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毛颖之技:江西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的考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11-26 11:37:21 / 个人分类:邯郸学文

 要:文港地处赣抚平原,人多地狭,手工传统兴盛。这使得毛笔制作技艺能够传承千年而绵延不绝。毛笔制作工具简单,工艺流程繁杂而具有稳定性,具有很强的传统性。从技术民俗的视角来说,制笔技艺本身就是一种民俗呈现,是自我本质力量的体现,其传承与变迁,展示着手工艺人独特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文港毛笔;工艺流程;制笔工具;技术民俗;传统

  

一、自然环境与制笔历史渊源

文港,古代称“门家港”、“闻家港”,现隶属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地处赣抚平原,东靠31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北邻温厚高速公路,西有抚河川流而下,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文港位于抚河中下游东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水量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镇西北属低丘山地,墨岗山产煤,余为抚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尽管土地肥沃,但是和其他东南诸省很多地区一样,人多地狭是其自然生态重要特征之一。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文港镇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和年末有效灌溉面积为1778公顷,乡镇总人口为49046人,[1]人均耕地面积不过五分多。加之地势低洼、水涝频仍等恶劣生存环境,文港人生活条件十分贫乏。为了维持生活,文港人自古以来就重视经商,商贾之风尤盛。文港古代属于抚州临川地区[2],抚州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商贾之风兴盛,王士性对之概括为“故作客莫如江右,江右莫如抚州”[1]。在明代,抚州商人遍布全国,即便是边远地区如云南也留有其足迹,“视云南全省,抚人居什之五六,初犹以为商贩,止城市也……无非抚人为之矣”[1]。抚州商人的足迹甚至达于穷乡僻壤,以至于明代抚州籍文人艾南英亦自慨叹,“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3]

生存条件的贫乏消解着文港人的重农思想,家庭手工业(艺)的发达与商贾习俗的繁盛便衍变为其固有的地域特色。当地流传一句谚语,“毛笔皮子织夏布,鞭炮纺绳浇蜡烛,泥木建筑跑运输,摆摊设点做豆腐”,其家庭手工业(艺)与商贾习俗的繁盛可见一斑。

深受临川文化的熏陶、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手工传统的渗透,文港毛笔制作业十分兴盛,闻名遐迩,素有“华夏笔都”、“毛笔王国”、“中国毛笔之乡”等称誉。

文港毛笔制作历史悠久,其肇始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时。据说秦国大将蒙恬发明柳条笔后,其毛笔很快在当时首都咸阳风行起来。当时有咸阳人郭解和朱兴,由中原流入江西,在江西李渡[4]一带传授毛笔制作技艺,李渡毛笔很快发展起来。[2]文港此时尚未形成,今天的辖区多隶属于李渡,李渡毛笔和文港毛笔自然难以分开。

当然,这只是传说,并非历史事实。但文港毛笔的历史渊源并非无迹可寻。文港毛笔制作专业村——周坊村,全村周姓,祖籍河南汝州,以“汝南世家”、“汝州后裔”自称,今天其建筑亦保存不少这样的匾额,为其宗族衍袭及制笔技艺渊源提供了物质佐证。“‘汝州后裔’是不忘本,搬到江西进贤文港,还念念不忘河南汝州老家。这不忘本还不算,更要追根溯源,拷问良心,我们周家吃饭发家靠的是什么,‘泽承丰镐’四个字又追到了西安咸阳。”[3]也有学者认为文港毛笔制作的历史迄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迁至江西进贤县文港,靠制造毛笔起家,世代繁衍。‘承泽丰镐’是说这个家族的制笔技艺渊源远在秦都咸阳(西周称镐京)……从晋代开始制作毛笔。家家是作坊,人人会制笔”[4]另据族谱记载,文港镇辖区另一个制笔专业村——邹姓是山东迁来的,文港毛笔的制作技艺是在西晋时由山东省邹县传授而来,至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2]

文港毛笔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当推周虎臣笔墨庄和邹紫光阁,其创立者周虎臣和邹发荣均为文港人,这两个品牌和湖州王一品、北京李福寿并称“中国四大名笔”。

