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唐朝兴衰成败的晴雨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2-09 15:31:08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执当时世界文明之牛耳,至今,世界各国的华人、华裔仍以被称为“唐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纵观唐王朝兴败盛衰的历史过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唐王朝的发展与山西人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山西人导演了李唐王朝这出人间历史剧,成为唐朝兴衰成败的晴雨表。

  为唐朝创立准备人才资源的山西人

    古谚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唐王朝创立于公元 618年,但在隋朝时就有人为它的建立准备和积累着人才资源,把这个未来王朝作为他的理想来勾画。他就是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

    王通(?——617),字仲淹,河东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文帝在位时,王通曾上书陈治国安邦十二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朝廷也任用他做过一些小官,却始终没有重用他的意思。隋炀帝继位,王通看到自己在政治上已无所作为,便辞官回家。在家乡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以便通过他的弟子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王通的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历秦、汉、三国到魏晋,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们的诗赋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通的学生如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及京兆杜淹等,都是唐初社会的干才。而王通的朋友兼学生中更有一大批兴邦谋国的智能之士,如绛州通守陈叔达、阳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人杜如晦等,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或佐世良才。唐朝兴起于山西,王通又为其培养了这样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使得唐王朝近 300年辉煌的发展史始终与山西密切相关。

  促成大唐气象纷呈的山西人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现在人常以大唐气象来形容唐朝的昌盛,但促成大唐气象纷呈的却是洇(太原道注:音因,指液体渗透)渗着一群山西人的心血与智慧。

    李渊称帝后,首先面临着统一问题,李世民是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主要组织者与指挥者。李渊女平阳公主嫁给临汾人柴绍(?—— 638)为妻,柴绍在李渊起兵太原时,居长安组织民众响应,为李渊取长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刘武周是山西北部割据势力的代表,李渊攻占长安,武周一度攻占太原,形成对唐的极大威胁。武德三年( 620),李世民率兵击败刘武周,收俘一勇将尉迟恭(585——658),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鲜卑族。自后,尉迟恭随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一次,李世民大战王世充,被王世充骁将山西长治二贤庄人单雄信围困,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坠马,救出李世民,从此二人有生死之交。“玄武门之变”发生,尉迟恭射杀武艺高强的李元吉,收杀李建成、李元吉王府余党,并亲自仗剑逼迫李渊让位李世民,李渊称敬德“有安社稷之功”。李世民登基,拜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历位显职,被李世民图形凌烟阁以示彰扬,李世民在位由其守卫,乃得安然入寝,李世民死,由其守墓,所以随历史的演绎,尉迟敬德便成了今天的门神形象。

    唐朝完成大一统,温彦博(573——636)立有大功。温彦博,字大临,祁县人,温大雅弟。隋末任幽州总管罗艺司马,在他的极力怂恿游说下,罗艺归唐,使唐北部、东北部兵不血刃而取得统一。贞观四年( 630),温彦博任中书令,积极协助唐太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将大批突厥人安置于河套地区。另一个祁县人王(王圭)(570——638),字叔(王介),李建成被杀,王(王圭)以其才干超群、忠事不二被李世民免杀,任为谏议大夫,王以李世民为圣明之主也忠心事之,不久拔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予,赐爵永宁县男。贞观八年,任礼部尚书,并任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泰师傅。唐太宗嫁女王(王圭)子,以示优宠。王(王圭)敢于犯颜直谏,是与魏征齐名的诤臣之一,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同时,一位由隋入唐历仕三朝的山西老臣裴矩(547——627),因犯颜直谏深得太宗称赞,谓“裴矩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哉!”为“贞观之治”增色不少。河津人薛仁贵(614——683)至今家喻户晓,其主要功绩是协助唐太宗、唐高宗平定高丽、突厥。太宗曾言:“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薛仁贵成为唐朝稳定边境、扬威周边的著名将领。

    唐玄宗时有两位山西人值得一书。一位是稷山人裴耀卿(681——743),字焕之。开元中,任户部侍郎、京兆尹,他下大力解决漕运,每年仅为关中运粮一项便为国家节约30万缗运费,为“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另一位是祁县人王忠嗣(705——749),原名训,由玄宗赐名忠嗣,是玄宗最为信赖的将领。天宝五年( 746),王忠嗣一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控御万里,全国劲兵重镇悉归其掌握。他在边关励精图治,使万里边塞安然,“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李光弼、哥舒翰等均为其部下,是安禄山起兵反唐的主要障碍。后被奸相李林甫诬陷,被贬,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由此衰矣。

