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迪庆吴树湾纳西族东巴丧葬仪式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09 10:17:40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迪庆吴树湾纳西族东巴丧葬仪式调查报告
                                                                                     英古阿格

  
  死者为大,每个民族的丧葬仪式都是本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从这个民族对死的态度可以领略得到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纳西族古代传统丧葬习俗是火葬。纳西族最初通行火葬。关于其起源,东巴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诺伴普时代,人类尚无葬俗,诺伴普的四个儿子在母亲死后不知怎样处理母亲的尸体。他们只好将母尸分成四份,一人得一份。老大叫“濮”,他取走一份并吃掉了,故民间有“濮尸美母滋”之说,意即濮人吃母尸。老二叫“伯”,相当于今天的普米族,他取走一份,并将其藏于松树之下,相沿成习,直至今日。老三叫汉,相当于今天的汉族,他取走一份,并将其埋在土中。老四叫“纳”,相当于今天的纳西族,他取走一份,用火加以焚烧。但是,“纳”最初并不知道怎样火葬为好,只好用麻秆做燃料,因此没能将母尸烧尽。一急,他将没有烧尽的尸骨扔进水中,流水将尸骨漂到了米利东主神的门前。于是,董与色将火葬的方法教给了诺伴普,诺伴普为《创世纪》中人类始祖崇仁利恩的孙子,也叫请丁忏苜。
  汉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据唐代樊绰的《云南志》有载:“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亦载:“(麽些蛮)人死无棺椁,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余庆远《维西见闻录》:“人死则用竹篑舁之山下,无棺椁,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则别焚之。”光绪《续修永北直隶厅志》卷七记载:“土人亲死,既入棺,夜用土巫名刀巴(即东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十一月旬,凡死人之家,始诣焚所,拾灰烬余物,裹以松枝瘗之,复请刀巴念夷语,彻夜再祭以牛羊,名日‘再祭’。”这是纳西丧葬古俗,即分为开丧与超度两个部分。上说的“再祭”指的就是“超度”。永宁则“死以剜木为棺,焚化掩埋,不立塚坟”。
  到清代雍正元年在丽江进行改土归流后,火葬习俗在丽江纳西族地区遭受严厉禁止,并说火葬是“东巴蛊惑土人之说”,实行“以夏变夷”的强制易俗政策,历代丽江府流官都不遗余力地按照汉文化的模式进行“移风易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丽江知府的山东寿光人王厚庆便是其例。《新纂云南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丽俗尚火葬,厚庆教以棺殓礼,其风顿息。”尝赋一诗曰:“火葬魂皆惊,刀巴咒入魔;此风犹未革,遑论政如何!”据光绪《丽江府志》的记述,土葬始于束河和棕顺之母:“自束河和棕顺母死,殡殓如礼,择地迁葬,题主刻铭,人不见其祸,此风渐革矣。”
  到清代末期丽江纳西族大部分地区实行土葬已经成为主流,但离丽江较远的山区、半山区,由于统治者倡导的主流文化难以渗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火葬习俗。
  2009年6月3日,笔者受到三坝汝卡东巴学校校长和树荣的邀请前往迪庆州三坝乡吴树湾村参加大东巴和占元的东巴葬礼。因笔者到达三坝当天,已经是葬礼的第三天,前两天未能参与的丧葬仪式内容,向和树荣、和树昆两位老师进行了访谈,在撰写调查报告期间,仪式相关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电话访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一个古老的纳西族村落--吴树湾
  吴树湾村隶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三坝是迪庆州唯一的纳西族乡,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哈巴雪山之东,海拔2380米,距县城105公里。1989年成立三坝纳西族乡,辖江边、哈巴、瓦刷、白地、东坝、安南6个村委会, 2768户,15665人,其中纳西族9794人,占62.52%。地势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有东坝、白地、哈巴三块较大而不平整的坝子,故称为三坝。
  三坝白水台在行政上隶属迪庆州,在文化圈上又属于纳西文化圈,从历史到现在,一直声气往来,交流融合。三坝白地是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同时东巴画、东巴舞、东巴葬礼、婚礼、民俗等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境内有 “仙人遗田”泉华奇观白水台,渣日岩画,哈巴雪山,虎跳峡(下虎跳峡在境内),东巴阿明灵等自然人文景观。白水台、阿明灵洞是全体纳西族东巴的朝拜圣地,至今仍有不少东巴文化的传说,如创造东巴象形文字的圣人劳迪班独、东巴教教祖丁巴什罗,在这里设坛传教,第二圣祖阿明什罗的故事等等。“没有到过三坝白地,就不能算大东巴”的俗语中仍可看出这种文化渊源的深远。洛克、陶云逵、李霖灿、喻遂生、和志武、白庚胜、郭大烈、杨福泉、和少英、戈向干等国内外学者也到三坝做过田野调查。