近年来,文港毛笔产量、产值扶摇直上,令声名远播的湖笔也大为逊色。据统计,2008年,文港镇年产各类笔80亿支,其中毛笔的年产量为1.5亿支,制笔行业生产总值18.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8.4%,其中出口产值3亿元,生产的毛笔、金属笔分别占国内市场销售额的70%50%。现有制笔企业3000多家,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开设营销网点7000多个。[5]同时在在外销售毛笔、钢笔等人员一万多人,有“万人制笔万人销”之说。而湖笔,据统计2009年底,湖州市有从事湖笔生产的企业与个体经营户104家,家庭作坊187家,09年全市生产湖笔2430万支,完成工业总产值1.7亿元,从业人员1500人,其中一线做笔职工1200人。[5]

文港毛笔品种繁多,笔类齐全,林林总总,有狼毫、羊毫、石獾、斗笔、眉笔、条屏、排刷等8大类,1000多个品种,有“药不过樟树不名,笔不到文港不齐”之美誉。因文港毛笔的迅速发展,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单位联合授予文港镇“华夏笔都”的荣誉称号。2006年,进贤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也荣登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制笔原料与工具

(一)制笔原料

1.动物毛

制笔原料主要选用动物毛。动物毛与动物种属、雌雄、年龄及生活地区气候、温度等密切相关。制笔常用动物毛有黄鼠狼尾毛、山羊毛、山兔毛、石獾毛、香狸毛、貉子毛、马毛(马皮毛、马腿毛、马鬓毛、马尾毛)、香鼠尾毛、灰鼠尾毛、猪鬓、鸡毛、鸭毛、鹅毛、獭毛、貂鼠毛、石鼠毛、艾虎尾毛、猸子尾毛、苎麻、牛毛、牛耳毛、猫尾毛、狐狸尾毛、狗尾毛、老鼠胡须等等。此外,制笔原料还有竹丝、木丝、荻毛、仙茅草及纪念用途的小孩胎毛、人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鼠须笔,鼠须笔为古代名笔,备受文人青睐。据说这种笔的原料选用老鼠胡须,故称鼠须笔。鼠须笔声名始于汉代。当时书法大家张芝、钟繇皆用鼠须笔;相传书圣王羲之也从中得到启发,用鼠须笔写下了绝世佳品《兰亭序》。唐代何延之在《兰亭记》中论及王羲之“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无比”[6]。元代谢宗可甚至写有《鼠须笔》一诗:“夜逐虚星上月宫。奋髯夺得管城公。橐中不觉吟窗梦。指下先争翰墨功。莫笑砚池濡醉墨。绝胜仓廪饱陈红。平生啮尽诗书字。散作龙蛇落纸中。”[7]但是对于鼠须笔,认为其笔头是用老鼠胡须制作而成之说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就连王羲之本人也不承认有真正的鼠须笔,“世传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锋端劲强有锋铓,余未之信。夫秋兔为用,从心任手,鼠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之说耳。”[8]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鼬鼠”条中亦载:“其毫与尾,可作笔,严冬用之不折,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也。”[9]鼬鼠,俗名黄鼠狼,李氏认为鼠须笔是用黄鼠狼尾毛所制。调查中,文港不少制笔技师指出古代的鼠须笔已失传,现在市面上所售多用紫毫笔充当。

2.笔杆

普通毛笔笔杆多采用竹子。常见竹子有白竹、方竹、麻竹、紫竹、棕竹、斑竹、湘妃竹、罗汉竹、马鞭竹、烤红竹等等。现在也常用塑料、有机玻璃、金属等材料作为笔杆。

高级毛笔笔杆较为讲究。乌木、楠木、檀香木、玉石、陶瓷、玳瑁、象牙、玛瑙、珐琅、犀牛角等等都是笔杆的名贵原料。

(二)制笔工具

《论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毛笔制作的工具都很简单,裁刀、棱刀、剌刀、毫刀、修笔刀、薄刀、厚刀、牛骨梳、齐板、衬板、盖板、压板、测尺、水碗、灰盆、瓷盆、拖墩等等,其中刀具和牛骨梳是重要的制笔工具,款式、类型也相对丰富多样。

当然,尽管制笔工具很简单,但只要制笔技师匠心独具,物尽其用,便能制作出书者喜爱的挥洒自如、随心应手的好毛笔来。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毛笔制作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特殊工艺,就连这些简单的工具也构成了工艺的一部分,具有素朴的审美造型、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毛颖之技的工艺流程

