马互市、盐米交易而形成的在丽江这片土地上蜿蜒千年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中,无论是马帮还是古道无处不透现出马文化的气息,茶马古道与马,是分不开的话题。没有马就踏不出古道,古道离开马就难免荒废。云南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云南茶区的各族人民是最早发现、利用茶树的民族。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也赋予了“茶马古道”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古道中点滴小事来透析茶马古道中的古马道、马文化,去体会和追寻茶马古道的沧桑。

  丽江马

  奚月诚(中共玉龙县委宣传部)

  丽江马是很有名的,它曾在丽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丽江政治的使者、经济的纽带和文化的传播者。

  文章考证了丽江马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在茶马古道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多方面阐述了丽江马在丽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丽江马曾经是丽江政治的使者、经济的纽带和文化的传播者的观点。

  丽江马的历史文化功能及演变

  张玉琴(丽江旅游研究所)

  丽江的历史文化与茶马古道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丽江文化圈与周边的藏文化圈、白族文化圈、汉文化圈既有地理空间的地缘关系,也存在着极深的文化源渊关系,四个文化圈共同构成了滇西北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而茶马古道作为贯穿这四大文化圈的文化线路,挑起了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经贸往来、民族交流的历史重任。丽江马作为这条古道上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在其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历史角色。本文以丽江马与丽江历史关系为线索,重在阐述丽江马在丽江历史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丽江马上所折射出丽江历史文化的特点与意义。

  述略《徐霞客游记》中的茶马古道

  杨林军(丽江旅游文化研究所)

  《徐霞客游记》西南行部分中多有涉及茶马古道,虽然不以专篇出现,但沿途所见、所闻,尽在茶马古道上。因此,专题研究徐霞客与茶马古道便成了必要,再说,徐霞客是时下最有旅游价值的品牌,而茶马古道作为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对现实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徐霞客西南行、茶马古道发展历程、徐霞客笔下的茶马古道、同时代志记中的云南茶马古道、徐霞客与茶马古道研究的价值等几个方面予以论述。

区域族群文化

  茶马古道精神与丽江民族精神

  和家修(丽江市西促会)

  丽江和丽江的各民族之所以能打造出一块世界级旅游文化大品牌,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依据和竞争力就是丽江具有独特的和优秀的丽江民族精神文化,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东巴古籍世界记忆遗产和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丽江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而丽江的茶马古道精神是丽江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茶马古道精神的主要构架及与丽江民族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一)不畏艰辛、长途拔涉、勇往直前的精神。(二)和谐共处、同舟共济、亲善友谊的精神。(三)诚实守信、公平交易、长期合作的精神。(四)天当被、地当床、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精神。

  作者对新时期如何弘扬茶古道精神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认为丽江应责无旁贷地建设打造成中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圣地和中国普洱茶展销中心。

  论“茶马古道”上的纳藏民族关系

  和仕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中国西南部的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都是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突出的文化个性的民族,它们都在历史上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民族历史关系,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史和地方发展史上的重要动因,“藏彝走廊”上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整合、“茶马古道”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繁盛,都与这两个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笔者特将纳西族和藏族之间在“茶马古道”上形成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亲缘关系、贸易来往渊源和房东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窥“茶马古道”上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民族历史关系。

  论纳西族文化在大香格里拉文化圈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和力民(丽江市东巴研究院)

  本文通过对大香格里拉名称由来、范围界定 、特征标识以及自然地理、居住民族、宗教信仰、民间文化状况的描述,论述了纳西族在大香格里拉文化圈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两千多年来,大香格里拉文化圈是纳西族成长的摇篮。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使纳西族如串珍珠的一根红线,贯穿于大香格里拉各民族中,对大香格里拉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起着连接转换和调适润滑的能动作用。客观地认识和利用纳西族的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对现今大香格里拉区域多民族共存共荣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茶马古道与摩梭马帮

  马继典(丽江市边屯文化研究会)

  文章从摩梭人的历史、“蜀身毒道”永藏茶马古道的开通及发展、摩梭马帮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女儿国摩梭马帮的特色、滇川藏茶马古道出发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摩梭马帮与茶马古道千丝万缕的联系及摩梭人马帮作为女儿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桥梁的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尔苏藏族的贞朵屋研究

  王德和 古涛(四川凉山州)

  贞朵屋,汉译火把节,是茶马古道灵关道尔苏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主题是纪念尔苏人的祖先抵御外敌失败的日子。也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日子。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在夏季除草结束以后,尔苏藏人都要贞朵屋。他们聚结在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打火把喷火龙。贞朵屋有打火把比赛活动、赛歌活动、摔跤比赛。贞朵屋,祈求先祖和山神保佑一方平安,祝愿秋后五谷丰登,六畜齐旺。

  在打造中国四川凉山国际彝族火把节的时候,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兼顾各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保护好少数民族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保留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母亲的文化,是我们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据、是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

  丽江茶马古道的蒙元历史文化遗存

  杨剑利 柏古啦奇(云南民族学会蒙古族研究会)

  在简析丽江“茶马古道”和古驿道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凸现其七个方面的蒙古历史文化遗存:1、纳西族的“三多”崇拜与元世祖忽必烈敕封有关 ;2、“元跨革囊”渡江遗址(奉科、石鼓渡口)的历史地位及价值;3、“忽必烈平云南”的三路大军进军路线,也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它涵盖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恰是“大香格里拉”的区域,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4 、古道沿途蒙古族先民后裔 ;5、忽必烈赠送古典乐曲《白沙细乐》;6、摩梭人家的“梭里玛”酒 (元代御酒);7、泸沽湖西畔永宁的忽必烈屯兵处、开基河、开基桥之遗址、阿鲁鄂包。就丽江茶马古道蒙元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与利用,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1、尊重差异,包容多样;2、“忽必烈平云南”的历史地位及价值;3、尊重差异,海纳百川,以差异吸引游客;4、促丽江成为攀西经济圈的后花园。