  吴树湾村是白地村委会下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白水台东边800米的高地平坝上。乡政府于今年搬迁到该村上方四百米处,并从该村购买了一千亩土地作为乡镇开发。三坝纳西族主要有纳恒、汝卡两个支系,白地的汝卡基本上集中在吴树湾村。吴树湾有90户,428人,其中纳西族为99%,汝卡支系占了80%。汝卡支系是纳西族支系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支系,其族源、语言、习俗、文化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据东巴和树昆介绍,在东巴文字、经书方面也发现了一些区别。但由于与周边纳恒支系长时期交往杂居,吴树湾的汝卡支系文化已经大部分与纳恒融合,有些不同也只是小异而已。
  三坝以保留较为完整的东巴文化著称,不少学者、研究生都到三坝进行田野调查。但三坝乡真正的大东巴已经寥寥无几。1997年白地八大纳西村中只有树银甲、和占元、和志本三位东巴大师,今年和占元大东巴刚刚去世,加上前几年已经辞世的树银甲大东巴,整个白地只有和志本一个大东巴了。幸亏和树荣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十一年前就创办了汝卡东巴学校,从事东巴文化传承,十一年筚路蓝褛,薪火相传,至今培养了和树昆、和贵武、杨玉春、和秀光等一批年青东巴,使东巴文化根脉得以延续。这次吴树湾和占元大东巴的丧葬仪式全由这批学生操持,而学业出众的和树昆成了主持仪式的大东巴。
  二、一位德高望众的大东巴--和占元
  和占元,1926年出生于三坝吴树湾村,纳西族汝卡支系人,熟悉东巴文化典籍、仪式,是纳西族地区为数不多的大东巴之一,2009年6月2日寿终于老屋。和占元纳西名阿牛若,东巴法号为“东牛”。先生从13岁开始学习东巴文化,15岁时拜本村“汝卡”大东巴久干吉、(另,水甲村也有同名的东巴大师)、永恒(舅舅)、肯若、东贡、东凡、阿山、阿垄等大师为师,系统学习东巴文化。 “文革”时担任生产队粮场保管员,冒着风险把收缴上来的上百册东巴经书收藏下来,并且在夜深人静时潜心钻研,东巴文化学识得到长足提高。改革开放后,一直以来从事东巴文化传承工作,协助各文化科研部门,翻译了两百多册东巴经书,1996--1997年间,先后两次应邀到国内著名音乐人田丰创办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担任东巴文化教师,为传播东巴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98年回到村里,与和树荣一同创办了汝卡东巴学校,义务传授东巴文化十多年,培养了10多个东巴传人。吴树湾村东巴学校一开始就请了和占元老先生当东巴老师,老人也很积极,亲自到学生家中动员家长。当时村里共有二十多人参加了业余学习,现在一直坚持下来的十七个,这一批学员已经成了村里的东巴骨干。坚持十一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十一年来,和占元老东巴一直风雨不断,严格要求,如果发现偷懒耍滑就严加批评;诵读经书时,察觉读错一音,马上予以纠正。村里东巴法事,也是积极参与,就这样手把手地带出了一批学有成就的高徒。但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今天采访和树荣老师时,他也不尽惋惜地说,老东巴天赋高,能够滚瓜烂熟背诵80多本经书,咒语67种,现在已经整理出来了一些,但大部分仍未完成,尤其是咒语部分一直未能整理。大家都以为老人家身体还很硬朗,还可以坚持几年。今年年初和占元先生患重感冒,虽经治愈,但和树荣老师感到此事迫在眉睫,准备今年五月份记录下来,但一直到现在未能实现。现在都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一个老东巴,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东巴,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一座会说话、走路的博物馆,图书馆,一旦走了,这些巨型宝库也就消失了。
  和占元先生有三男一女,小儿子在州交警大队当中队长,大儿子在质管所,老三住在村里,女儿嫁到本村,女婿也是东巴世家。
  三、丧葬仪式过程--逝者的庆典
  从丧葬仪式的主要程序来看,可以分为接气(放口含)、停灵、出殡、火化四大部分。
  (一)接气仪式
  接气仪式是死者断气时的仪式:包括放口含,洗身体,穿寿衣,报丧、哭灵等程序。
  1、接气
  “接气”仪式纳西语称为“绍撒扣”(6a55sa33kh'55),意为临死前放口含。老人临死前由其妻和国芳、其孙和香才、女婿和廷周在照顾。老人病危时是他女婿和廷周用电话通知老人的高徒和树昆。在老人剩下最后一口气时,主持仪式的东巴大师握住老人的手,轻声地告诉老人:“您的气我已经接着了。”断气时,在死者嘴里放入口含,口含是由纸包着九粒米(女性为七粒)、碎银、茶叶的小包,然后由大东巴念死者三代祖先的名字,吴树湾村的亲属称呼与丽江不同,如父母称为阿爸,阿妈, 爷爷、奶奶称为阿普,阿兹,曾祖父、曾祖母称为阿罗,阿姆。意喻本代祖先前来迎接死者灵魂回去,请跟随他们而去,走正道。逝者断气后,大东巴用手抚摸眼皮,使其闭上,并把手脚并拢伸直放好。同时要开天窗,以前住传统的木楞房时,拿根长杆捅开屋顶上的一片盖板,现在改成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后,一般改成打开旁边窗户,以示灵魂升天。随后念诵东巴送魂经书《习布》(.i33bu55)、《蒙布》(mu31bu55)两本经书。