俗话说,“点火放炮,七十二道。”制笔技艺繁杂,工序较多,各地差异不大。文港制笔技艺,需要经过选、浸、拔、拼、梳、连、合等一百多道工艺流程,毛笔类型(羊毫、狼毫、兼豪)不同,具体制作方法、工序及分类标准不同。从技术民俗的视角来说,技术本身就是工艺知识、技术经验、操作规范、习惯偏好等精神文化的体系,因而,技术的使用不是独立的造物活动,“在对物质实体进行加工处理时,技术是手段。构思如何进行这一项工作需要想象,使用技术制品来执行这项工作需要运用知识和想象。复制这种技术制品——工具或机器,需要知识;在复制的过程中,复制者心中必须有这种工具或机器的模型……”。[11]技术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没有人类积累的技术思想、技术原理、技术规则也就没有技术本身。下面对制笔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进行一个简单介绍。

(一)水作:“千万毛中拣一毫”

水作,因在水盆中操作而得名,又称盆作,或水盆,即毛笔头制作。这是毛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笔之所贵者在毫”[12]白居易亦慨叹“千万毛中拣一毫”[13]毛料经过此道大工序便成为毛笔的主体毛笔头。

文本框: 图1  笔头剖视图
(摘自李兆志《中国毛笔》)
毛笔头的制作方法,历史上主要有两种:披柱法和散卓法。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毛笔制作都采用披柱法。披柱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做好毛笔头的笔柱(笔胎)后再于其上覆上一层披毛(盖毛)的方法,其作用是增加毛笔头的腰力。披柱法文献多有记载。王羲之《笔经》载,“采毫竟,以麻纸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8]贾思勰《齐民要术》载,“以所整羊毛中或用衣中心名曰‘笔柱’”。[14]梁同书《笔史》载,“笔有柱、有披、有心、有副”[15]5等等,都是披柱法。

1.选料与拔毛。

选料很讲究,要依据天时节气。如紫毫笔所用兔毛,需仲秋取毫。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笔经》载,“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9]王羲之在《书论》中亦记载,“要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月九月收之”[16]。他认为崇山峻岭之间的中山兔毛好用,而且要在八月九月之间。对取毫的具体时间学者的认识也有一定差异,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笔赋》中指出“惟其翰之所生,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而慓悍,体遄迅而骋步。”[17]蔡氏认为季冬的兔毫最可用,因为此时的狡兔“性精亟而慓悍,体遄迅而骋步”,而这样灵动迅疾特征直接与书写联系。秋冬之际的毫毛虽有差异,但都顺应了岁时节气,质量都属佳品,明代学者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记载:“秋毫取健,冬毫取坚,春夏之毫则不堪矣。若中秋无月,则兔不孕,毫少而贵。”[12]李兆志先生结合实践,也认为“山兔毛的采集季节以仲秋至正冬猎取的山兔兔毛质量最好”[18]42。再如黄鼠狼[6]尾毛,取毫时间一般以降霜和降雪时为佳,但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因而降霜和降雪时间很难划分,要因地因时而定。秋季,适于收获,《岁时广记》对其岁时征象有文献辑录,“太玄经曰‘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说文曰‘秋,禾谷熟也’。淮南子曰‘秋为矩,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月令曰‘秋三月,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19]29秋季,万物成熟而收聚的季节。而冬季,适于收藏,《岁时广记》对其岁时征象亦有文献辑录,“礼记·乡饮酒曰‘北方曰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管子曰‘冬者阴之毕,下伏万物’。尸子曰‘冬为信’。淮南子云 ‘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权正而不失,万物乃藏’”[19]41。冬季,天转寒,为藏万物的季节。因而,说明古人对制笔有一套顺应天时的经验,毛笔毫毛的收取在秋冬季之间为最佳,此时兔毛、黄鼠狼毛、山羊毛等毛颖最为柔软丰劲,为制笔的最好材料。