  使唐鼎革移的山西人

    唐朝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有唐一代出现了三代英主——唐太宗——武则天——唐明皇,山西人的参与使其更加具有了戏剧性。

    唐太宗做为一代英主,其文治武功千古留传,但他决不会想到,他的一位小小才人武则天,会在他死后革移唐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位女皇帝。太宗崩,高宗即位,武则天经过一段尼姑生活后被高宗召回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 655),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高宗因病不能理政,朝政便由武则天代理。显庆五年( 660),武则天开始全面掌握唐朝大权。武则天,并州文水人。其时,朝内由重臣闻喜人裴炎(?—— 684)协助,外有闻喜人裴行俭(619——682)护持。麟德二年( 665),裴行俭任安西都护,曾招抚西域诸国归附唐。仪凤四年( 679),西突厥叛乱,他袭俘西突厥可汉都支,稳定了西北边塞。弘道元年( 683),裴炎受高宗遗诏辅中宗,炎恪尽职守。中宗要以韦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炎坚决反对,几谏无效,便有废立之意。当时高宗曾遗嘱中宗“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在中宗即位后,实际上临朝称制。这样裴炎便与武则天共废中宗,立睿宗。由于武则天把持朝政,裴炎与武则天政见不和,日见疏远。文明元年( 684)秋,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名起兵扬州反对武则天,裴炎上书武则天要其归政皇帝,被武则天处死。裴炎死,武则天废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周,自称圣神皇帝,开始大肆诛杀李唐重臣及宗室,重用武姓。武承嗣(?—— 698)是武则天侄,咸享二年( 671)被立为武氏的继承人。嗣圣元年( 684)任宰相,以为“武氏当有天下”,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武则天称帝,武承嗣被封魏王,他授意他人上书武则天希望被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反对,未果,乃忧郁而死。武三思(?—— 707)亦是武则天侄,天授元年( 690)封梁王,神功元年( 697)任宰相,极力劝说武则天立其为太子,也没有得逞。武则天之所以未敢传位武姓。是因为太原人狄仁杰在中间起了主要作用。狄仁杰(607——700),字怀英。武则天识其才干,于天授二年拨任宰相,契丹族攻陷冀州,狄仁杰统兵御敌,武则天赐以紫袍、龟带,并亲笔赐“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成为出将入相的名臣。神功元年再任宰相,引拔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一批著名将相,一方面受武则天信赖,精心治理国家,一方面又为恢复李唐王室极早运作,培养班底,还为后来玄宗“开元盛世”的出现培养了一批人才。圣历年间,武承嗣、武三思极力劝说武则天立武姓太子,狄仁杰犯颜直谏,痛陈利弊,终于使武则天请回废太子中宗李显再立为太子,为恢复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常称狄仁杰为“国老”,并说“见公拜,朕也身痛”。狄仁杰病故,武则天泣曰:“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兄弟,汾阳人宋之问(?—— 712)不顾自己出身进士、诗名极盛的声誉,谄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又主张贡举受赂,其人格污损堕落,为世人所不齿。睿宗时被流放。赐死。神龙元年( 705),武则天病重,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在位15年,执政近50年,她“劝农桑,薄赋徭”,禁止浮华,重用人才,定边疆,开创“殿试”制度,武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历史上少有的治世之才,历来受到史家赞誉。

    革李唐之命,武则天是主要实践者,恢复李唐王室,首推狄仁杰,还有一位主要参与者是临汾人敬晖(?—— 706)。敬晖,字仲晔。长安三年( 703)任中台右丞,即右宰相,极力扼止武三思及张易之兄弟的胡作非为。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与敬晖、桓彦范等联合,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复位后,敬晖以大功进爵齐国公,享受免死罪10次的优待。中宗复位,李唐王朝仍不稳固,武三思通过勾结韦后取得中宗信任,被任用为宰相,开始纠集私党,重用兵部尚书宗楚客及周利用、冉祖雍等“三思五狗”,将张柬之等人全部排挤出朝。后因私通韦后及上官昭容,谋废太子重俊,被太子围杀于景龙元年( 7O7)。宗楚客(?—— 710),蒲州河东(今永济)人,武则天从父姐子。武则天时由武三思引荐任兵部尚书。武三思被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弄权,进位中书令,韦后毒杀中宗,他联合少数朝臣鼓动韦后再割唐命,效仿武则天故事,密杀殇帝及睿宗,被睿宗子李隆基(玄宗)发动兵变处死。李隆基曾在山西潞州做过潞王,也与山西及山西人过从甚密。在恢复李唐王朝过程中,太平公主(?—— 713)立有大功,她是唐高宗女,武则天生,初嫁薛绍,后改嫁武则天侄武攸暨,参与张柬之政变。韦后专权,又与李隆基合力诛杀韦后及其党羽,出面拥立睿宗复位,从此专权,左右朝政。后有心效其母武则天,谋杀太子李隆基,事泄被杀。蒲州汾阴(今万荣)人薛稷(649——713),进土出身,是魏征外孙,睿宗时任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深受睿宗宠信,因窦怀贞等谋害玄宗,他预其谋,被赐死。薛稷工书法,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李唐王朝就在这血雨腥风中由“贞观之治”通过武周的铺陈进入了“开元盛世”。