  2、洗身、哭灵
  随后喊了其他东巴学徒奔丧,大家给老人洗了身子。洗身体的水是与死者属相相同的人去“买”。买水者到村里河边的“买水处”后,点上香后,向河里逆水撒上一把米粒,意为向龙神买水。然后用木瓢把水舀到桶里。温好水后,东巴祭司将一枝杜鹃枝浸入水中进行除秽,口诵十多分钟经书。念完咒语后,在死者头上放一枝杜鹃叶,并用左手压在枝叶上,同时念诵经书:“舀来九条河里的清水,全身洗好后,可以干干净净地去了呵。……”先洗死者头部,东巴祭司右手拿着水瓢把水慢慢地倒到脸上,然后用左手拉着死者的手在其头上拭擦几下。之后其它在场的男子也过来参与洗身。
  洗净身子后,给身体涂上酥油,先从头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抹起,然后是四肢、全身。同时用棉纸堵塞鼻、耳、嘴、耳等出气孔,东巴边抹边念诵经书:“取来九饼金黄色的酥油,用酥油抹了全身后,身体光滑亮洁了,可以光光鲜鲜地上路了……”
  其后,给死者穿上东巴服装。此时,东巴要念诵《衣服的来历》。
  念完后,东巴祭司把死者抬坐在灵床上,让死者穿着皮靴的脚踩着一只鸡蛋,两手分别拿着手鼓、摇铃,并由祭司把着肩膀摇动一下,使其响起来,意为最后做一次东巴仪式。听到响声后,其他东巴躺在灵台前,以手鼓遮面,失声痛哭。
  3、报丧
  学徒在哭灵时,有一人拿着火枪朝天放枪,全村人听到报丧后,停下手中活路,都分别到家中向死者家属进行慰问。
  除了向村内人报丧外,同时要向祖先神灵报丧,必须要到火化场去举行,称为“什罗补兹该”仪式,意为在火化场提前向看守祖魂的神灵申请地盘。东巴们一路地跳着东巴舞向火葬场进发,到岔路口,东巴模仿牦牛、鹿等动物形态作出“示威”动作,以威吓各路鬼怪。孝男背着几根牛骨头,点着火把,跟随其后。到了火葬场后,由东巴诵读经书,向祖先和丁巴什罗报告死者情况,同时请求神灵这几天由东巴来看守祖先魂地,他们可以休息了。
  4、卜算出殡日期
  回家以后,由大东巴卜算死者出殡日期,算出来后要与家中亲人相商议。因死者属兔,虎日去世,这两天要回避,所以第二天的属兔日要回避,第三天为蛇日,也是属于忌日,蛇、鼠这两日是一般认为不吉利,连垃圾都不能倒; 如果合着死者子女的属相日也要回避,孙子孙女则无所谓。
  5、献饭
  献饭时,所供献食品均放在一大个簸箕内,簸箕高约7寸,直径⒈8尺,里面放着饵块、糯米粑粑、核桃、米粒,中间是一碗米饭,上置煮熟的一枚鸡蛋,旁边有四碗荤菜,一盅茶,一杯酒,一碗汤、一双筷子。孝男孝女将此簸箕端至灵台前,吹灭香油灯后,将其放在供桌上,跪地哭灵。东巴祭司在旁念诵《献熟品经》。献晚饭一般由每一个孝子孝女轮流献,早饭与午饭由死者家里献,但是其他孝子孝女要来现场磕头,一般只磕一个头。分家或嫁出去的女儿轮到晚上献饭时,从家里出发时先打一火枪,要到死者大门前时再打一枪,孝服为翻里的长麻布白衣服,腰系麻布带子;孝子要手拿油灯走在前,孝女哭随其后,其他随从人端着一个簸箕,里面装着饵块、饭菜等供品。另外,全村每户人家在老人辞世当天也就要供献,供献品主要有糯米粑粑三个,核桃、米等各一盘。每天献饭前都要杀一祭牲猪,平均一天一头。称为“什罗祭课”(6955l?31dMi33kho55),意为献给东巴教祖丁巴什罗的祭品。纳西族若喀支系与周边纳西族支系不同,死者的灵魂并不送回到祖先发源地,而是超度到丁巴什罗居住的天国,所以整个丧葬仪式与丁巴什罗关系密切。杀猪时,在猪脖子上系一根麻绳,另一头搭在猪身上,东巴要念《献牲经》。
  6、祭丁巴什罗神
  晚上要举行“什罗当矣”仪式,因为死者是大东巴,丁巴什罗是东巴教教祖,相传丁巴什罗出身于本村,所以这个仪式包含了祭家族祖先与教祖的双重含义。在这个仪式上要诵读与丁巴什罗的相关经书。
  7、窝仁仁
  东巴仪式举行完毕后,村里男女老少在院子里围成一圈跳窝仁仁,由老者轮流领唱,众人相和。
  所吟唱的内容根据时间段分成四个部分,前半人夜主要唱前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老人如何得病,得病后家人如何给老人看病,治病,叙述内容异常详尽,如四个子女分别要叙述,老大如何带着老人看病,给哪个人看的,抓了什么药,吃了几付,效果如何,等等,都要一一娓娓而叙,最后说明子女已经仁至义尽,最终医治无效而寿终正寝; 第二部分是叙述老人的高德善行,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叙述老人这一生所做的好人好事,起调的老人以深沉低吟回忆、赞美、感叹死者的美德义行,大家跟起和唱。唱了一遍又一遍,走了一圈又一圈,一直到天亮。一种祥和肃穆的氛围在这特定的空间弥漫、渗透到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吟者深情,听者动情,潸然泪下。第三部分是送魂,由本村送到外村,再一程一程地送回去。村里有这样的俗语“得布本你布,尼布素你布。”意为一送由本村来送,二送由大村来送,这里的“素”是指白地大村。与纳西族其它支系的送回祖魂地不同,吴树湾村因属于若喀支系,相传其祖先源于西边,灵魂送到天上为止。最后一部分是后半夜,主要是以男女对唱的情歌为主,本村内男女之间不能对唱,必须由死者家属请外村的歌手来担任对唱主角。这一次请的是上村的一个老歌手,是古渡村老东巴和志本的弟弟。情歌内容与死者事迹无关,一是通过情歌来突出表现生命的意义,二是通过对唱,提高了趣味性,使漫漫长夜成为精神享受的时间。
  (二)停灵仪式
  停灵期间,是生者最后向死者尽孝的时间,也是死者最后停留这中的时间,这一期间的仪式也是主要突出生者对死者的留恋、通过超度死者灵魂达到天上,使其永恒。
  1、常规仪式
  停灵期间的仪式有很多相似性,如后面几天要举行类似的“什罗当矣”和窝仁仁仪式,包括每天敬献早饭、午饭、晚饭时死者亲属要举行哭灵仪式。每一次仪式都要念诵相关东巴经书。
  2、制作棺材、孝衣、孝带
  第二天要制做传统的棺材、花圈。吴树湾村的棺材与丽江一带的棺材不同,称为“侃”(khQ31),一般长4尺,前窄后宽,前头宽1.3尺,后头宽1.5尺,没有盖板。这一次是做
  停灵期间平面示意图