  论茶马古道贸易与丽江纳西族的资本主义现代性

  木仕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纳西族与茶马古道的历史关系的缘起,据汉藏文献史料记载,最早可以推至吐蕃帝国时期,纳西族分布的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流域为南诏和吐蕃争锋角力的主要区域,伴随着双方的战争与和平,人流、物流及文化的传播,可以据信,南诏与吐蕃的联系交往通道上的纳西族地区各族先民自然要参与其中的一切活动。滇藏茶马古道至迟在吐蕃南征南诏的前后即已经贯通,可知此时至今,纳西族先民奔走于滇藏茶马古道的时间已经跨越千年。

  尤其是明中叶以降,全球化大趋势的兴起,纳西族先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全世界范围的白银资本流动博弈过程,开始重新认知周围的民族和文明,求知天下格局和发展大势,此时正值丽江木氏土司雄踞滇西北、康南、藏东区域,经济文化实力和武力也处于十分强势的时段,纳西族的民族主体性得到确立和张扬,纳西族在充分吸纳周边以汉藏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与周边各民族间保持了文化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纳西族也向周边各民族输出了独具特色且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文化,以往的认识总是强调纳西族文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很少客观理性地论述纳西族文化对滇川藏交角区域周边各民族文化及其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力,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因此,我们需要正视历史、客观分析纳西文化的输出对周边各民族及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唯有靠自身的努力、整合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勇于进取才有可能获得新生。一味地依靠贫困帽子和若干扶贫优惠政策,或上级政府有限的财政补贴,永远无以走出贫困困扰的境遇,唯有认清实情,发现自身真正优势,并将小区域的发展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新观念、重视教育、提升民众素质和发展思路,扎实推进,造福各民族民生,尊重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与文化符号为当下所用,这也正是我们研讨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举行茶博会的当下意义所。这对于深化纳西文化与丽江发展的研究而言,注定是一次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实践。

  松 潘 马 茶

  才旦(四川省阿坝师专) 索忠(四川省阿坝师专)

  茶马古道上,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马茶,喝酥油茶、吃糌粑、精美多样的茶具、严密的习俗、激起了很多人对马茶文化的兴趣,在众多马茶文化中敬茶、饮茶礼仪十分丰富的算是松潘藏人的饮茶习俗。他们有一整套饮茶时的茶道习俗和马茶文化。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丰富多彩,历史上称松潘藏人叫“夏尔娃”或“西番”。他们不畏艰辛吆喝骡马驮运茶叶与各种药材走南闯北,建立起了茶马古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马茶文化,自唐宋以来一至到解放初藏、汉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条交通要道。在岷江河谷留下了世人难忘的“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上一次松潘过一次冬,下一次灌县过一次春。”的骡马驮脚行走的马茶古道歌谣。在古城松潘建立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民族团结的马茶商贸集散地。这座历史悠久。民族间和睦相处的边贸古城松潘。是公元1379年的松州和潘州合二为一的统称。古代的松潘所辖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游牧和半农半牧为主的地方。史书上俗称松潘草地。藏族人称作“夏尔娃”或“松祈娃”。他们是从事茶马交易的能手,他们的专业是组建‘夏尔娃拉更’或‘夏尔娃客娃’的‘驮脚马帮’、‘驮脚骡帮’、‘驮脚牦牛帮’来完成所有的运输换取报酬。认定了松潘人的茶道与马种,松潘商人的能力与诚信。松潘夏尔娃藏人和背夫们穿越羊肠小道的岷江峡谷,腊月间翻越青藏高原横跨黄河建立茶马古道,被赋予伟大使命的茶马之路的使者。松潘夏尔娃建立了茶马古道,喝出了马茶品牌,赢得了茶马古道的美称----夏尔尖马茶。创立了“民族团结牌砖茶”。古往今来这里的藏、羌、回、汉都特别喜爱喝马茶,马茶和糌粑成了松潘人的名小吃。俗话说的好:“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马茶”。马茶成了松潘人的代名词。也是松潘人的民俗文化之一。

  茶马古道上的茶文化兴起和传播

  周文钟(丽江市古城区)

  文章从茶的溯源、茶马互市的生成和发展、滇茶的风韵、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沿途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对东巴文化的影响

  ——以三坝白地为例

  和树荣 和树昆 (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

  茶马古道横滇川藏广袤区域,是沟通民族文化的重要通道。三坝是纳西族聚居区域,被誉为东巴文化发祥地,也是茶马古道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对这一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坝在地理上处于泸沽湖、香格里拉、丽江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受到藏文化长期浸润,同时与丽江、泸沽湖的纳文化保持着接触与交流。在文化圈上属于纳文化圈,但从内部考察,与同属纳文化圈的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东部)、丽江纳西文化(西部)有着诸多文化特质。本文以三坝纳西族乡白地为个案,对白地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对纳西族传统东巴文化的变迁及其致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茶马古道对东巴文化的成因、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香格里拉文化旅游圈及纳西文化生态区建设中,三坝具有重要的区位及文化优势,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及建议。

  论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与民族精神

  刘玲娣(河北省保定学院)

  在遥远的唐代与九世纪50、60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之间,有一条震烁古今的路。它从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的最原始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把中国的茶叶和民族精神,深深地镌刻于这条古道上。伴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与传播,坚毅执着、不屈不挠、仁心善骨的民族魂也辉映于整条茶马古道。

  论昭通在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中的枢纽位置及其产生的文化影响

  彭玉娟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是一动态的强调文化整体意义的理念,它使得茶马古道的内涵不仅只是作为茶马互市的载体,还可追述到早期的滇僰古道、蜀身毒道等,即通过商品贸易促进了沿途各民族和地区的民俗、艺术、宗教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一种古老而又具有延续性的传播方式。昭通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境内的“五尺道”(秦)、“南夷道”(汉)、汉魏晋以来的墓和碑刻及东汉出土的印度佛像,还有唐袁滋的出行路线等,证明昭通即是连接巴蜀、夜郎一直通往越南、缅甸和印度的咽喉要道,而这条要道即是茶马古道的早期形态。

