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刘庄》~《村庄记忆》之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6-24 06:48:58 / 个人分类:村庄记忆

关注古老村落

讲述乡土故事

序 言

村庄,是我们的根,村庄,是我们的源,她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村庄正在逐渐消失。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该如何去寻找那些村庄曾经的踪迹?

古老的传说

散失的农耕物件

古朴的乡风民俗

还有那一个个发生在村里的故事……

(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庄,又名刘善人庄,北临中华路,南临长江路,东临和平路,西临赵王河。它默默记录着刘善人庄居民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渐变,与这座城市一起,见证着菏泽市改革开放的历程。

村庄扫描

《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刘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定村名刘庄。据传,因村中一刘姓人家乐善好施,常在村东头南北大路旁搭凉棚,设茶桌,免费供来往行人喝茶、歇息,众人送外号刘善人,刘庄也因此得名刘善人庄。明朝初年,又有李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山东省曹州府城东五里刘善人庄,立祖定居。

据菏泽市《地名志》载,1958年撤区并乡前,刘善人庄先后隶属菏泽县永绥区、临泽县七区、菏泽县一区;1958年至1976年,刘善人庄为赵堂生产大队的一个自然村,隶属菏泽县赵楼区、庞楼公社;1976年,刘善人庄从赵堂分出,建立刘善人庄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刘善人庄村民委员会,隶属菏泽市丹阳办事处;19927月隶属菏泽开发区;2001年改城镇建制,刘善人庄改建为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于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

刘善人庄,南北长915米,东西长1200米,总面积为1098000平方米。村庄内东西街道7条,南北街道6条,辖6个居民小组。本村老住户480户,15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012年人均年收入11239元。

  社区内有刘、李、吴、陈、曹、王、郝等姓氏,居住姓氏最多的人口是李姓和刘姓。李姓人口约1100人,占总人口的60%;刘姓约600人,占30%;另外是在刘善人庄原土地上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在此购买商品房居住的人口有7000多人。

发展变化

刘善人庄,与现在的中共菏泽市委、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场所仅一路之隔。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共菏泽地委、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从老城区迁到此处。迁建之前,这里是连着刘善人庄村的大片农田,1986年开始规划修建的中华路,便将菏泽市最高的行政机关与刘善人庄村分隔为路南和路北。一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也随之在此处选址兴建。由国务院2000年6月23日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和县级菏泽市,设立了地级菏泽市。

时隔30年,特别是地改市以来的最近几年,刘善人庄没有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和果园,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周围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和行政办公场所,有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菏泽市信息中心、菏泽新华书店、菏泽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菏泽市广电新闻出版局、菏泽市人民检察院、菏泽市艺术馆、菏泽学院东校区、菏泽市教育局、菏泽市实验小学、菏泽市物价局、菏泽市国税局、菏泽市黄河河务局、菏泽市牡丹区河务局、菏泽市公安局丹阳派出所等单位。酒店、金融、商住将村庄包围其中,刘善人庄成了典型的“城中村”。

2009年打通和平路,开始国贸中心商住项目建设施工,刘善人庄几十家住户房屋被拆迁;201051日通车的中山路,将刘善人庄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刘善人庄有60家村民的房屋和院落被拆迁,被冲开的路两边的房屋迅速变成了商铺、茶楼和特色酒店。自此,刘善人庄周围已成为菏泽市委、市人民政府和菏泽开发区的商住中心。

古迹追忆

自古以来,生活在刘善人庄的人们,大都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居住的场所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已形成了一家一户前院后屋的布局风格。

刘善人庄在1980年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尚有可耕种土地,人口700人。而今天的刘善人庄,已经没有可耕种的土地,一些农耕时代的犁、耧、锄、耙、织机纺车等生产用具搁置在村民家里,那些打场的石磙、碾米的石碾、磨面的磨盘被遗落在胡同里,就像寒冬里的孤寡老者无奈地守望着岁月,有谁能静下心来聆听它们那些曾经伴着村民们昼夜碾转的光辉历程?