除岁时节气之分外,选料还有地域之分。一般来说,羊毛以长江三角洲的江浙一带尤以苏南地区为最佳。山兔毛以长江下游尤其是安徽南部、湖北南部和江西北部一带为最佳。各种毛料地区划分很讲究,以黄鼠狼尾为例,黄鼠狼尾产地业内有“路”之分,一般分“江北路”、“长江路”、“京蒙路”、“云川路”等四路,各路的黄狼尾都有其不同的制笔性能,而以京蒙路最优。“‘京蒙路’主产河北、天津、内蒙和山西等冬季气候寒冷区域。产于京东八县以及唐山的黄狼尾毛绒 、略粗而长、呈深黄色,俗称‘京东条’;产于天津的毛绒较粗,针毛呈浅黄色,有黑毛尖;产于张家口地区,毛绒滑细,针毛呈浅黄色;产于保定、邢台、邯郸、沧县等地区,针毛粗长;产于北京的,毛色深黄;产于内蒙古自治去东部的,锋毛高密,毛细,呈金黄色,尾毛长,堪称狼毫笔料中的佼佼者。”[20]154-155

拔毛;多采用手拔,也有用一端为三角形的治笔刀作为辅助工具,夹着动物毛拔。如拔兔毛,周坊村的八坊祖传拔兔毛技艺,过去不外传。对拔兔毛的工序,周国平师傅告诉笔者说:“买来兔毛,要先用水浸一个晚上,再把冰碱和石灰水调好涂抹到皮板上,起软化作用,使皮子更好拔。拔出的兔毛还要用石灰水呛,祛油脂,那样就不打滑,好加工,再把兜对齐,并进行分类,一般要分黑尖、珍珠尖、白尖、旁尖等多种,黑尖最好,有五六道工序。”[7]对毛料的处理,以易拔、不损伤毛锋为原则。拔毛也有讲究,要顺着毛发生长的反方向倒拔。这种活很费时间,当然,技术好的师傅天亦可拔并加工出近50张兔皮。

2.脱脂

文本框: 图2  去绒毛拔好并分类好的羊毛要进行包扎,取约一厘米宽的纸带,将拔好的毛料包扎成直径4-7厘米圆柱型毛佗。用含量30%的石灰水,将毛坨放入装有石灰水的盛盆中,浸泡位置高度以不足纸带位置为准,浸泡时间24小时。

3.去绒

即去除绒毛。将毛坨散开,分成小片,然后,左手握片靠近盛满水的木盆,将毛锋藏于手心,露出毛根,分别用宽细衬梳[8]反复梳理数十次,将绒毛梳进盆内水中。但去绒时梳至八九成即可,绒毛不可梳尽,以备齐毛时固着毛根,便于拿捏。三国魏时书法家韦诞在《笔墨方》中有载:“先次以铁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秽毛讫,盖使不髯茹。”[14],亦即用梳子把污秽的绒毛去除掉。

4.齐毛

文本框: 图3 齐狼尾子即整齐毛笔锋颖,将参差不齐的毛料从顶部由长到短地一绺绺抽出,再重新聚拢,使锋端基本平齐。《笔墨方》对齐毛工序亦有记载,“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14]。其工序是把齐板[9]一端抵在身体的腹部,以保证其平稳性,微侧,另一端用右手握住,但不能全握,大拇指要放在微侧的齐板向上平面的边缘,使齐平的毛锋以微侧的齐板侧边为标准对齐,一般不超过齐板侧边。齐毛前,先用手掌把分成片的毛垛用手拍打铺开,左手大拇指指肚握住毛垛根部同时按在食指指关节前端,然后通过右手的拇指把毛垛的毛锋由尖部少量抽出,尖部对齐,一一整叠于齐板上。老笔工瞿云慧向笔者一边演示,一边提示要领,“头要略低下,眼睛要仔细盯着毛锋,拔得不能太快,否则会把毛垛拔出来,而很难对齐毛锋。”[10]不时还要把拔剩的毛垛在身边桌子上碗中盛的拌匀的腻子粉[11]中沾一下。毛锋对齐以后,还有一些修整的小工序,用厚刀把齐好的毛料打平,再用一条医用胶布把对齐的毛料固定,左手大拇指按住胶布中部,右手用牛骨梳对毛锋和根部进行梳理,并去掉梳出来的杂毛,还要用牛骨梳把毛锋不平的地方修平。