  旅游与文化产业

  丽江在现代旅游中的吸引力分析

  杨慧(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凌文锋(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今天的丽江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游客心目中的“圣地”,与人们的“精神体验”需求在今天这个“失乐”的时代需要的以用新的方式满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丽江的魅力的源泉就在于其向游客提供的“精神体验”的美好经历。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到来,丽江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变得似乎有些“不像丽江”了,如长此以往,丽江也将失去其“过去的美好时光”。在此岔路口,已经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为丽江和丽江旅游的将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并付诸实践,以期使之“永葆青春”,成为“永远的香格里拉”。

  从“丝绸之路”看“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价值

  丁 林(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文在对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利用方式及其旅游价值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茶马古道的形成及其经济作用的分析,论述了了该区域内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茶马古道对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交流、宗教与民族的传播融合、商贸与经济交流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云南省茶马古道沿线所拥有

  的可以与丝绸之路媲美的自然、历史、文化价值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丽江茶马古道旅游开发

  袁秀芸(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曾对滇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她又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本文从“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入手,分析了在“茶马古道”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丽江在开发茶马古道过程中注重保护、由分散开发向系统开发转变和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开发模式。

  丽江文化旅游战略中的茶马古道

  杨晓星(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丽江文化旅游战略结合茶马古道文化,将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进步。对丽江文化旅游战略中茶马古道发展中存在的缺少全面深入的介绍;缺少展示茶马古道文化的场所;丽江市城市设计中缺少茶马古道文化元素;缺少定期的茶马古道文化节;旅游纪念品缺少茶马古道文化特色元素;缺少积极走出去宣传开拓和引进来使其了解的意识;缺少茶马古道文化相关产业及其活动的开发等问题应积极应对,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茶马古道沿线探险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产品设计

  覃刚毅(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探险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探险旅游具有旅游目的地的原始性、旅游过程的惊险刺激性、游客的主动参与性等特点。茶马古道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探险旅游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本文在分析茶马古道相关探险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茶马古道开发探险旅游及产品的设计思路。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探析

  字文君(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20世纪90年代,木霁弘、陈保亚等学者徒步考察了滇藏、川藏茶马古道,借用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互市提出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西部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以茶、马为代表性商品的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线路。其在中国的范围主要是藏、川、滇地区,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市,而国外则直接抵达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波及南亚、西亚、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云南茶马古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析“茶马古道”对丽江旅游业的影响

  李义(云南民族大学)

  茶马古道就像一个连结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大走廊,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刺激了民族间商品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同时,还为当地的艺术、宗教、文化和思想意识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它更加促进了民族在多个领域内发展与繁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整个丽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政治、宗教、生活方面都影响着丽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作为丽江旅游业新兴的重点主导品牌,不仅提高了本地旅游经济发展,拉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扩充了民族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及其旅游开发探析

  胡冬梅 (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西部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以茶、马为代表性商品的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线路。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初步了解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讨当今条件下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现实性和相关措施。

  试论丽江段茶马古道的民俗旅游开发

  尉一明(云南民族大学)

  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符号,有着自身独特的底蕴和潜质。在我们开发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从茶马古道的开发过程中文化资源开发定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等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民间参与。

  跨区域旅游品牌的打造——茶马古道

  赵相民 (云南民族大学)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之间进行茶马交易而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而今天,“茶马古道”对于旅游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茶马古道”的历史及现状的描述,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分析来说明“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在对其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开发建议。

  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模式

  何守伦 王化新 (丽江旅游研究所)

  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茶马古道是指滇藏线,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到大理,北上至剑川,再北上至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迪庆奔子栏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芒康、昌都,过林芝前往拉萨。

  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高品位区域联动的生态旅游。具体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与富民优先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三结合,实施绿色开发、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二是在产品与客源市场定位上,要发展中高档生态旅游,重点开发国外游客和国内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强的游客,走高价位、限人数、高效益的生态旅游之路;三是在空间布局上,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沿线各地区合理分工,突出特色,协作发展,形成整个区域旅游竞争的合力优势。

  论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战略意义

  和克纯 杨润生 (丽江旅游研究所)

  茶马古道即滇藏贸易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因用马帮驮运茶叶为主要特征而得名。茶马古道起于西双版纳,过普洱、临沧,经大理至丽江,再由迪庆分别进入四川和西藏。从历史上看,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茶马古道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从现实来看,茶马古道的旅游开放对提升我国的旅游产品、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藏区的发展与开发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已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之中。茶马古道的科学开发,必将在通往世界屋脊的道路上打造出世界旅游绝品,必将形成为我国西部旅游的亮点和热点。

  茶马古道开发中的生态旅游产品构想

  王荣红 何守伦 (丽江旅游研究所)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至少自唐宋以来,处于滇藏地区的各族人民就存在着“茶马互市”的交易。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以驮运茶叶为特征的马帮运输方式形成了。一千多年来,这些运茶的马帮在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的千山万壑之间,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寻出一条神秘古道,这就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的文化传播通道茶马古道。它是一条写进国家“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的生态旅游线路。茶马古道的高品位旅游价值,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基础上的,一旦破坏,其旅游价值将会消失殆尽。这里讲的生态环境破坏,不仅是指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还包括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消失。我们在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发展高价生态旅游,根据生态环境容量对旅游人数进行限制;二是要实施绿色旅游,包括建设不破坏或少破坏生态环境的绿色交通、绿色宾馆等;三是要实施绿色消费,鼓励绿色旅行方式。茶马古道沿线高山峡谷修公路不利,但却是探险旅游最好的胜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但对于文化体验、对于大自然的衍生体验是最好的地方。

  茶马古道与香格里拉的互动关系探析

  唐光国 罗炳辉(丽江旅游研究所)

