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为民间艺术找出路 帮民间艺人跑市场拉订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2-16 22:13:30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博物馆为民间艺术找出路 帮民间艺人跑市场拉订单
文化中国-中国网   2011-02-16 10:51  责任编辑: 任子鹏
 

这些天,不少入驻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民间艺人分外忙碌。就在去年底,博物馆与一家文化公司签下500万元的非遗产品订单,昔日生意零落的剪纸、绒花、核雕等民间艺人,手里一下子有了长长一串订单。

收入微薄,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必然受影响

走进赵树宪绒花工作室,5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树宪正在精心制作一朵牡丹绒花。绒花是南京独特的头饰品,南京女子有着婚嫁喜事和一年三节戴绒花的传统。赵树宪原是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的主任,如今厂子没有了,他成了南京极少的绒花艺人。提起订单,赵树宪一脸轻松:“有博物馆联系销售,我们专心制作就是了。”

“怎么保护、发展好非遗,一直是我们博物馆思考和努力做好的一件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沈浩介绍,新世纪之初,博物馆一期维修工程结束时,就开辟了部分空间,无偿提供给民间艺术传承人,吸引了40多名艺人入驻。

随着2007年前后博物馆二期维修工程完工,博物馆为民间艺人提供的工作空间也得以扩大,张方林剪纸、赵树宪绒花等纷纷以工作室的形式出现。沈浩介绍说,除了无偿提供场所、加强非遗保护外,博物馆也在积极为这些非遗产品寻找出路,“对于民间艺人来说,没有经济效益,长期收入微薄,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和销售,艺人负责制作

2010年下半年,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负责人在扬州市参观考察时受到启发。扬州很多民间艺术品都是通过公司进行产业开发,由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销售,民间艺人负责订单式生产。

民俗博物馆负责事业发展的副馆长严文英介绍说,从扬州考察回来,博物馆就积极与一家有实力的文化公司洽谈合作,公司负责专业的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而博物馆则负责组织民间艺人提供原真性的产品。2010年底,双方签下了首张500万元的订单,内容包括剪纸、绒花、金银器制作等多个门类,其中仅张方林的春节剪纸就有20万元、赵树宪绒花有10万元。“由于制作能力有限,我们只好推掉了一部分”,严文英的话里不无遗憾。

南京民俗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建一个面积4000平方米的非遗博物馆,以吸纳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进驻,参与工艺品的展示和生产。严文英表示,非遗产品限于其生产形式和生产能力,大规模批量生产显然不可能,与文化公司的合作,也只是在为非遗产品寻找出路上的初步探索。下一步,在积极推动产品研发设计及深度包装的同时,博物馆还将加强对产品生产的管理。“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保证非遗产品的原真性,即必须是民间艺人亲手制作,而非通过其他渠道组织生产,甚至购买他人的产品。只有保持住原真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才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严文英说。(申琳)

TAG: 博物馆 民间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404960
  • 日志数: 176
  • 图片数: 46
  • 文件数: 153
  • 书签数: 74
  • 建立时间: 2011-01-24
  • 更新时间: 2021-01-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