  成了与丽江一样规格的棺材,老人起初不太同意,后经家人劝说后才同意下来,但要求火化时要把盖板打开掉。做大棺材的同时,也要完成一个小棺材,以做土葬时用。传统纳西族丧葬仪式中的“花圈”与现代花圈不同,由柳条制作而成,上挂麻布条,一般是男的九枝,女的七枝,称为“增等”(ts'33d'33);大的由松树杆制作而成,长度为三米多,上挂印有东巴神图案的麻布幡,与藏传佛教的经幡相类似,纳西语称为“中本”(t6u33be33),象征什罗的灯塔与登天之梯,出殡时由侄孙持送。因为死者小儿子在迪庆州消防队工作,单位里送了现代花圈,听说是本村内第一次出现现代花圈。停灵期间每天要杀一头猪作为献牲,到第四天则要杀五关大牲。
  3、入棺
  老人死后的第二天太阳落山后就举行入棺仪式,全村及亲戚均要参加。棺材抬到正房中间前廊,放在四张板凳上,呈东西方向,棺头在前。棺材盖板打开以后,族内一长者手拿着几根荆棘,在棺材里外比划几下,意喻驱赶鬼怪。棺材里垫上毡毯、棉垫、枕头后,八个人把死者抬出放到棺材里,再盖上一床新棉被;死者衣服上的塑料纽扣及金属器物都要去除。棺材盖板盖好后,孝男孝女失声痛哭,孝男手持油灯身,头戴长条麻布,麻布条一直下垂到裤腿边。到场亲戚也随之一起哭灵,劝哭。棺材上先铺盖一床毛毯,再盖一张红色丝绸床被单,前头放着孝布。亲人来吊丧,主人家要发孝布条,孝布条宽三四公分,长二十多公分,要缠系在头上;死者至亲要戴长条孝布,出殡那天要改穿麻布孝服,腰系麻绳。
  4、供献祭品
  入棺仪式后,孝男孝女要献上供品,东巴设置灵台。棺材前头放置一张桌子,最前方摆放着一碗米饭,上竖插一双筷子,米饭左右两边是肉汤和酒,桌上还有一碗上竖插一双筷子的米饭,另一碗米饭则竖着一个煮熟的鸡蛋,两碗稀饭, 一盘煎鸡蛋饼,一盘麦粒,一盘桃子,一盘西瓜、一杯茶水,一袋上插有一双筷子的白面。 中间的箩箕中放有饵块、粑粑、糍粑、核桃、饼干、炒花生、油炸粉皮等,在箩箕的左沿边插着一个由木棍制作的长约六七公分十字架,中间缠绕着黄红绿三色的丝线,此物代表家神--“素”。在箩箕的中间层叠而放的粑粑上插有一根木棍,上挂一张麻布上绘制而成的巴格图,绘有图画的正面朝棺材正头部。棺材左前边放着一块小木板,上绘有东巴象形字的日月图,下方系一个头戴五佛冠的东巴形象,手持法刀,意为开路神。棺材两侧面板上张贴着两条画有青龙的布画,说是由死者生前所绘,系一雄一雌,因死者妻子仍在世,故雌龙的方向与雄龙不同。棺材左前侧放着一块木板,上绘有日月图案,中间是一个头戴五佛冠,双手持刀,祼露上体的东巴,在日月图与东巴像中间处系着一根麻绳,此物为东巴开路图。在供桌左侧放着一个背篓,上放有供死者享用的烟杆、碗筷、牦牛尾、松明、粮果等物品。棺材右前侧放着一盆供死者洗脸的清水,一圈缠绕在木棍上的麻布条(神路图)。棺材前头底下放着一把长刀,一个土罐,一个画有东巴大神的圈轴画。
  5、祭丁巴什罗仪式
  第三天的程序与前两天相似,早、中、晚的献饭哭灵;天黑时分的“什罗当矣”,窝仁仁。白天东巴要制作好面偶,因为第二天凌晨时的仪式上要使用。
  因为明天要出殡,第三天晚上的仪式很隆重。“什罗当矣”仪式完毕后,举行“勒务蹉”仪式,所有参与诵经的东巴都手拿一片麻布条,一边诵经,一边来回摇摆布条,期间,一位东巴穿着虎服,两手分别拿着一把长刀和鼓出去了,回来时则哭着回到灵台前,哭完后又一次返回。这个仪式在其他纳西族地区没有的,是若喀支系才有保留,这与这个支系的传说有关:相传若喀先祖曾离家到远处打猎,回来时穿着一身虎服,而回家那天刚好父亲去世。由此这个传统就代代保留下来了。一直到现在,村里还流传着“若喀阿大若,拉厄巴拉母”的说法,意为若喀的先祖是穿着虎皮来的。这个仪式在解放后很长时期失传,2007年,由本村东巴学校整理后重新恢复,和树荣老师的舅舅去世时才恢复,这一次是第二次,村里不少老人都说,这个古老的仪式已经五十多年没有见到过了。因为和占元先生是大东巴,丧葬仪式里有好多内容与东巴教教祖丁巴什罗有关,吴树湾村里也流传着不少丁巴什罗的故事。村里好长时间没有举行过超度大东巴仪式了,程序繁多,从老人一去世的当天,一直搞到今天,已经是每三天了,他的学生自始至终、一丝不苟地做着法事,因为这是与师长的最后的告别仪式,大家都把学到的本领都尽习尽力地投入到仪式中。
  6、诵读六字真言
  举行完东巴法事后,村里大人围坐在老人灵柩旁边,低吟“阿嗡嘛呢呗咪吽”六字真言,以祝福老人在天之灵安祥如意。这可能与三坝与藏区相接攘,藏传佛教的融合有一定的关系。丽江的奉科、鸣音、塔城也是类似现象。之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在院子里跳窝仁仁,直到天明。
  7、“埃局巴达劈”
  第四天的第一个仪式是“埃局巴达劈”,意为死者当天就要去了,头鸡一叫就要献一碗放有瘦肉的稀饭。大约到了凌晨三点四十分,村里第一只公鸡打鸣了,纳西族传统的“唉局巴达劈”仪式就开始了。“埃居”意为“公鸡鸣叫”;“巴达”是献给给死者的饭,“辟”为“敬献”意。“埃居巴达辟”意思是村里第一声鸡鸣后,要唤醒死者起床,并象征性地敬献洗脸水、茶水、巴达饭。大东巴一手持法杖,另一手持板铃,边念《鸡鸣唤死者》(Q31t.y31tsh`31i55s`33)经书:
  在盘神、禅神和美利董主等天神居住的天宫里,有一对雄鸡叫唤后离开神宫了。在高山树林里,有一对白鹇鸟,在高山竹林里,有一对彩色的飞鸟,它们都鸣叫后离开了自己所栖息的树枝了。死者啊,你也要赶快起床离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你在世的时候,一年祭三次祖先。现在你要走了,今后儿孙们也会虔诚地一年三次祭奉已经成了祖先的您。死者啊,你起床后,像白云间的白鹤一样飞鸣而去吧!像高山上的猛虎一样风驰而去吧!像林间的马鹿奔跳而去吧!像牧场里面的牦牛一样磨完角后狂奔而去吧!去找你的“勒者”父亲和“补冷”母亲,去找你的三代祖父和四代祖母吧!
  东巴念诵完后,孝女端一盆清水放在灵前,哭着说:“父亲,请您洗洗脸!”又倒一杯茶放在灵前,“请您喝一杯茶!”再分别供上饵块、粑粑、煎鸡蛋、核桃等食品,“请您吃一点早点!”过一会儿后,孝女又端了一碗肉汤供在灵前说:“为了上好路,请您再喝一碗肉汤!”献完早点后,死者妻子、孝女及女性亲属在灵前哭述与死者的生离死别之情。