  危亡与再造唐室的山西人

    唐玄宗李隆基在诛韦后、杀姑母(太平公主)后终于登上了皇位,经过励精图治和姚崇、宋(王景)、张说、张九龄等一批贤相良臣(如裴耀卿等)的辅佐,终于使李唐王朝达到了极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开元盛世长达30年之久,天下安然,百姓乐业,八方来朝。进入天宝以后,唐玄宗开始了享乐奢侈,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几近崩溃,唐朝从此走向衰败。

    一个封建王朝的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唐玄宗由于几十年的太平盛世,加上奸相李林甫的蒙骗,日益坠入荒淫与骄奢之中,这中间有一位祁县人起了极为恶劣的作用,他就是王(钅共)(?—— 752)。天宝二年( 743),王任户部郎中。他巧立名目,大肆搜刮钱财,供唐玄宗挥霍,并说:“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使玄宗更加靡费无度,并视王有“富国之术”。王投靠李林甫。九年,任京兆尹,成为导致唐朝腐败的主要奸臣。此时,唐玄宗后宫失调,看上了儿子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716——756)是蒲州永乐(今芮城西南)人,嫁寿王为妃。天宝四年,唐玄宗据为己有,册封贵妃,由此杨贵妃名列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列。贵妃得宠,其姐妹兄弟皆封赏入朝为官。“安史之乱”杨贵妃被杀,成为千古文人骚客演义的素材,人人为之扼腕哀叹。杨国忠被杀乃咎由自取。杨国忠(?—— 756)本名钊,天宝初玄宗赐名国忠,兼领十五余使,权势日盛。此人志大才疏,无治国理政之才,但由于玄宗专宠贵妃,才得信宠。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兼吏部尚书,又兼领四十余使,结党营私,赂贿公行,激化了与安禄山的矛盾,引起了“安史之乱”。当时朝中腐败,边塞偏由一位山西人提拔任用了一名安禄山,终于使内忧外患相迫而成。张守(王圭)(?—— 739),陕州河北(今平陆)人。为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辅国大将军等,屡败契丹,为“开元盛世”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后来生活腐败,冒功报捷遭贬,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禄山,并养为假子。安禄山极力博取杨贵妃及玄宗好感,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他窥见唐朝外强中干,遂产生了颠覆唐室的决心。

