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也,求其友声,有朋自远方来,四海之内皆兄弟! 疑义相与析,佳文共赏之。希望与广大师友一同探讨、交流有关口头传统、民族志、民间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申遗背后的 “呻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06 21:24:36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申遗背后呻吟

 

申遗成为一个悖论:“保护”成为变相的破坏;“合理开发利用”实质上是变本加厉的GDP政绩诉求,这里既有政府政绩观、民众脱贫致富动机,也不乏文化精英的权力共谋,背后是西方现代性建构的话语主流意识。

这也是当下学界所热衷于批判、诟病的一个时髦话题。大家都可以从保护国粹、把根留住、原生态传统文化等诸多“正义”性辩题予以呼吁、辨析,甚至是一边倒的主流声音。但这些声音往往不但并未起到“以正视听”之效,反而形成一种反作用力,申遗之风背后的文化大开发、大破坏却呈愈演愈烈之势。

其实换个思路,申遗是为了赚钱,赚了钱也不见得全是坏事,至少这种濒临灭绝的传统还有个展演的机会,还能在闹腾中苛延残喘下去。换种说法商品化生存也是传统的一种生存方式之一。没有申遗的诸多遗产命运并不见得就能独善其身,更多的是在默默无闻中自生自灭。深山不能避世,都在这滚滚红尘中沉浮。电视一打开,手机一拨通,大千世界奔来眼底,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同质化隐喻着“无法回去”的文化命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晚清以阡,我们一直在步西方之后尘。当西方完成工业化后向信息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还在“初级阶段”,两步并作一步走,步伐与心气难免协调一致。
  
西学东渐,西方话语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也发现国外殖民主义结束时,正是国内殖民的开始。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皆如是观。国内与国外,国内的精英与民间,也是如此。晚清以来积弱积贫,促成对传统的反思,继而把传统视为构建现代国家的阻碍,由此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传统的改造、断裂、批判,从维新运动到建国初期的仿照前苏联,皆以西方价值观作为参照。
 
非遗也是我们的传统遭遇现代西方话语后面临的一种尴尬。
   
申遗背后是遗产的呻吟

如果不申遗,可能这些“呻吟”也听不到。

窃以为非遗本身是值得商榷的一个的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强调大一统,中庸观,致中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当下语境中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自然遗产等西方学科分类可以概之。
   
好多所谓的非遗产,一旦把它与其它遗产剥离,它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在民间调查时,发现这些概念把老百姓搞得晕头转向,政府却政绩诉求中忙得不亦乐乎。
  
如丽江纳西族的东巴古籍,2005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2008年东巴画、东巴造纸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东巴传承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文化生态,人为地从中剥离成诸多碎片后,也出现了事与愿违的荒唐可笑的事情,好多东巴传承人也被分为造纸传承人、东巴画传承人,而没有列入其间的东巴舞蹈、东巴字、东巴音乐就成了弃婴,由此在内部制造了诸多混乱。
乌丙安先生曾有妙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成俗语就是:不是东西。非即不是,物质就是东西嘛!(大意)
   
这不是东西的东西成了当下不同社会力量的时髦话语,其后是一地鸡毛……

 

TAG: 申遗 背后

陈金文的空间 引用 删除 陈金文   /   2010-05-11 20:43:52
格啊,说得不错!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0-05-08 09:49:58
欢迎取用!
学以致用,有用则好!
绒布的精灵 引用 删除 绒布的精灵   /   2010-05-07 22:50:13
杨老师,这篇小短评和之前的《从丽江到丽江》可不可以取用啊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24431
  • 日志数: 89
  • 图片数: 19
  • 文件数: 58
  • 建立时间: 2008-11-19
  • 更新时间: 2017-11-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