  (三)出殡仪式
  出殡是死者向家人的告别,生离死别,这也是丧葬仪式的高潮部分,仪式程序频繁,参与人数多,时间耗费长。
  东巴丧葬仪式场所的平面示意图
  1、搭建祭台
  鸡鸣献上巴达饭后,东巴们开始在前院粮场内设置灵台,灵台称为“日的高俄”(7i33d'31ka33H'33),地点是在院子的西北墙角。灵台前摆放着一张矮桌,桌子左右两边陈放着称为“长明灯”的香油灯,除秽用的杜鹃枝。桌上铺着一张山羊皮,上撒一层麦粒,中立一犁铧,犁铧上栓一面小白旗叫“素特”(su55th'55),犁铧后方竖着24个面偶神仙,把当天杀的羊三叉骨竖在犁铧之前,上面挂萨依威德、英古阿格、恒德窝盘、丁巴什罗等东巴大神画像,上面还有酒、茶、核桃等祭品。在灵台右侧设烧天香(t6'55pa33dzi55)台,焚烧松柏为主,以达除秽迎神之效。
  2、迎请东巴教诸神
  搭好祭台后,就举行迎请东巴大神仪式。天香点燃后,主祭东巴要念一本《高俄高作》(《迎请大神经》),意为请东巴教中二十四尊大神,他们主要有萨依威德、英古阿格、恒德窝盘、丁巴什罗、胜生肯金、毛米巴罗、优麻、格空、敬久、骑白马的胜利者、格称岑补、胜仁枚归、董神、禅神、那神崇鲁、古生肯崩、松余敬古、长翅白飞马、长翅白飞羊、神牦牛、神虎等。东巴祭司真诚地邀请此仪式不可或缺的诸位大神,歌颂神灵们的丰功伟绩。旁边的东巴助手逐一将酥油抹于神偶嘴上,把白面粉从神偶头顶洒下。
  3、献早饭
  献早饭仪式上要念《臭钝》(除秽)、《阿气》、《好时》(献饭)、《诺尔桑》等6本经书,念完后东巴们就吃早饭。其后念诵《作书土古》(dzo33su33thu33gu33),大意为讲述主持仪式的大东巴祭司所穿戴的法帽、法器、法衣的来历出处。念完后东巴祭司开始穿戴东巴服饰;穿完后,死者家的东巴端着一个簸箕来请主持仪式东巴大师,簸箕里放着麻布缝制的口袋,里面装着送给主持仪式的东巴们的辛苦费,还有一块长约二尺麻布,意为给死者指路的神路图;其它东西为一杯白酒、一团鸡蛋大小的由灶灰捏制的泥成的泥团。死者家的东巴先问主祭东巴:“大东巴是从哪里来的?”大东巴答:“我在做生意。”死者家的东巴又问:“我们这里的德高望众的,让人舍不得的老人去世了,特请你来送送行可以吗?”大东巴说:“我时间虽很紧,但看在白发老人的份上,那就我来给他送行吧!”然后大东巴象征性地把东西接受了,正式主持《什罗务》(祭丁巴什罗)仪式。
  4、移灵
  大东巴把当天要做的所有仪式交代给死者家的东巴,死者家的东巴答应下来后回到死者灵台前,与旁边的家属传了话过后,众人将棺材从房间里抬到后院粮场的祭台前。起灵后,枪手朝天打火枪,其后打锣敲鼓、吹牛角;孝子手持着油灯,由人相扶,孝女哭着,随抬灵队伍走到粮院中来。棺材从正院移到粮院中间,花圈、挂着麻布条的标杆也移到粮院中。主祭东巴念完《点香油灯经》(bQ33?i33t6i55)后,在灵前点上香油灯。
  3、献早茶
  接着举行献早茶仪式,大东巴念诵《降威灵》(t6i31dzQt6i55)经书,意为请东巴教祖丁巴什罗光临并坐镇法场。然后大东巴坐镇祭台,调度一切法事。其他东巴们跳着“高给更给”舞出门去迎接住在村内的死者儿女亲属。
  东巴队伍来到孝男家门口时,枪手先放一枪,枪声响后,孝男手拿油灯从屋内走出来;东巴们不去孝女家,孝女家听到鸣枪后,也要跟着孝男家出来。东巴队伍在院子里跳完一圈后出门回到死者家,隔着一百多米,孝男、孝女被亲友搀扶着属尾随其后。孝女一路上要哭灵,孝男手持一罐酥油茶,由搀扶他的男伴替他哭灵,纳西语称为“科告”(kho35ka55),意为孝男因悲伤过度嗓音哭哑,由男伴的声音来压住他的哭音。孝男家属队伍在前,孝女亲属队伍在后,每家亲属各约有二十多人。东巴们在前面跳着东巴舞引着路,来到死者家大门前时,又放一枪,死者家也对放一枪,随后进入祭场,孝男孝女也领着各自亲属队伍跟着来到祭场,均献上茶水与茶点。家中亲属拿着一簸箕茶点走到主祭东巴跟前,茶点主要有饵块,9坨头顶尖、中间细、底粗的圆饭团“什罗好鲁”(意为祭献给丁巴什罗的饭),9个鸡蛋,9个核桃,这些东西要均竖着。大东巴把东西接过去放在灵台前。孝男把油灯放在灵台前后在旁边肃立默哀,孝女扑倒在灵柩上,哭述死者对自己的大恩厚情。旁人尽力相劝,也止不住热泪涟涟,整个场面极为悲伤。哭完后,住在死者家以外的孝男孝女在亲友的搀扶下返回家中。
  4、杀祭牲
  东巴丧葬仪式上,祭牲是必不可少的,杀的祭牲越多,一则表明仪式的隆重,二则表示死者的高贵。出殡当天杀了三头牦牛,两头黄牛,一头山羊,主祭东巴拿了根红麻绳,一头系在棺材上,另一头牵系到所有的牲口上,口念《献牲经》,其它东巴合念《祭亡灵经》、《献九尊大神经》等两本经书。念完后,就将牲畜一般拉到场外去杀,山羊必须在场内杀。牛头和牛皮放在灵台右侧;牛心、牛肝、牛肺各切下小块煮熟后,把肉汤供在灵台前,意为先请死者享用。其它肉则切碎后放在院内几口大锅内煮起,以作丧家待客之食。
  杀完祭牲后,每头祭牲的一支前腿和三叉骨都要送给东巴,以此作为丧家的谢礼。
  5、献晌午饭
  这个仪式的纳西语称为“班速”(bQ31su55),意为分家出去的孝男孝女献饭仪式。约摸过了一个小时,东巴们跳着东巴舞又一次出门迎接住在村内的孝男孝女。其间过程与前次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跳的东巴舞是《鸽鹰舞》,孝男孝女所献的供品也与前次不同,此次要准备三个小簸箕,一个装碟子、饭汤、肉、茶、酒、奶渣、糖、三块糯米油扎巴巴;一个簸箕装满饵块;一个簸箕装着一碗炒大麦,九个由饵块制作而成的神偶。献供品时,大东巴念诵《献熟食经》、《献祭酒经》、《送亡灵经》等经书。孝女与亲属再一次到灵前哭灵,孝男们要喝自己带来的祭酒后,向东巴祭司磕一个头后,拿着油灯及陈放供品的器具回家。主祭东巴向死者家的东巴交代,死者吃完最后一顿正餐后就要离开了我们,请丧家准备好九碗九碟的饭菜,饭菜要有长肋短肋,九甑饭,九坛酒,他要翻山越岭,赶远路,要让死者吃得好。死者家的东巴向丧家转告,丧家孝男说就按照大东巴所说的去做,丝毫不敢怠意。
  8、献正饭
