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民俗学沙龙”( Jingwen Folkloristic Salon)于2004年1月10日──钟敬文教授去世两周年的祭日──在京成立。本沙龙以钟敬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以继承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保持学友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中国民俗学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基本宗旨建立的一个学术论坛。从2004年3月20日钟先生102岁诞辰日首次开展活动开始,围绕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传统人文学术或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热点学术问题,不定期举办专题讨论。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8期活动计划(2018年1月14日上午9:00)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1-05 22:07:31 / 个人分类:沙龙活动预报

查看( 630 ) / 评论( 1 )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28期活动计划
(2018年1月14日,周日上午9:00-12:00)
http://zjwsalon.chinafolklore.org/blog/

诸位同仁好!

  “敬文民俗学沙龙”(Jingwen Folkloristic Salon)于2004年1月10日──钟敬文教授去世两周年的祭日──在京成立,迄今已举办过27期主题讨论活动。本沙龙以钟敬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以继承师大的民俗学精神,保持学人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中国民俗学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基本宗旨而建立的一个同人学术论坛

  2018年1月10日是钟敬文教授忌日。第二十八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活动将于1月14日(周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举办,请大家相互转告。现将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上半场: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

  主        题:缅怀20世纪以来辞世的民俗学者
  引  言  人: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自由发言】希望大家围绕该主题,从百年来的学术史中选择一至两位已经离世的学者进行自我阐释,包括他们的学术贡献,或是自己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每人5-10分钟。我们希望通过缅怀先贤,向中国民俗学一百年的风雨历程致敬。

  下  半  场:民俗学专题

  主        题:见微与知著:我所理解的鲍辛格晚年的学术路径
  主  讲  人:吴秀杰 (自由译者,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图宾根的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晚年笔耕不辍,不断有著作出版。尽管他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不必再迁就学术评判的规范,其学术生涯中的两大主题——日常生活和通俗文学——却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鲍辛格对日常生活启蒙,从来没有自我边缘化,从来都与对社会现象的宏观把握结合在一起。在 《成果社会》(2015)一书中,他从大处着手,提出“以结果为取向的社会”(Ergebnisgesellschaft)这一理论框架,并以此来解读诸多日常活动(从健身、旅游到银行账户、消费行为)中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现象,实则是追求“成果”这一社会趋势下的不同变体;而长达500页的《施瓦本文学史》(2016)则发掘和梳理了19世纪以来施瓦本地区文学作品(包括日历上的诗歌)和作家(包括牧师以及中小学教师)的资料,这些往往被主流文学通史所忽略的内容,恰好能展示文学成长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是文学社会史的绝佳材料。鲍辛格出手的民俗学研究成果,展示出这个学科能见微亦能知著,并具备充分的社会学想象力。

  主讲人简介:吴秀杰,自由译者,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人类学、科学史、民俗学的德、英文汉译。代表译作有:《日常生活的启蒙者》(赫尔曼·鲍辛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工开万物——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Dagmar Schäfer 薛凤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技术、性别、历史 : 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Francesca Bray 白馥兰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何故为敌 : 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Günther Schlee 李峻石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等。

  时间:2018年1月14日(周日)上午9:00-12:0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科研大楼1117室)

  欢迎各位同人踊跃参与,积极发言!


  敬文民俗学沙龙
  2018年1月5日


TAG: 百年纪念 敬文沙龙 民俗学

Silver的小屋 silver 发布于2018-01-16 22:13:39
沙龙活动报道
从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到德国经验文化学阐证
——第28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作者:丁思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6 | 
 


沙龙活动现场

  2018年1月10日是钟敬文先生去世十六周年祭日。14日上午,第28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期沙龙活动。


沙龙活动现场

引言人康丽副教授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围绕“缅怀20世纪以来辞世的民俗学者”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副教授担任引言人,在场师生进行自由发言。康丽副教授首先以“记忆”与“学术传统”之间的关联切入本场活动的宗旨——向已故的民俗学者致敬。随后播放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程浩芯同学精心编辑的《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专题视频,钟敬文、许钰、柯杨等众多前辈的珍贵影像和声音逐一呈现;数十位上世纪以来先后辞世的民俗学者在画面中连缀起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线索,温馨而感人。在引言人的倡议下,在场人员全体起立静默,以缅怀先贤。随后,在场师生积极发言,或介绍自己与离世学者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或阐释民俗先贤的学术贡献。 

《中国民俗学百年记忆》专题视频(程浩芯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介绍了钟敬文先生对他治学方面的重要影响,并回顾了钟敬文与启功、刘志文等老先生之间的感人交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指出,现今学界在承继学界前辈学术精神的同时,也应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