    天宝十四年( 755),“安史之乱”爆发时,有人曾劝唐玄宗迁都晋阳,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在此凭坚固守,以不满万人之士打败史思明精兵10万之众,收复两河之地。其时,协助李光弼守城的是祁县人王缙(700——781),他是著名诗人王维之弟,时任太原少尹,以谋略见长,深得李光弼及将士推重。王缙后来协助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是恢复唐室安定的主要人物,曾两度为相,功不可没。安禄山叛军要攻取长安,潼关是入关的门户,玄宗派得力将帅拒守,首先选中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封常清(?—— 755),蒲州猗氏(今临猗)人。“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在华清池见玄宗,要求到东京一带招募兵马,被任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后退守潼关,与高仙芝采取守势,深沟高垒,使叛军不得西进。为唐玄宗调兵遣将创造了极好机会与时间。但由于玄宗求胜心切,迫其出兵,又听信监军宦官谗言,结果杀掉了高仙芝与封常清,改派西平郡王哥舒翰守握关。哥舒翰因受杨国忠排挤与诬陷、协迫,被迫匆匆出战,战败被俘杀。潼关失守,叛军长驱直入攻占长安,唐玄宗被迫西逃入蜀。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入仕。天宝十三年,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起,郭子仪以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率兵东伐叛军,配合南路平叛,他一举败史思明于河北,收复诸多州县。肃宗在他的辖地灵武即帝位,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平叛主要组织指挥者。至德二年( 757),郭子仪以关内、河东副元帅名义配合回纥兵一举收复两京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县,基本平定叛乱。肃宗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即任郭子仪为司徒,封代国公,不久进中书今。上元中,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封地即今山西汾阳一带。代宗广德元年( 763),刚刚平息“安史之乱”不久,吐蕃又攻占京师,代宗东逃,郭子仪收拾残兵,用奇计迫吐蕃撤兵,再次收复京师,迎回代宗。后来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准备叛乱,郭子仪又以仆固怀恩为其旧部之故,瓦解了叛军,避免了一场大规模叛乱。此后,吐蕃多次内犯,皆因郭子仪在,未能危及唐室。代宗崩,遗嘱其代政三天,德宗即位,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郭子仪出将入相近30年,正当唐朝生死攸关之际,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可谓功高盖世。郭子仪虽生于华县而非汾阳人,但其一生事关汾阳,封于汾阳,食邑于汾阳,“根”在汾阳,甚至有时他本人也自称为汾阳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称:“华阴郭氏亦出自太原。”汾阳古多属太原辖,说“出自太原”犹云“出自汾阳”也。近年来,世界华人中郭氏宗亲团体都基本认可了汾阳是郭子仪故里,纷纷来晋寻根祭祖。郭子仪虽然挽救了唐朝的危亡,但由于“安史之乱”的打击,唐朝从此一蹶不振,踏上了风雨飘摇的衰败历程。

  延缓唐朝衰亡的山西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上了逐渐衰败乃至灭亡的道路。而此期间山西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一大批忠贞之士,力挽狂澜,欲扶唐王朝大厦于即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唐王朝的衰亡。

    贞元二十一年( 805),唐顺宗李诵即位,改年号永贞,为削除宦官专权局面,他任用翰林学士王叔文、左散骑常侍王怀、监察御史柳宗元及刘禹锡等进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但仅百余天便告流产,参与革新之人俱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在“二王八司马”中有一个山西籍著名人物,即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运城)人。自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未能在政治上挽救唐朝的颓败,却在文学、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唐宪宗时,削藩成了朝廷首要任务,山西人物上演了一场各尽其能群策群力削藩的历史壮举。王涯(?—— 835),字广津,太原人,贞元进士。元和十一年( 816)任宰相,因不同意宪宗采取过激方法削藩,未几罢相。朝廷起用闻喜人裴度为相,全力削藩。裴度(763——839),字中立。因极力主张削藩,曾被藩镇势力派人暗杀致伤,但仍不改初衷。元和十二年,亲自督师围剿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史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裴度出师平叛之所以能克敌制胜,是因为有一个克尽职守的粮秣筹划者和一个冲锋陷阵敢打硬仗的著名将领,他们又都是山西人。正播(759——830),祖籍太原,贞元进士。元和九年,宪宗下令讨伐淮西叛乱,王播为保证出征兵马粮秣供给,特荐深通“泉货盈虚”的副使程异驰赴江淮督使财赋,使打了三四年仗的淮西前线“兵得无乏”,有力地支持了裴度,为淮西平叛取得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后曾两次任宰相,因有贿赂之名,被时誉所毁。但在平淮战争中他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此时,在战场上有一位著名战将李光颜,是裴度平叛的主要将领。李光颜,山西榆次人,自幼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其父、兄皆有大功于李唐王朝,其姓也是由唐室赐予的。元和九年,光颜任陈州刺史、忠武军节度使,屡次兴兵围剿吴元济。裴度亲任平淮总指挥,李光颜设计拖住吴元济大军,使唐随、邓节度使李朔得以巧计雪夜入蔡州,智擒叛首吴元济,终于荡平叛乱多年的淮西。穆宗即位后,专门在麟德殿设宴酬赏李光颜与李朔,以示功冠诸将。今榆次市使赵村有唐碑“三李碑”,即记载李光颜父子这段报唐佳话。裴度亲自指挥平定淮西,使河北诸藩大惧,唐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为酬报裴度之功,被封为晋国公。宝历二年(826),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杀害,裴度联合宦官王守澄等人杀死刘克明,拥立文宗,是唐后期稳定政局的著名人物。