  纳西语称为“恩课处的批”(H'33k'31tsh`55d'31pi55)仪式,意为献牛羊肉祭品。仪式与前两次相似,东巴们跳着《鸽鹰舞》,敲着锣,打着鼓,吹着牛角,从死者家中去接住在村内的孝子孝女。供品与前两次有所不同,一个簸箕装着饵块,另一个簸箕装着碟子和一碗饭,三根煮熟的牛肋骨,三块煮熟的羊肉,一甑饭。到死者家前门前,死者家打一枪,外面的孝男孝女每家打一枪。随后,在门外的孝男孝女领着亲属进入祭场。哭灵献饭时,主祭东巴要念诵《向死者献正饭经》(xa336i31)经书。全村每家必须要献一碗热饭,饭上放着三块腊肉;献饭者把一块肉几勺饭献给死者,剩下的则献给各自的祖先。东巴诵完《献熟品经》后,孝男喝自己带来的酒,然后向主祭东巴磕头。
  9、超荐什罗仪式
  只有东巴丧葬仪式才举行此仪式,因为只有超度了教祖丁巴什罗后,丁巴什罗才能迎接自己弟子到天堂里去,死者的灵魂也才能得以永生。这个仪式规模宏大,整个仪式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由三个小仪式组成。
  第一个仪式为“占古普”(dzQ31ku33pu33),意为为死者引路。主祭东巴派小东巴通知死者家的东巴,要求准备着一把九斤重的大锁,九斤重的白铁斧子。东巴倍受尊们诵读《母只》经书,讲述丁巴什罗不平凡的一生。期间,小东巴们在布置鬼寨:将早已准备好的在一根野桃木上刀刻上一个鬼的头像,将树枝插在羊千层肚上,这棵树称为“命为答树”; 棺材边将一个铁盆倒放着,上面放着一把插上钥匙的大锁;盆边放着一个生鸡蛋,一把大斧头。在场东巴们齐读《古布我》经书,念毕,主祭大东巴首先去开锁,然用法杖,把铁盆掀开,使盆口朝天,用法杖把鸡蛋砸烂,再手拿大斧头把“命为答树”砍断。意喻捣碎了鬼寨。
  第二个仪式为“什罗格本”(6`55l`31k'31be33),意为拯救什罗教祖。大东巴与助手开始念《超荐什罗》经书,其它东巴准备法场:地上铺毡毯,上面放着装满水的一个盆子和一个平锅。盆子里撒上一碗麦面,代表白海;平锅代表黑海。把代表丁巴什罗的一个法器丢进平锅中,意喻丁巴什罗沉入黑海中。大东巴和他的助手站在灵台前方念诵经书,另外十二个东巴躺在棺材边,以手鼓遮面,以哭腔诵念《超荐什罗经》。约30分钟后,大东巴右手拿法仗,左手拿板铃,领着众东巴跳东巴舞《什罗蹉》,躺在地上的十二个东巴随着领舞者也开始跳舞,领舞者右手拿着一个上有鹰抓形状的法杖,左手拿着板铃在前领跳。大东巴领舞三圈后,返回灵台前念诵《指路经》(xe336i33pi31)、《落多古母》(lo31do31k'31mu33)经书,当东巴大师与助手念完第一本经书时,其他东巴把代表丁巴什罗的法器“什罗拿夸”(意为上郎尸体),用白铁鹰抓法杖捞上来;接着,大东巴将一只称为“什罗布拿”(借代毒害丁巴什罗的魔鬼)小公鸡的头、翅膀、脚砍断后,交给旁边一名东巴,让他把这三样煮在一个土罐里。然后大东巴念诵《献鸡》经书。鸡肉煮熟后,放上盐,献给丁巴什罗神。献毕念一本《洛好洛》经书。
  第三个仪式是“吉志多多”(ndMi31t6`55do55do55),意为为死者送魂。先在棺材左边铺好一块宽八寸、长四五尺的麻布,以此来代表魂路。死者家的东巴们端着个一香炉,拿着竖有一个熟鸡蛋一碗饭,放在棺材旁边。大东巴助手把放在墙角祭台上的白翅飞马、白翅飞羊面偶拿下来,依照先后顺序放在“神路图”上,此二物意喻为死者的坐骑;香炉和祭饭放在两尊面偶后。大东巴助手左手拿着一个羊三叉骨与一碗白面,随着大东巴念一代祖先名字,东巴助手把白面扫在羊三叉骨上一次,一直到念完三代祖宗名字时,白面粉也扫完。此后念诵《送魂经》,把死者灵魂从祖居地送到丁巴什罗所居住的天堂里。送魂路线为:
  吴树湾--古度村(吴树湾的上面的桔子)--崩迪村--化吉罗村--新崩垛--格吉剧(东坝)--吉苏湾村--斯久恨--郭潘堆--崩岂梭潘苛--筰仁筰美告--卡滋阿那湾(洛吉)--苴涮拉布冷--俄亚阿补崩(俄亚)--堆窝拉衬堆--巴旭肯潘堆--治徐班徐课--吕依通高崩--敢迪坞古崩--尼罗治潘本--苏补阿那湾--若罗居肯(居那若罗神山脚下)--若罗特(居那若罗神山的半山腰)--若罗窝(居那若罗神山顶)--阿朱崇朱主--恩朱涵朱主--阿精崇精依--普劳尼工哺--普劳固吉哺--普劳蒙可迪(后三地为天堂名)。
  念完后,大东巴助手把两个面偶和羊三叉骨与麻布放回祭神台上,死者家东巴把献饭碗与香炉放在死者家神龛上,此仪式结束后意喻着死者已变成祖先神,可以列入以后祭祀的神灵。
  10、送冥马
  此仪式纳西语称为“阮给”(7ua33k'31),分为洗马、骑马、送马三个分场仪式。首先,大东巴让小东巴到死者家通知他们家的东巴,让丧家准备九匹骑马,九匹驮马。大东巴念《马的来历》经书时,孝男助手们开始在法场上牵马,牵马时前喂大麦马料,马料必须装在小簸箕上。大东巴念完经书后,请一个性格急燥的男子去买水。男子一手拿茶壶,壶内装着一块银元,另一手拿一把米;到河边后,先将买水钱撒到河里,然后朝逆水方向把米撒到河里,顺水舀水。这时另一个东巴〔必须在阿明灵洞举行过“降威灵”仪式〕手持利剑在两匹马前舞几下,以驱赶与死者争坐骑的鬼摩。驱完鬼后,一个东巴用点燃的火把来熏杜鹃枝,杜鹃枝冒烟后在马背绕几下,以示除秽。舀水回来的东巴把茶壶拿给大东巴,大东巴把杜鹃枝放在茶壶里,面朝祭神台念诵经书,然后把茶壶拿给旁边的助手。大东巴董神面偶放在一个碗里,在碗里盛上酥油和白面水,董神面偶从碗里拿出后放在祭台边的围墙高处,把水酥油白面全部倒在熟东面偶头上。这时,拿着茶壶的东巴给两匹马进行洗马仪式。把茶壶里的水往马耳朵里滴灌,接着用面粉分别朝马头部、马背处、毛尾部三处泼撒。全村的妇女列成长队,分别用松枝沾碗里的茶水抖洒到马身上。除大东巴外其他东巴一齐念诵《献冥马》经书,主要内容为讲述马的来历,寻马、找马的经过,并祈福死者骑上冥马后能顺利地超度到天堂。里面有这样的话:
  “死者啊,你要去很远的地方,要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雪山,要渡过一条又一条的大江,你的脚会疲惫,你的脚会受冻。我们已经给您准备好了强壮的坐骑,你可以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了,请你坐上您的坐骑吧!”