  大香格里拉概念与“茶马古道”地域范围基本一致,也可以说香格里拉是对“茶马古道”旅游魅力的一种描述,而“茶马古道”是香格里拉旅游资源的线路组合。“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要善于利用香格里拉的品牌效应,以香格里拉带动沿线旅游开发;而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也需要靠“茶马古道”来提升层次和增加内涵。两者的互动关系为:以香格里拉作为“茶马古道”的引导,以“茶马古道”延伸香格里拉的内涵。

  滇西北各市州,要积极参与“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创建工作。“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是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为了贯彻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共同发起建立的一个在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机制下的专题性协调会议机制。自2002年在西藏召开首次会议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三省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合作机制提供的机遇和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充分利用香格里拉和茶马古道的品牌知名度,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区域生态建设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打造一条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绝品线路。

  论茶马古道品牌与丽江旅游业发展

  朱桂香 子宏文 (丽江旅游研究所)

  丽江是茶马古道上的商业重镇。茶马古道文化走廊的形成、发展是丽江对外贸易、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丽江旅游品牌形成和兴起的平台和基础。本文通过对茶马古道品牌内涵及品牌打造的探析,论述其对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茶马古道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措施。

  浅谈滇西北地区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

  齐 丹(丽江旅游研究所)

  “茶马古道”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在历史上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时至今日“茶马古道”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茶马古道沿线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拥有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其开发将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云南茶马古道沿线城市中,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昆明市,位列第二。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已经成为茶马古道旅游线发展的增长点。本文在对三个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旅游发展策略。

  试析茶马古道文化品牌对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

  唐若璘(丽江旅游研究所)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丽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更好的挖掘和发展丽江文化内涵,树立文化品牌成为热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成为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点主导品牌,为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竞争力SWOT分析

  文国丽 (丽江民族中专) 潘宏义(丽江旅游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即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是目前被企业和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战略分析工具之一。它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劣势、竞争市场上的机会和威胁,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开发竞争力的组成,并运用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SWOT进行分析,指出了茶马古道旅游产业开发争力各组成因素中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以及存在的威胁。

  大型民族原生态互动演出《茶马古道》策划纲要

  潘宏义(丽江旅游研究所)

  本文立足于云南腾冲旅游发展实际,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大型民族原生态互动演出《茶马古道》的策划方案,深入分析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文化和资源优势,以演出作为城市品牌打造和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本项目是一个国内热点,国家重视、政府支持、为政府创造政绩,为企业提升影响,为投资人获得丰厚回报的文化产业项目。政策背景好,投资回报高、政府扶持的优势项目。

  略论香格里铺石古道的旅游开发

  杨金山(丽江市古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丽江香格里铺石古道位于玉龙县的拉市乡和龙蟠乡之间,长约5千米,因这一带在清末民初时属香格里,故称香格里铺石古道。这条铺有石灰石块的茶马大道,曾是滇藏线茶马古道上的要道之一。大道上起海拔2720米的蒙古哨,下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阿喜村,高差800多米,路面宽敞,平缓不惊,除个别地方因地形所限略显狭窄外,路宽一般都在2米左右,俩马帮可从容相让。道路随山势盘旋而下,人称七十二道弯。香格里铺石古道曾是滇藏线茶马古道的要道之一,很有旅游开发价值,但须跟拉市海、指云寺、蒙古哨等景区景点联动开发,还要有沿途乡村的有效参与。香格里铺石古道的开发,将使丽江的茶马古道旅游形成“点”“线”互动、神形兼备的局面,从而使茶马古道文化的开发利用更加走向成熟,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项目调研报告纲要

  “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项目调研组

  茶马古道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文化遗产地点的总和,而是线型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保护好茶马古道不仅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有其无法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应以更加宽广、更加深远的视野来看待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开发。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茶马古道的保护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和不容错过的机遇,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大课题。如果不能科学研究、妥善处理,茶马古道的整体性、完整性将被割裂、被湮没。

  丽江海市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与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合作,组织了丽江茶马古道文化调研活动。调研时间自2008年4月21日至2010年5月4日,历时三个阶段,两年多时间,参加调研的成员有木霁弘(“茶马古道”命名者之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中心主任)、杨国清(丽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和家修(丽江市西部促进会会长)、陈嘉勋(丽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树高(丽江市方志办主任)、和红阳(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何守伦(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杰宏(丽江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杨金山(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李向林(云南省旅游局旅游政策研究室主任)等14人。根据本次调研活动中不同参加者的调研报告,最后统稿为调研总报告文本,并以此文本作为申报玉龙县和丽江市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申请报告。以下本调查报告纲要:

  一、“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项目建设的背景

  二、“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项目建设的意义

  三、“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项目的论证

  四、“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项目建设思路

  五、“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重要景点价值分析

  六、“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已建成项目

  七、“丽江茶马古道文化景区”拟建项目

  (执笔:和丽刚、杨杰宏、杨金山)

  开发茶马古道文化的再认识与实践性思考

  和明辉(丽江市古城区信用联社)

  丽江如何在加强国内与其他省区的经济合作中,不断创新和加快经济国际化的步伐,并结合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需要,依托茶马古道文化建设高潮,不断组织和开展有利于丽江经济发展的民族文化工作,努力巩固和发展丽江在大香格里拉经济文化圈中的门户和龙头地位,将“茶马古道”的马铃“摇出丽江,摇响世界”,是每一个丽江人和关心支持丽江经济发展的有识之士,每时每刻都要努力思索和践行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茶马古道文化综述和茶马古道文化与丽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茶马古道文化促进丽江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析,对利用“茶马古道”如何促进丽江经济发展问题做了初步再认识和实践性的思考。

  茶马古道中的藏纳文化交融及旅游开发

  杨正文(迪庆纳西学会)

  作者在分析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及纳藏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办具有浓郁藏纳文化特点的旅游景点的建议。作者认为这一创举不仅符合开发西部、营造“大香格里拉”黄金旅游圈的举措,而且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反过来又使广大康巴地区的各族人民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提高了素质,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西部开发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重铸茶马古镇辉煌,倾力打造“环丽江”经济文化圈