    唐朝后期的又一顽症是宦官弄权,就连名相裴度督理朝政也不得不利用宦官。唐文宗时,围绕铲除宦官毒瘤又展开了一场屠杀,其中有一位著名山西人物值得大书一笔,他就是郑注。郑注(?—— 835),山西翼城人,他本姓鱼,冒姓郑,故时号鱼郑。因通医术被襄阳节度使李朔信任宠爱,后由宦官王守澄引荐,历任昭义节度副使等职。宪宗被害,王守澄等拥立穆宗,郑注日夜为其密谋策划。文宗即位,协助文宗一举诛杀宦官王守澄等,出为凤翔节度使。不久,他又与宰相李训合谋,欲里应外合一举剪除宦官集团。大和九年( 835),他们奏称金吾左使院内夜有甘露,诱使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欲借此诛杀仇士良等。后被觉察,反遭捕杀,郑注被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历史上的“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后文宗被仇士良囚禁至死,武宗为仇士良拥立。唐王朝的几代皇帝全由宦官拥立,终至李唐灭亡。

    在唐王朝行将就木、奄奄一息的垂亡过程中,山西一些著名人物屡注强心剂,强使李唐王朝回光返照,但终究未能挽救它灭亡的结局。唐末农民起义民起云涌,懿宗咸通三年( 862),徐州银刀军发动兵变,唐朝调任晋州刺史太原人王式为武宁节度使,他赴任后调兵诛叛兵数千人,利用回纥骑兵俘杀裘甫,消灭起义军。僖宗时,黄巢起义爆发,广明元年( 88O)十一月攻克东京洛阳,十二月下长安,僖宗外逃。面对如此危局,两个山西人物又一次血战疆场,夺回了长安,再安社稷。他们是中书今王铎和李克用。王铎(?—— 884),字昭范。太原人,会昌进士。懿宗时任平章事。乾符六年( 879)率兵镇压黄巢起义。中和二年( 882),王铎再任中书今,与李克用等共同围剿黄巢,不久起义失败。王铎因功受到宦官田令孜排挤,被解除兵权,后遭杀害。唐朝从此再无名将,加速了灭亡速度。李克用(856——908),别号李(亚鸟)儿,本沙陀人。随父驻守云中,骁勇善战,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黄巢入据长安,他以雁门节度使带兵入关中,迫使黄巢撤出长安,被赐“忠正平难功臣”,封晋王,授河东节度使。至后,他又连败义军于中牟等地,使义军从此一蹶不振。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虽然被平息了,但义军叛将朱温(全忠)降唐后掌握朝廷大权,杀昭宗立哀帝,图谋废唐自立。李克用坐镇太原,拥兵自重,挟制朱温,一定程度上扼止了朱温篡唐的企图,使唐朝得以多苟延残喘一日。开平元年( 907),朱温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时期,唐朝终于寿终正寝。朱温称帝后,李克用于次年病死,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灭后梁建后康,绍续唐统。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沙陀人小朝廷都是在李克用创下的基业上建立的,其主要辖地也大部分在山西及其周围一带。这些小政权之所以能够创立、巩固乃至发展,显示了山西这块土地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山西人物巨大的影响力,这恰是本文所要揭示的底蕴所在。

  使唐文化更加璀璨的山西人

    唐朝文化灿烂辉煌。据粗略地统计,有唐一代文化史上,凡在史书上占有一席之地,凡某一领域论及其成就必须提到者的唐代文化名人有近百位,这其中有三分之一出自山西,实在使人惊叹。且有许多是以文化家族形式出现的,真可谓代有才人,灿若星辰。

    裴寂以创建唐朝大功臣名垂史册,又以参与《唐律》制定在唐代法制建设,特别是在稳定唐初社会秩序方面功不可没。王(王圭)以唐代四大名臣彪炳青史,但他正定《五礼》,为唐初封建政治重建起到了极大作用。虽然他们的建树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但对唐文化的构建影响极大。同样,亲历李唐王朝创立的温大雅,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外,修成《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为研究唐朝创立阶段第一手较为可信的史料,史学价值极高。温大雅不仅个人名震初唐,其弟温彦博、温大有也极负盛名,时有“三温”之称。名士薛道衡曾断言:温氏三兄皆卿相之材!