  东巴们不断地念经,周围的人们则不停地高呼:“骑啊!骑啊!”一直念到马全身抖动为止,此时意味着死者已骑上马了。全场兴奋地高呼:“已经骑上了!”。此时,除东巴外,所有在场人员都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按照不同的辈份关系喊死者名字,请死者骑上马,并送上祝福语:“您老了走不动了,走路到不了西方,不要舍不得,骑上马慢慢去吧,放心地去吧!”。
  11、出灵
  洗马仪式结束后,六个枪手一齐放枪,意味着死者要离开家里了。众人把棺材抬到大门外,朝着火葬场方向放好后,用两根圆形长椽子拴在棺材两侧,在前后两根椽木上再栓上一根近两米的横杆。抬灵前,先行者有扛着挂有麻布条的松枝杆的一个大人,扛柳条标杆的九个小孩,背炊具的一个大人,再走牵马者三人,其后为打枪者六人,接着十二个东巴跳着东巴舞,三个分别负责敲锣、打鼓、吹牛角,孝子孝女跟在东巴们后面。过桥后孝女和内亲们全部头朝村子的跪着,抬灵者从家门口抬灵而来,到桥头后,要鸣枪,放鞭炮;棺材从跪着的死者亲属头顶抬过去时,亲人们伤心欲绝,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村里男性成员要随抬灵者到火化场,大东巴要守着祭台,不能前往,抬灵后,大东巴在祭台前念送魂经,一路边走边念;走到桥头后念《命肯普》经书,同时在石桥上烧一炉火,上面烧着除秽用的杜鹃枝,念完《命肯普》经书后,大东巴和助手脱掉法帽和东巴衣服,法杖拆成两截,在火团边转九圈,进行除秽仪式;同时村里的老人在桥下边也烧起一堆除秽火。其后大东巴与助手回到祭神台念诵《送神经》,意为送魂仪式结束后,把迎请来的诸位大神送回天堂。念完后把簸箕里的二十四个面偶放倒,犁铧拿掉,素箭折断,把几个大画像拿下,并把旁边的牛头和牛皮要朝火化场方向陈放,三天后从中可查验仪式的效果。
  (四)火化仪式
  1、火化
  到火化场后,先抬棺绕火葬场三周,灵柩置放在九根木头上。由孝男和至亲把棺材盖板打开后,用斧头把盖板劈成几条,以作柴火。然后抬起死者,脱掉衣物,涂上酥油和清酒,使其反睡于棺内。十二个个东巴要跳十四种东巴舞,念东巴经书。念毕,把大松枝标杆拴在较大的一棵树上,以此作为指引死者亡灵的标志;拴标杆时,,一位长者点燃手中的火把,并与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一同蹲着吟诵六字真言,为死者祈福超度,一共要念诵三十三遍,意为把死者灵魂送达天堂的三十三个福地。持火者绕棺木9圈,先把伴随死者大半辈子的四本东巴经书在棺材头部烧掉,先点燃四边的天香,然后点燃大火,火光腾空而起,老人所用的物什,包括经书、挂珠、法器、衣物都投到火里,一切皆化为缕缕青烟。其余人都下山了。死者亲属下山后,火化场留下两个至亲完成火化,回望火化场,仍有袅袅升起的烟雾,隐入苍茫的天际中,意喻着死者的灵魂也超度到了天堂,从而得以永生。
  送灵者回来时,每人必须摘来九种不同的植物枝叶,到村头桥下方时,把枝叶丢在火堆上,每人绕火堆三圈,边绕边说“臭尼没年”,意为除秽驱鬼。
  2、除秽
  送灵者返回丧家后,大东巴带着全体东巴给每人头上撒点白面,在额头上涂上一点与酥油,这个仪式称为“巴麻巴”(ba33ma31ba33),意在给参与人除秽驱邪定心。之后,大家入座已经备好的宴席。丧宴除了死者家以外,还有村内二儿子家、女儿家也在待客。客人去哪家吃饭由亲属关系的近疏情况而定,挂礼也是如此。东巴们必须在祭神台法前吃。吃饭时孝子们从东巴开始逐一表示感谢。丧宴过后,亲属们帮助主人家收拾庭院,东巴离开前,丧家要送给东巴一支牛后腿,一块牛肩胛肉以及相应的酬金。
  2、土葬
  第二天家属要到火化场捡拾骨灰,依头部、身体、脚的部位依次放到一个小棺材里,再抬到山上选好的坟地进行土葬仪式,家属要请东巴相随举行相应仪式。
  第三天,主持仪式的大东巴在家里举行一次法事,主要是向死去的东巴大师表示感激之情,同时也是防止自己灵魂为鬼魂所招引。
  四、结语:生存意义的地方性文化阐释
  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结束,死亡仅仅是个体生命的消失。死者的亲戚、学生、乡亲在丧葬仪式上哀悼、祭奠,是对死者一生的怀念,表达敬仰之情;同时,通过这样隆重、庄严的仪式,使死者的灵魂超度到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去,使他的灵魂得以永恒,从这个意义上又是一次灵魂永恒的庆典。
  从老人去世那一时刻起直到入土,整个丧葬仪式耗时漫长,费用浩大,程序繁多。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慎终追远,逝者安息!一次丧葬仪式就是一次送魂仪式,一次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性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通过其所拥有的文化系统来调适生存环境。
  东巴教作为纳西族的民间信仰,其原来的传承模式以家庭传承、家族传承、社区传承为主,尤其是汉文化未进入纳西族社会时,东巴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能够掌握东巴文化知识,既是社区文化传承者、传播者,也是社区的矛盾调解者,家族、村寨的文化权威,实际上也承担了起着隐性的行政权力行使者的角色。同时,村寨内的婚丧嫁娶、岁时节日都要举行系列东巴法事,东巴在主持法事过程中也得到相应的报酬。所以在历史上东巴成为纳西族社区的文化权威及政治权力的双重身份代表,这种身份、地位反过来也促进了社区东巴文化生态、尤其是信仰的深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巴教的信仰生态日益受到挤压,其处境越来越显得窘促。尤其是明代木氏土司全面大力吸纳汉文化,希冀通过文化的认同来深化自己作为明王朝的忠臣形象,其间,随着汉族移民的不断迁入丽江,汉文化与纳西文化的融合成为主流。从此开始,东巴教的全民宗教地位也逐渐发生改变,尤其是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后,由朝廷任命的流官在文化政策上采取了“以夏变夷”的强硬措施,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当然,文化变迁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基础的改革变迁。原有的土司制度解体后,传统的封建领主制转向了封建地主制,从而导致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迁。丧葬仪式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概莫能外,传统的东巴文化只能在偏僻的山区苛延残喘。解放后系列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东巴教更遭受了灭顶之灾。解放前纳西族东巴约有1000多人,约占纳西族人口比例的1%,到九十年代,纳西族大东巴只有几十人,到现在则不足十人。
  在“极左”时代,国家政治的仪式化运动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逻辑和地方知识体系。在这过程中,革命意识形态和运动话语代替了地方性知识,领袖崇拜代替了原先的神灵、祖先崇拜。丧葬仪式中的宗教因素被当作封建糟粕而加以改造,搞成大队书记主持追悼会,念革命式的悼词形式。纳西人并没有从中感受到多少“革命色彩”,他们关心的是死者的灵魂能否回到祖先或教祖丁巴什罗的居住地,如果这事做不圆满,这不只是死去的人死不瞑目,活着的人也良心上过不去。所以在革命式的追悼仪式举行之前,他们在深夜偷偷地举行着庄严肃穆的传统丧葬仪式。改革开放后,那些革命式的仪式成为村里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古老的先民社会中,宗教仪式中的祭司往往扮演着这一角色。丧葬仪式作为这一民族对生与死的理解的表现形式,也是这一民族特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直没有中断,并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日趋繁富宏大。正因为仪式的正当性、传承性、庄严性、隆重性、神秘性,祭司(仪式主持者)由此成为民众中权力体系的代表者、执行者。