  奚百川(丽江市委政研室) 周毅(丽江市发改委)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滇川藏大交汇区域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贸易集散地,拥有8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至今向世人展示着马蹄踏出来的辉煌。本文就横断山区、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大香格里拉经济文化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与丽江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地理单元和区域经济文化现象作一些具体的介绍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丽江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大胆的定位,建议重铸茶马古镇辉煌,倾力打造“环丽江”经济文化圈。

  作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丽江要在主推“三地”(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的同时,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优势,倾力打造“环丽江”经济文化圈,积极拓展与周边的合作共赢关系,努力将自身建设成连接滇川藏大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和该区域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和窗口,再现茶马古镇辉煌。

  丽江在滇川藏三角区的定位及远景展望

  周毅(丽江市发改委) 奚百川(丽江市委政研室)

  元代初年到清朝中叶的四、五百年间,丽江一直是滇西北地区的区域行政中心,是滇——藏、滇——川的重要门户,这一特殊的区位和政治地位使丽江逐步形成较大的城镇规模、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和民间商贸中转枢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加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滇、川、藏交汇区域内各地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一个旅游经济圈的雏形。以旅游业引领经济迅速发展的丽江,其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滇川藏三角区的未来发展中,丽江也将以领先、和谐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带动自身及该区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文化视阈下丽江在“大香格里生态旅游圈”中的优势

  张波(丽江师专民族文化研究所) 赵沛曦(丽江师专政治教系)

  丽江立足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理想的海拔气候条件、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的接待能力等有利因素,使丽江成功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随着“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开发的九大旅游区之一和滇川藏三省旅游界提出携手共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 发展战略之际,我们又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仍然要继续打好文化这张王牌,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构筑旅游精品名牌,凭借独一无二的“三项世界遗产”提升旅游内涵,从而凸显出丽江在“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中的文化优势。

  茶马古道商业文化的原真性探讨

  和涤宇(古城区职业高中)

  从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茶马古道是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是沟通汉藏地区政治经济的桥梁,带动了汉藏地区以及古道沿途所经过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茶马互市为主的商业形式得到发展,同时还带动了药材、金矿、餐饮、客居、皮制品等商品的市场,形成了与传统商业相异的商业文化。本文对茶马古道独特的商业模式进行阐述,与传统商业模式比较,探讨其商业文化的原真性,以及对古道沿途地区经济的影响。旨在尝试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结合古道独特的商业文化,找到开发茶马古道特色旅游商品以及市场氛围的思路与办法,对现有的旅游商品文化格局的改变具有一定意义。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对现代旅游发展的作用

  和净宇(丽江市古城区文广局)

  茶马古道是贯通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地区的文明、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其历史文化价值一直被世人称颂。而沿途各民族奇异的民风民俗、神秘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壁画、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独特的马帮精神文化……这些都是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对我国西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着积极作用,更对今天茶马古道旅游的开发产生深远影响。简言之,茶马古道民族文化就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只有让茶马古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旅游业的发展才会兴盛,茶马古道民族文化才会得到保护。本文将从茶马古道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角度出发,阐述如何使其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具体设想。

  遗产保护

  茶马古道文化札记

  何山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982年制定文物保护法时,曾为该法未保护“活文物”而遗憾。1990年制定著作权法,研究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感到著作权难以对它保护。1996年赴云南茶马古道调查旅游合同,强化了保护民间文化的直感,10月28日在宁蒗彝族自治县人大座谈会上,迸发“拉开民间文化保护立法的序幕”的心声。之后写下《救救应当保存的民间文化》、《亟待保护的摩梭母系文化》两篇随感。又奔走多方,呼吁起草民间文化保护法。愿各方共同努力,促使民间文化保护法的制定早日起步。这是一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

  云南省文物局 余剑明

  本文首先对茶马古道保护工作了回顾,并对茶马古道上的世界遗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古茶树、古茶园和制茶商号、茶马古道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了阐述。最后从国际、国家、云南省的层面探讨了茶马古道保护工作的建议和计划:

  (一)申报茶马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深入开展茶马古道专题调查和研究

  (三)征集茶马古道可移动文物。

  (四)编制茶马古道保护规划

  (五)开展茶马古道申遗可行性研究

  茶马古道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刍论

  木基元(西南林业大学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教授)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西藏连接祖国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相依共存、携手进步的历史见证;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本文在略述茶马古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理念和深邃内涵,对时下备受关注的茶马古道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理性思考。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与丽江旅游建设

  和世华(丽江市人大)

  茶马古道蕴涵着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在这条古道上,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各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融合与同化不断的进行着。这种的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不仅是一个旅游品牌,更是一个文化品牌。茶马古道上的斑斑印痕不仅记录了千百年来丽江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也记录着丽江人民的开放意识,记录着纳西族与汉、白、藏人民源远流长的情谊与历史关系。所以,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丽江纳西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是丽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保护对丽江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开发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茶马古道文化的保护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李丹(云南民族大学)

  茶马古道就像一个连结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大走廊,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刺激了民族间商品市场的发展。同时,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作为丽江旅游业新兴的重点主导品牌,不仅提高了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拉动了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扩充了民族文化内涵。但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何谓真正的保护,何谓合理的开发?似乎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试图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来论述文化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不仅为发展所必需,而且为保护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所必需。

  藏、滇、川茶马古道的特殊意义研究

  周 松(云南民族大学)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线路之一,同其他古道相比,茶马古道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也同样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马古道”这一概念的提出,针对茶马古道的研究达到顶峰。本文立足茶马古道的历史与现实,发掘茶马古道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结合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阶段的新实际,来阐述茶马古道在当今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茶马古道与丽江