5.切料

切料是一个关键环节,过去一般由掌作(管作)师傅操作。切料的工序很简单,就是把齐好的芯毛、护毛(或盖毛)按照生产的品种和规格切好。切料没有任何规则可以遵循,完全依据切料者的经验,因而,切料者的切料水平或者说掌刀技术直接影响毛笔最后的性能。笔者在笔坊考察切料这道工序时,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告诉笔者,“切料很关键,一定要切齐、平整,如果稍有偏差,笔的性能就相差很大,此外,怎么切,切成怎样,需要你的经验,更要领悟力。”[12]

6.去杂障、去弯锋

文本框: 图4  去杂障、去弯锋又叫拔障子。用手把切好、梳好的毛片摊平,并压在左手中指指关节前端,再腕关节转向自己,毛锋朝上,对着光线,右手持薄刀将无锋毛或弯锋毛去掉。这道工序看上去挺简单,但对那些缺乏实际锻炼的人来说并不容易。瞿云慧在演示后提醒笔者,“你看上去可能觉得很容易吧,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手腕要弯转过来对初学者是很难的,你这样一两个小时就会感觉酸痛,我们熟练了,不觉得怎么难了。”[13]这道工序要求左手使摊平的毫料竖直,与身体平行,初学者手比较僵硬,操作起来很不顺畅。

去杂障后,进行整叠,再用牛骨梳进行反复梳理,之后用剪刀剪齐毛兜,分成周长相等的小片备用。

7.改刀

文本框: 图5  配料又称配料。配料是毛笔头制作的另一个关键技术环节,对毛笔最后的性能影响甚大。技术要领是把各种齐好的芯毛、衬毛、护毛按比例配置好。配料要配成“坡叠”状,以芯毛为中柱,外配以衬毛、叠毛并一层层从内往外叠好。叠毛以前用苎麻丝,现在主要使用猪鬃,而芯毛则广泛使用人造尼绒毛。“2000年以后,市场上出现了人造尼绒毛,原为白色,可染成金黄色与黄狼尾毛混染或染成兔尖色,其性能虽有了弹性,但含墨,收锋等性能是无法与天然毛相比的。”[20]156配料技术性要求很高,配料的比例是决定毛笔性能的关键。

8.合梳

文本框: 图6  传统手工梳毛把配好的芯毛和衬毛进行合梳,俗称“梳衬”。梳衬是毛笔制作的基本功,过去有“笔头制作,梳占一半”的说法。对于这个说法,制笔技师周茂水指出,“初学者一般是先学梳衬,衬梳有大有小,有密有疏,用牛骨制作而成,一般有8-12齿成一梳,每齿2-5厘米,齿齿如刀,绝大部分的初学者都会在梳衬时将左手大拇指刺破流血,熟练者都是经过一年以上的磨练、形成条件反射才达到的。”[20]157不过,今天这道工序逐步机械化,在文港市场上出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的梳毛机。对梳毛的程序,梳毛笔工郑梅芳介绍说:“梳毛要很多次,一般要分表毛、衬毛、护毛三个部分进行梳理,每个部分要梳五次,每梳一次又要叠三层。”[14]所谓的梳五次叠三层,就是在梳理一次后要用手推拍成扁平状,再翻起一边折叠三层,以充分让表毛、衬毛混合匀称,每一种毛都要重复五次这种工序。表毛、衬毛、护毛及其混合,都要反复进行梳理多次。对于梳毛,费孝通先生生前在湖州考察时,亦曾对之进行过比较详细的描写:“只见一位工人一手握着一叠长短不同,按比例配好的羊毛,在一个盛满水的镬子里沾湿,另一手持梳不断地梳理,并不时将手里的羊毛翻折,以使长长短短的羊毛能均匀地混合起来,同时还要把混在这一把羊毛中不合格的毛剔除出来。这样反复地翻折,沾水,梳理,直到手里的羊毛达到能够做笔头的标准。”[21]

9.圆笔

文本框:       图7  圆笔

圆笔,也叫圆头,或圆毛。先用牛骨梳把合梳后的成片芯毛梳理顺当,去除无锋杂毛,然后用手在牛骨梳上拍扁,再顺势在衬板上把毛兜(根部)敲拍整齐,随后再把扁平整齐的毛层卷成圆锥状的“笔柱”,称为“圆”,为了使“笔柱”更圆满,今天很多笔坊这道工序还用剪去底端的塑料笔套穿套修理一下。这道制笔工序,在三国魏时“韦诞笔”制作中已出现,《齐民要术》记载,“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或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14]。谈及圆笔,从事笔头制作多年的吕柏伦一面向笔者演示,一面介绍说:“过去圆笔比现在复杂多了,要加植物麻作‘腰肚’,麻要切成小片,垫在笔头腰部,现在都不要加‘腰肚’,配料时已经加上去了(猪鬃)。”[15]这种加麻的圆笔方法,在王羲之《笔经》中已有记载,“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净”[8]