  三坝纳西族地区因地处偏僻,仍处于“生番”阶段,汉文化在当地未能成为主流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也滞后于丽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保留传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条件,成为研究纳西族丧葬文化变迁的活化石。一直到本世纪初,盛行东巴教的三坝纳西族地区仍顽强地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东巴文化生态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历了频繁的政治运动后,东巴的地位急剧下降,村民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出现真空,同时,国家行政对民间的控制也有所减弱,一些有识之士凭借自身声望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恢复重建中,通过这些传统仪式的恢复整合,一方面维系了原有体制打破后面临的体制、道德、信仰危机,另一方面,他们也从中扮演了民间力量代言人的角色,从而树立了新的权威体系。此次东巴葬礼的组织者之一和树荣,他的身份是三坝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在当地也是一个吃国家“皇粮”、有身份、威望的知识分子,村子里的中青年这一批大部分是他的学生,但他的威望并非建立在这一国家给予的身份上,而是建立多年来为构建村寨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文化的贡献之上。从1998年到现在,由他创办的东巴学校培养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东巴学徒,有效地避免了东巴文化断代的危机;同时,通过东巴学徒的培养,进而逐步恢复了传统的东巴文化,弥补了系列政治运动后造成的民众精神真空和信仰危机;另外,通过他们的努力,契合了政府提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文化立市”、“文化兴州”的国家政策,本村也成了在周边州市有名的东巴文化生态村,传承基地,学术实习基地,不少国家、省、市、州的传媒记者、学者、官员不时下来调查、采访,客观上扩大了本村的宣传和影响。
  仪式一方面在解读权威,同时在塑造着权威。上级政府通过传导各种文件精神,提倡厚养薄葬、火化、捐献遗体等文明丧葬风气,从而实现把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习俗纳入国家现代化进程体系的权力实践。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这种权力实践更多是借助政策的解读、思想工作的深入等非强制措施来达成自身的权力结构与意义系统。民间精英分子则借助这种国家政策影响,巧妙地运用自己在民间的威望,一方面恢复了一些传统文化事项,如三坝吴树湾村这几年已经基本上恢复了传统的祭天、祭署(自然神)、祭祖、祭丁巴什罗、丧葬、婚礼等二十多种仪式,以此来突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与政府倡导的弘扬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是有政策支持的;另一方面,通过纳西族传统的火葬习俗与现在的火化风尚相比较,以此显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正当性,说明现在政府提倡的火化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恢复传统。这样民众从民族心理意识上及国家政策认识方面都乐于接受。民间精英借助国家力量使自己的权力得到实践的同时,也拓展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传承的空间,他们的威望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以死为大”的丧葬仪式浓缩了纳西族的价值观、历史观、人生观,在这个庄严、隆重的仪式上,死者得到了安宁,家属得到了安慰,生者得到了感悟。对亲属的追念、对家族的感恩、对民族的认同,在这一特定的场所里面得到了集中的酝酿和体现。在丧葬仪式中,生者与死者,生存与灭亡,传统与当下,意义与象征,全在这个丧葬仪式中淋漓尽致地得到演绎、展示、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丧葬仪式既是民间信仰存在的折射,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道场,文化象征场。这个场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而且是有磁场效应一样的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的内趋聚合场。也就是说,生存意义在地方性的文化中得到了阐释和张扬。
  

参考文献:
  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1999.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4.
  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郭大烈、李锡主编.纳西东巴文化要籍及传承概览[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和志武.纳西族东巴文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注: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一期,在此内容作了一些调整。

TAG: 调查报告 东巴 纳西族 丧葬 吴树湾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0-06-13 09:08:32
原帖由溯源于2010-06-12 18:39:29发表
格格兄对东巴、巴人、廪君有研究吗?巴人、东巴、廪君相关文化渊源流长。


据史料记载,纳西先民系河湟迁徙至金沙江流域,在东汉至宋元时期,川西南一直是纳西先民历史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
惜乎对此一直少有少关注,只是对纳西与藏族文化的关系略有认识罢了。
纳西源于氐羌,与中华民族古文明也有不少渊源关系,也有不少学者对此作过研究,如和志武、和仕华先生都有研究成果。但因史料缺少,进展不是很大。
我知道的就这么些了。
溯源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溯源   /   2010-06-12 18:39:49
5
溯源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溯源   /   2010-06-12 18:39:29
格格兄对东巴、巴人、廪君有研究吗?巴人、东巴、廪君相关文化渊源流长。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0-06-10 12:46:33
原帖由瑶族小妹于2010-06-09 20:21:42发表
我害怕丧葬,但是又很有兴趣
外公的妈妈入棺材的时候,在嘴巴里放了一块银子。不知道什么意思


口含,我国一种古老的丧葬风俗习惯,至今亦有沿袭。入殓时,一般要给死者口里含一种比较贵重如珠玉的物品,条件差的则用硬币替代。   关于口含风俗的其它方面知识,如盛行范围、作用意图等有待补充。 有死就有生。《红楼梦》有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情节描写,疑是作者移化了这种丧葬风俗习惯。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0-06-09 20:21:42
我害怕丧葬,但是又很有兴趣
外公的妈妈入棺材的时候,在嘴巴里放了一块银子。不知道什么意思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0-06-09 10:19:00
因系统未安装国际音标,文中国际音标为乱码。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963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