  张兰芳(云南民族大学)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出现了一个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主要是唐宋以来汉藏等名族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西藏与祖国内地进行交往、并延伸到南亚、东南亚等地的纽带。这条贸易古道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丽江古城就是在这个贸易道路上兴起的城镇,是茶马古道的重镇。在这条古道从产生、兴盛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丽江古城起了重要的作用。

  论茶马古道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张国敏 (丽江旅游研究所)

  茶马古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我国西南地区商品贸易、文化交融与传播的动人诗篇,是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

  本文试图通过对茶马古道形成和发展的追述,对其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的分析,探讨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模式,对丽江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促进区域合作,对外交流作出贡献。

  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王 戈(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茶马古道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又是沟通川、滇、藏三地的经济、文化、宗教的桥梁和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从茶马古道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的类型,并针对法律保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茶马古道题材图书的出版史

  郑卫东(云南民族出版社)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茶马古道”观念的提出起,相关题材图书的出版史研究,逐一对这类题材图书的结构、出版年代、内容提要、图书类型等的分析,总结出关于“茶马古道”这一专题图书的出版发展历程,并与“丝绸之路”专题图书的基本分析,得出关于“茶马古道”专题图书的出版得失和优劣所在,为今后“茶马古道”专题图书的策划、“茶马古道”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丽江木家桥片区的三大历史谜团

  张万星(丽江古城区)

  木家桥片区历来被称为“丽江门户”,尤其自明代以来,木氏土司在这一片区设立关口,派兵守卫,以严出入,被徐霞客称为“丽江锁钥”。这一片区留下了三大历史谜团,至今众说纷纭。

  第一个谜团:“丽江小长城”修于清代还是明代?

  关于“丽江小长城”,没有记载具体的建造时间,新编《丽江县志》称“修建年代不详”。笔者认为“小长城”应该是邱塘关同时代修建的防御工事,应始于明朝,因承平日长而渐为废驰;清康熙年间木氏土司因抵制吴三桂而加以重修整饬。

  第二个谜团:木氏墓地的选址是“东山再起”还是“愧对祖先”

  木氏土司曾选墓址于白沙与束河之间坐东朝西的山上,取其“丹凤含书”、“东方为木”之风水;明末选址于坐西朝东的蛇山东侧。为什么到了清代,他们要选择丽江坝子最南端的木家桥小山做墓地?笔者认为选择木家桥小山,是面对起始于白沙,辉煌于白沙又居留于白沙的伟大祖先的灵魂忏悔。

  第三个谜团:“丽江人”身世之迷:是“死”在木家桥还是“飘”到木家桥?

  从动物化石推及“丽江人”,笔者认为当年的“丽江人”并没有生活在木家桥,而是生活在丽江坝子周围的山麓地区,可能是在一次自然灾害中不幸遇难,随洪流飘到木家桥附近,与马鹿大象一起掩埋在泥沙中,慢慢变成化石。

  龟山考略

  奚月诚(中共玉龙县委宣传部)

  在丽江东坝子正中央,有一座形似乌龟的石灰岩小山叫灵龟山,又叫乌龟山、龟山和金山,它与将丽江坝子分为东西坝的蛇山并排而立,又与北面的狮子山和象山遥相呼应,“山前蚌蛇侧侍,狮象遥拱,东元吴烈二河,畅流左右,雪岳之清奇,文峰之秀杰,有若环护此山,点缀此山,以证大观者然耶”。它因龟蛇相伴而成为丽江的名胜,而且是茶马古道上往来于永胜和丽江之间的必经之地,是茶马古道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龟山有神奇的传说,奇特的地质地貌,远古时期的古生物群落,山上曾建立有纳西族地区第一个有传戒资格的佛教名胜金山寺。龟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丽江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广校园茶文化教育,传承茶马古道文化

  和玉娘(丽江市古城区职业高级中学)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茶艺不仅从内容和形式上日臻丰富和完善,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的茶文化形态。茶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过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在此过程中,丽江古城作为茶马古道的重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丽江又是世界级的旅游城市,更是宣传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其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多数人把喝茶作为一种时尚,把茶作为一个友谊的媒介,很少把它作为文化的载体。因此我认为从媒介到载体这个过程,是对茶文化活动的一个提醒。在大力发展茶马古道旅游的背景下,如何传承茶文化,如何发扬茶马古道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则是实行该项教育工作的重要舞台,将民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开设民族茶艺课程,让学生在喝茶,识茶、理解茶,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真善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茶马古道及其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评述

  张 楠(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

  上世纪90年代初,“茶马古道”的提出,只是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更多关注;到21世纪初,“茶马古道”由于“普洱茶热”及企业、影视、新闻、媒体的参与,“茶马古道”旅游等形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2008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的10多位委员提出“关于重视茶马古道保护”的3010号提案后,国家文物事业局为落实政协委员提案,向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文物局发出“关于茶马古道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知,将“茶马古道”纳入国家法制保护范畴,再将各省(区)有保护价值的区段联成一体,形成自然与人文的线性保护项目总报告,按程序做好“申遗”事宜,茶马古道逐渐从学术层面、民间层面、商业层面走向国家层面、法制层面。这一历史蕴含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内涵界定、嬗变、文化内涵、保护、开发及“申遗”等内容进行了评述。

  茶马古道研究:路径与策略

  木霁弘、周重林(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

  本文从近20年来的关注点、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研究、分类以及研究范围、研究模式以及意义等四个部分对茶马古道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作了深入的论述。“茶马古道”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前十年时间只是在学界作为学术概念和研究视觉之用,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后来因为大众媒介诸如影视、互联网介入,加上普洱茶的兴起,“茶马古道”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并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并进入了国家法律保护的范畴,茶马古道成为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杰出代表。

  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将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凸显,而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及影响将体现在诸多领域。对中国西部茶马古道遗迹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并提出明确的保护措施,构建科学有效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民 族 志

  阿喜渡口民族志研究

  杨杰宏(丽江师专)