    与裴寂同出一宗的裴矩,一生著作颇丰,行世者有《西域图记》、《平陈记》、《邺都故事》、《唐书》、(大唐·宰相书》和《大唐书仪》等。王(王圭)编著的《外台秘要》,成为流芳百世的医学经典。与《千金方》被誉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双壁”。温彦博六世孙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上承南朝宫体诗风,下开五代花间词人先河,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他培育而后形成了一大词派——花间派,温庭筠被视为“花间鼻祖”。他不仅是词艺术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唐诗人,在诗坛上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作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薛稷,他是名臣魏征的外孙,也是初唐名臣,在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却是他的书法艺术。他初工隶书,后摹虞世南、褚遂良,深得要旨,时称“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而且他还善画,尤其画鹤,时称一绝。

    在初唐文化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要属王勃一族。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万荣)人。“文中子”王通孙。王通弟王度(约585——625),以传奇小说《古镜记》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王通另一个弟弟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臬子。他因喝酒误事被免职,后写出《酒经》一卷、《酒谱》一卷,又著《醉乡记》一篇与刘伶《酒德颂》呼应,著《五斗先生传》以自况。王勃幼有“神童”之誉,九岁写出《指瑕》一书,纠正颜师古注《汉书》的诸多失误。他短暂的一生,因愤世嫉俗不入仕,在诗坛上却名震遐迩。其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篇《滕王阁序》彪炳千古,震烁文坛,故被列为“初唐四杰”之一。“四杰”之一的杨炯在王勃死后编就《王子安集》20卷,集中反映他在“唐诗”中的地位与成就。王勃二兄长皆有才名,故人又称为“三珠树”,扬名后世。同时著名的宫庭诗人宋之问,诗名与沈(亻全)期齐名,号称“沈宋”。前已述过,其人政治品格污损,但诗名文才极盛。其父富文辞、工书法、有超人勇力,被称之为“三绝”,宋之问兄弟三人各有所长,之问善文词,大弟之悌骁勇有力,小弟精于草隶,时人称赞他们继承了乃父的“三绝”。宋之问与沈(亻全)期一起,精研诗律,使五律、七律至此达到完全成熟,从而奠定了在诗坛上的地位。

    盛唐时期是唐诗创作的极盛阶段,山西诗人各展其才,使唐代诗坛更加五彩缤纷。

    王翰(约687——728),字子羽,太原人。著名的“边塞诗派”先驱者之一。他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为世人吟诵的名句。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县,迁居蒲州(今永济市)。开元九年状元,因一生仕途坎坷,渐渐寂入佛门,故后人称之为“诗佛”。王维精诗、书。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道出了他诗情画意相结合的艺术特色。王维给后人留下的名句最多,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保日再朝天?”等,一些研究者将王维与李、杜、白并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王维诗以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美见长,故成为田园诗派的领袖。与王维同时的一位太原人王昌龄,其诗作也多取边塞题材,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千古传诵。他的寄情诗也极其出色,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妇孺皆熟稔的王之涣的名作《登颧雀楼》诗。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太原,迁居绛郡(今新绛)。他一生飘泊孤寂,豪放旷达,也是以边塞诗见长。他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多么壮阔的边塞风光图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弱,在长达百余年的衰亡历史上,山西仍然涌现出了许多名士大家。如“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748——800),河中蒲(今永济)人,其名在“十才子”中为最著者。在文化史上占据显赫地位的,应首推白居易和柳宗元二巨擘(太原道注:音bo,四声,原意为大拇指,比喻杰出的人物)。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贞元进土,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千古传诵的《琵琶行》。《卖炭翁》,揭露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可以说是唐代诗坛最后一块丰碑。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776——826),以传奇小说家在唐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代表作有《李娃传》、《三梦记》等,可称为唐代传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与白居易一样,柳宗元以“唐宋八大家”之一彪炳史册,他不仅诗、文并茂,还是著名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其哲学著作《天说》、《封建论》等,在朴素唯物主义史上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著名书画家张彦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所著《历代名画记》是研究我国绘画史的重要文献。裴庭裕是闻喜裴氏族人,因才思敏捷被人称为“下水船”。唐昭宗时,奉命编写《宣宗实录》,今存其稿本《东观奏记》,成为唐亡前保存唐宋时期较完整详实的史料文献,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时,关于唐末史料多取源于此。聂夷中(837——884),字坦之,咸通进士。其作为诗人,诗作大抵关乎民生疾苦与讽喻时世,因此被称为百姓的代言人。司空图(837——908),字表圣。先后写出《与李先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二十四诗品》等一批具有真知灼识的诗论巨制,全面地对近 300年间唐诗风格、内容、技法等进行品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新发展。

TAG: 晴雨表 山西人 唐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4966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