9.护笔

护毛在经过选料、脱脂、去绒、分小片、齐毛、切毛、配料、梳毛等等类似一系列工序之后,就要对圆好的“笔柱”加上一层护毛,这道工序叫护笔,也叫覆披毛。护笔工序,简单地说,就是从做好的护毛垛中用薄刀均匀地分出一层薄薄的毛片(护毛),然后围着“笔柱” 覆盖一圈,护毛的覆盖要均匀、根部对齐,长度以盖住“笔柱” 为标准。经过这道工序,笔头基本制作成型。

文本框: 图8  护笔10.去水、矫色

成型后的笔头含较多水份,需要用一个木盆盛满草木灰,平整压实后在上面覆盖上一层吸水的卫生纸,再把做好的笔头整齐地磕打在卫生纸上,俗称“打灰”,利用草木灰辅助去除水分。毛笔在经过很多工序后,颜色会变的不“纯”,半天后可找来一个密封的纸箱或木箱,在里面点上硫黄,覆盖十几分钟,可是狼毫更黄、羊毫更白。

11.扎笔、吊攀

扎笔:取水、矫色以后,毛笔头还未干透,需要捆扎晾晒,用细线将毛笔头兜(根)部扎紧。目的是“预防笔头晾干后松动,推跑披毛”[18]81-82。扎紧后要进行攀毛,去掉松散或已脱落的余毛。并将捆扎的毛笔头一端吊在竹竿上,另一端下悬吊石头等重物,以束紧并加速挤压掉毛笔头蓄含的水分;放置于通风处或太阳下暴晒2-4小时,如遇阴雨天则时间相应延长,这一过程叫吊攀。

(二)干作:“削文竹以为管”

相对毛笔头制作在水盆中进行而言,笔杆制作是在没有水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称为干作或旱作。笔杆也称笔管,是手执的部分。笔杆制作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蔡邕《笔赋》云:“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17]以竹管为笔杆在毛笔制作中比较普遍。晋代傅元同名《笔赋》亦载:“嘉竹挺翠,彤管含丹。”[22]《西京杂记》记载:“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23]表明西汉时天子的笔管,其下端笔斗部分宝物交错,是用宝物所制作的。

笔杆制作相对比较简单,现以竹管笔杆为例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选竹、选杆

选竹或选杆主要是感觉竹杆的颜色、花纹进行选择,如斑竹,表皮呈淡黄色,表皮上长有大小不等的各种花斑,花斑为灰黑色、灰褐色等,花纹呈长圆形或椭圆形环圈。

选竹除了需要选择颜色、花纹外,还需要注意采竹的时间。竹子生长也遵循岁时节气,一般来说采竹最佳时间在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笔史》云:“竹冬管不蛀,交春斫者则蛀”。[15]6在访谈中,长期从事竹杆采集的支小洋也告诉笔者,采竹是有时间限制的。“砍竹子不能乱砍的,立冬前后左右砍竹子最好,那时候竹子没什么水分,虫不吃,永远不生虫。11月份、12月份砍最好,那时候不生虫,放一百年都没关系。其他的时间砍,竹子容易生虫。”[16]

选杆需根据天然竹杆管径、管长、圆度、直度等条件,进行精心挑选,干裂、虫蛀、皮色枯劣、粗细不匀、弯曲不直的竹杆尽量不用。根据笔头大小,要挑选略粗于笔头1-2毫米竹杆。选好竹杆后,根据笔管需要尺寸长度,用裁刀把竹杆裁截、对齐,捆绑成捆。

2.绞直

又称压梗。裁截好竹杆后,从中把不够直的竹杆挑出来,把弯曲部位置于炭火上略微炙烤,待烤热后,弯曲部位韧性较强时,用绞正器

TAG: 江西 制作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