  乾隆《丽江府志》曰:“丽境大渡,总归阿喜。”阿喜系“出中甸要路,设有官渡”。自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以来,阿喜为丽江境内的官渡,总辖金沙江各渡口,阿喜成为丽江通往藏区的重要交通渡口,见证了诸多历史风云变幻。

  但这一重要历史渡口在史书上只是寥寥几笔划带而过,至多成为山川志略中的填充部分。田野调查成为解开这一古老渡口历史及其文化世界的不二选择。解放后,随着214国道的通车,阿喜渡口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也一落千丈,甚至不及后起的诸多村镇。阿喜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但作为累积而成的历史观念与作为生存方式的传统文化,它仍留存着深厚的文化土基与传统之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阿喜的村落形成、文化传统、信仰生活、民俗活动等仍与茶马古道渡口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联系。从地域文化因素分析,阿喜处于金沙江河谷,区域位置上处于丽江、藏区交界处,也是丽江至藏区的交通要道;从族群文化因素分析,融合了纳西文化、藏文化、汉族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从宗教文化因素分析,叠加累积了纳西族传统文化(氐羌、东巴教、仿汉文化、民间文化)、藏传佛教、汉族道教、佛教文化等因素,并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而这一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变,人的主体性成为关注的重点。

  茶马古道上的文化,其实质是这一文化线路所涉及的不同区域中的人创造发展的历史及文化,要把握这一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除了需要宏观的理论构建外,更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民族志调查,通过与这一文化主体建立“知识伙伴”关系,深描、解释并理解他们的文化与生活。

  茶马古道上村落文化的变迁

  ——以丽江市七河乡西关村为例

  和红媛(丽江古城博物院)

  西关村,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点。由于邱塘关落差巨大且道路狭窄,马帮进入丽江,到此就要在西关村边歇脚停马,补给生活用品、配备马料,因此,此处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茶马文化区。通过对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西关村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和村落文化变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每个村落都不可避免地将被裹挟在其中,引起文化变迁。主动的文化自觉行为,会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通过对文化的合理利用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使文化的变迁成为良性的、平衡的变迁。

  丽江茶马古道遗址关坡段现状调查

  和文戟(丽江市古城区七河乡)

  关坡位于丽江古城南端,系丽江南大门,也是大理至丽江的茶马古道的重要关隘。关坡上下,方圆数十里,自通关设卡以来,共有十处古建筑遗迹,由东至西依次为:1、明代东关小长城;2、牛王洞;3、东关哨;4、观音大峡谷;5、东关木氏火葬墓地;6、西关小长城;7、西关哨;8、塔;9、黄龙潭;10、东关二十四孝子庙。

  上述十处古遗迹,均为茶马古道由大理进入丽江的重要历史遗址,其中明代丽江东关小长城、牛王洞、关坡东山河植、木氏火葬墓地受到严重破坏。

  “茶马古道”与丽江的文物遗存

  和华璋(玉龙县文物管理所)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本文基于历史文献考证及田野调查,对丽江境内茶马古道在丽江的遗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作者对古道遗存的文化进行了以下分类:

  (一)古村镇(丽江古城、石鼓古镇、阿喜古村落);

  (二)现存古驿道;

  (三)现存古道重要设施;

  (四)其它历史文物。

  茶对于中国西南摩梭人的文化角色与文化诠释

  拉他咪•达石(云南省社科院宁蒗民族文化研究所)

  本文首先重点厘清“茶”商品之所以变成滇川藏文化区人民必备生活物资的历史经过,接着,将讨论茶在该区域文化象征意义的转变。在勾勒出“茶马古道”的情形与历史来由后,将进一步讨论的是:身处在川滇藏交界处“茶马古道”中途重要转运点的永宁摩梭人,如何卷身在其中?他们又是赋予茶什么样的文化角色与文化诠释?

  从文献数据中可以得知,茶与货币是马帮所带来的物资中最重要的二项,基本假设前者是作为日常生活之所需,也成为连结亲属关系的“礼物”;后者则是做为个人累积资本所需,也是男女在结交“阿注”关系时财富象征的重要依据。

  摩梭人在进行以货币累积为目的的马帮运输行为时,主要是针对摩梭人以外的地区,而不会在自己的社会内部进行。

  语言文字

  “普洱”音义考

  杨海潮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

  “普洱”二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本文依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普洱”这个地名的来历以分析相关的问题。

  一、从“奉逸城”到“普洱府”

  据方国瑜先生考证,南诏国时期的“奉逸城”就是大理国时期的“步日部”,也就是后代的“普洱”。我们从这一区域的地名在后代的变迁来分析,可以看出“奉逸”一名与后来的“普洱”之名之间有历史继承关系。“奉逸城”在大理国时期被命名为“步日赕”,到了元代则改称“步日部”。到了明代,这个地名在文献中记为“普耳”。清朝平定云南后,设元江府,包括普洱等地。清代雍正七年(1729 年)成立普洱府, “普洱”一名于是定案。

  按此,普洱的名称演变历史有如下的时间关系:唐代“奉逸”——宋代“步日”——明清“普洱”。这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普洱”这一名称的读音及其含义的基础。

  二、“普洱”的语音演变

  历史文献以汉字记录的“奉逸、步日、普洱”等名称是一种对音材料,其实质是用一种语言为另一种语言记音,其中,前一种语言(汉语或汉字)为工具语言,后一种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为目标语言。

  从唐代的“奉逸”biwoŋ jiet 到宋代的“步日”bu ɽiet,“奉”biwoŋ 与“步”bu 的韵母差别很大,而且“奉”还多出一个鼻音韵尾-ŋ,说明宋代普洱城的名称读音已经与唐代完全不同,否则,文献不必改写,或者至少可以将其记为与“奉”biwoŋ 接近的“俸、逢”biwoŋ、“凤”biuŋ、“丰、峰、封”phiwoŋ、“风、枫”phiuŋ等字。