朝戈金研究员与萧放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也分享了她与马学良和钟敬文两位导师之间的小故事,并勉励青年学子将中国民俗学的代际传承更好地接续下去。民俗摄影师鲁中民先生回顾了由钟敬文先生主编,费孝通、王朝闻、马学良、张紫晨等众多学者担任顾问的《中国民俗艺术》的曲折编纂过程,希望青年学人能继承钟老的治学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副教授则以早年北新书局出版的民间传说故事集及其署名编者“林兰”及其背后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该套丛书与李小峰、蔡漱六、赵景深几位学术前辈之间的关联和趣事,同时呼吁民俗学者更多地关注民俗教育等公共议题。此外,罗丹阳、张多、孟令法、程瑶等青年学人也纷纷发言,从个人的问学经历讲述了钟敬文、马学良、傅光宇、姚周辉、杨堃等民俗学先辈的学术思想对自己的启发及影响。 
   下半场为民俗学专题讲座,由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持,自由译者、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吴秀杰博士主讲,主题为“见微与知著:我所理解的鲍辛格晚年的学术路径”。吴秀杰博士主要从事人类学、科学史、民俗学的德、英文汉译工作,同时也长期致力于搭接中德人文学术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她本人跟踪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的学术研究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其翻译的《日常生活的启蒙者》可视为鲍辛格的“对话式传记”,已于2014年与《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户晓辉译)一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主讲人吴秀杰博士
   吴秀杰博士首先简要梳理了鲍辛格的学术经历。她指出,在鲍辛格的努力下,德国民俗学变身为一门现代学科——他在图宾根大学用“经验文化学”替代了“民俗学”,也因此被誉为“经验文化学之父”和“图宾根学派”的掌门人。鲍辛格一以贯之地认为:经验文化学/民俗学的任务不是去保护文化“遗留物”,而是要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下日常惯见的生活方式从何处来,走向何方,又为何会如此。鲍辛格在晚年仍笔耕不辍,不断有著作出版,并以关注地方文学和日常生活这两大主题的探索而著称。吴秀杰博士指出,就“地方文学”研究而言,鲍辛格出版于2016年的新著《施瓦本文学史》,以回归地方文献的梳理和阐释为写作策略;而这些往往被主流文学通史所忽略的材料恰恰构成文学社会史的绝佳线索,展示了文学成长与社会语境的内在关联,因此也引起了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

鲍辛格新著《施瓦本文学史》
Eine Schwäbische Literaturgeschichte, Klöpfer & Meyer,Tübingen 2016 
   步入晚年的鲍辛格依然执着于日常文化现象的研究,并尝试以新概念来作出总括式的阐释。在其《结果社会》(2015)一书中,他提出“以结果为取向的社会”(Ergebnisgesellschaft)这一新理论框架,以16个话题来解读当代诸多的日常活动;从健身、旅游到账户、消费行为,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现象,实则是追求“结果”这一社会趋势下的不同变体,有助于理解很多日常现象以及我们自身的行为。吴秀杰博士转而集中分析了其中有关“少食多餐”这一日常饮食取向的论述,由此可以发现鲍辛格晚年的治学路径和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的精微阐发。而主讲人的生动阐释,为我们彰显了鲍辛格立意于发现情感、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的研究路径。 
 
鲍辛格新著:《结果社会》(2015)
Ergebnisgesellschaft. Facetten der Alltagskultur, Tübinger Vereinigung für Volkskunde,Tübingen 2015 
   最后,吴秀杰博士总结道,鲍辛格的一系列著述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民族志的深度描写及文化史上的丰富材料为一体,铸就了极具个性特征的表述策略和学术风格;而其晚年的民俗学/经验文化学研究成果也展示出这一学科“见微知著”的特征,同时具有充分的社会学想象力。

 
主持人巴莫曲布嫫研究员 
  巴莫曲布嫫研究员认为今天的讲座信息丰富,精准地介绍了鲍辛格的学术思想及其最晚近的重要著述。进而她简略地回溯了国内学界近年在日常生活研究领域的探索。朝戈金教授在讨论学术翻译的译词选择原则时,以《结果社会》中“结果”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更具中性倾向为例,探讨了词语翻译背后的文化寓意及其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王杰文教授则提出,应当在深入了解国际民俗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依据中国的文化事实与研究需求,进行批判性地吸纳。随后,在场的青年学人从各自理解出发,提出了与讲演主题有关的学术问题,吴秀杰博士认真聆听,耐心回应,并对大家的评价和建议表示感谢。 

王杰文教授 

沙龙活动现场 

沙龙活动现场 
   本期沙龙从上午9时开始,持续至12时。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师生们畅所欲言,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此外,我们将以专稿方式进一步总结本期沙龙的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丁思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1-16

http://www.cssn.cn/wx/wx_xszx/201801/t20180116_3817065.shtml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