  元代前期普洱的名称保留了宋代的读音,后来从“奉”biwoŋ到“步”bu的演变进一步发展,浊声母 b-变为送气的清声母 ph-,然而这时候“步”仍然保留 bu 的读音,再将城名写为“步日”就不能与人们的实际语言吻合,因此就改记为“普”phu。此后,普洱名称中的这个字“普”phu的读音就一直没有(显著的)变化,沿用至今。

  从宋代的“步日”到元代的“普日”这种演变,不独此例,前引《元史•地理志》“云南诸路行中书省”记载的元江路诸地中,与“步日”并列的还有一个地名叫“步腾”,“元代记录普腾与思麼接近,则今之普腾改名普文,即其地也”(方国瑜 1987:748),从宋代的“步腾”bu dəŋ演变为近现代的“普文”phu vən(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同样经历了从“步”bu到“普”phu的演变。

  再来看后一字“逸、日、耳、洱”之间的关系。

  “逸”jiet与“日”ɽiet的声母j-与 ɽ-不同,说明普洱名称的后一个字在宋代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之后,这个读音一直延续至元代,到明代初期失去了韵尾-t,变为ʐʅ,因此被写作“耳”,而不能再写作“日”,因为这时候“日”字读为 ʐit、“耳”字读为 ʐʅ,说明当时普洱城的名称已经不读为 phu ʐit(“普日”),否则即应记作“普日”而不能记作“普耳”。这一演变体现了汉语从中古音到近代音的“入派三声”的发展历史,不过可能是因为云南僻处边疆,这一演变晚于北京话元代就发生的变化。

  从“耳”得声的“饵、珥、佴、洱”等字的中古音都是 ɽiə,“耳”与“洱”的中古音差别仅在于声调一为上声、一为去声,但明末将“普耳”记为“普洱”,说明当时的云南方言中“耳”和“洱”的读音已经不同,大致是“耳”字已经和现代的读音差不多,但“洱”字则还是保留较早期的读音。

  这种不一致,可以用“词汇扩散理论”(王士元 1969)来予以说明:中古音为日母志韵三等止摄的“耳、饵、珥、佴、洱”这一系列字都在向同一个方向演变,但是到了明初,它们发生不同步的变化,上声字“耳”已经完成了演变,变成了现代音 əɹ,但去声字“饵、珥、佴、洱”还没有完成演变、还保留着它们的中古音 ɽiə,或者,“耳、饵、珥”等字已经变了,而“佴、洱”等字则还没有变。

  三、普洱、普洱茶、普洱茶人

  已知“奉逸”是南诏时期的地名,因此它很可能就是南诏王室用自己的语言命名的地名。另一方面,我们的很多研究证明,《蛮书》等文献对记音汉字的选择是比较审慎的,其中古音充分反映了所记录的白蛮语的音韵特征,记音汉字与白蛮语之间在音韵特征上具有镜像式的对应关系。这些研究并且证明南诏王室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是白蛮语,这种语言和今天的白语之间具有继承关系,是今天的白语的早期形式。按此,唐代“奉逸城”之名可能就是南诏王室使用白蛮语命名的,其中的“奉逸”一词的含义大概是“奉人”,“逸”jiet字标注的是白语“人”ni / ji的意思。

  根据文献及语言综合考证,普洱一带在唐代以前就已经有百越民族居住,那么,“奉逸”可能就是傣族(和/或壮族、布依族?)的先民。

  傣族用茶的历史较早,也倾向于上面的分析。金齿(今保山)一带产茶不多。《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记载表明元代初期保山一带的傣族人民即有茶叶交易。以此观之,在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一带种茶、制茶、用茶和卖茶的族群或民族为傣族先民的可能性很大;反之,早期佤族、布朗族人民与茶的关系未见记载,布朗族关于叭艾冷的传说将布朗族与茶发生关系的时间推得较早,但叭艾冷是受傣族之王封号的布朗族首领,他生活的年代就未必早于元初。两相比较,我认为早期普洱茶人应为傣族,而不是佤族或布朗族。可以看出这些读音可分为两组,一组与汉语“茶”tʂha读音相近,一组与傣语“茶”la的发音一致,但两组之间没有对应关系,说明它们分别从汉语和傣语借用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从语言比较来看,汉族、傣族用茶的时间要早于佤族、布朗族。

  东巴文藏音研究

  和继全(丽江市东巴博物院)

  在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中,有些东巴字在特定的语境里不读纳西语本音,而是用周边藏、汉等民族语言读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李霖灿、方国瑜等先贤在编订字典时注意到了东巴文的藏音现象,有些字已编入字典并做了注解。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在编译《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时,对藏音字作了标音,但没有进一步说明,学界也还未曾对此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本文对东巴文藏音的范围、类型、语音特征等作了分析研究。认为藏音字主要用来表属相、记数字、作为东巴教专用词读音标注、作藏语音读文献标音字、作为形声字声符等,类型可分为有标志藏音字和无标志藏音字两类,读音基本保留康方言香格里拉藏语土语读音特征,声调已纳西语化。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中的东巴文藏音是东巴教长期受到藏族本教、佛教影响的结果。

  试析zɿ³³ ʂər²¹ ha⁵⁵ i³³在东巴文献中的表现方式

  李晓亮(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zɿ³³ ʂər²¹ ha⁵⁵ i³³ 是纳西语中很常见的一个表示祝福的短语,汉语义为“人寿年丰”。在东巴文的文献中也经常使用,一般出现在经书末尾。但是形式多变,有的以东巴文的形式出现,有的以哥巴文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东巴文夹杂着哥巴文。且选用的东巴字也不同。此祝福语的东巴文可以用一个至六个字来表示,或者只用一个会意的形式表示。有的学者认为它们之间会有演变关系,单纯从文字学的角度考虑,可能会有这样的倾向,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还与地域、师承、个人习惯、纸张是否宽裕等诸多因素有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东巴文的发展还不完善。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字应该可以最大限度

TAG: 古道 丽江 提要 研讨会 中国

绒布的精灵 引用 删除 绒布的精灵   /   2010-07-05 12:43:11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21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983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