街中一口老井,只能看到井的轮廓,旁边堆着柴草,一棵高大的榆树为井口遮着荫凉。据《李氏家族谱》记载,在高台老陵西边十余米处,有一口古井,滋育世族,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延传二十五世,且完好无损。李培义说,从井底到井口,全部用蓝砖砌成,村里人一直都吃这口井里的水,应该有几百年历史。村民家里接上自来水后,古井便闲置起来,村里人为了保护古井,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用石板把井口封上了。

古井东边十几米处有一高台老陵,早已不见了踪迹。据李金科讲,李氏先祖在刘善人庄东面修筑了一米多高的土台,后人称之为“高台老陵”,那里安葬着李氏的先人,以寄托后辈的思念和敬仰。在文革中,“高台老陵”被红卫兵挖毁,后来,上面的坟墓陆续迁到村外,“高台老陵”也被平掉盖上了房屋。

在村民刘宗田家里,有一棵老槐树,据说有着五六百年树龄。刘月刚说,他小时候,夏天天热,很多人到树下乘凉,树枝有好几米长,横着能遮满整个胡同。古槐树的树身自地面起约有2米高的树洞,几乎把整个树身掏空了,遒劲的树枝上,却是绿叶繁茂,生机勃勃。主人家在树枝下垒砌了一个砖垛,以支撑树枝的压力。树下设有一个香炉,主人家以树神相敬。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的老人们还会在树下烧香许愿,祈祷求福。

说到古树,村民们更多的是叹息。

那些树是近30年才毁掉的,主要在现在的市物价局、国贸中心和博世庄园所在地,仅东南地“柿子行”就有100多棵。后来,村外的全砍完了,村里面仅存6棵,树龄在300年左右。笔者在走访中,见到一家院子有棵柿子树,院子已被搭建得进不去阳光,为了给柿树一点生存空间,让柿树的枝叶伸展到外面,开了个天窗,在家里也只能看到柿树的躯干。

作为活化石的古柿树,它们是一道风景,又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刘善人庄沧海桑田的变迁。

村里以前还有马家大院。那是给马新贻家种地的人居住的地方。马新贻(1821—1870)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历任过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等职。马家大院也在“文革”中被推倒,村民们在那里建起了房屋。

村里依然保留着祭祖的风俗和祭祀场地,每年清明节,同姓的宗亲族人要到家庙里祭祀先祖。李氏家庙占地不足100平方米,现有房屋三间,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砖混结构,红砖小青瓦,房内木板扣顶,横梁为重梁起架结构。正对屋门的北墙壁上挂着李氏“家谱轴”,下面的小方桌上有一只黄色的香炉。

 刘庄未来

身处“城中村”的刘善人庄居民,有着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更有着对城市文化的吸纳和包容之心。村里的老人喜欢聚在家门口的树下乘凉聊天,哪家有婚丧嫁娶、喜忧大事,村民们都会尽力相助,保持着先人们留下的传统。同时,也被周围的城市文化所感染,从婚礼上就可以看出。适龄男女结婚前要有“见面”、“订婚”、“要好”、“送好”等程序,而以前时兴穿红色装束的新娘也穿起了白色的婚纱。

村庄的变化影响着社区领导的思路,牵动着社区干部的心。社区一班人,自1995年开始,为村民谋划收入方式,解决生活问题,先期建设了6000多平米的丹阳菜市场,设置摊位90多个;1997年对村内7条街道、6条巷道进行拓宽硬化;2008年,旧村改造主体工程“博世庄园”第一期拆迁征地破土动工,到20107月,博世庄园第一期工程竣工,完成46层住宅楼,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142户居民入住。社区居委会原来的办公楼已改作“快乐课堂”,为周边的孩子做些特长培训。

2013年,刘善人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迁址到府南街,面积3200平方米的两层楼上。办公楼由社区支部书记李学刚规划设计。走进社区办公楼大门,首先看到墙壁上一块醒目的牌子上的三排蓝色的字体:“刘善人庄社区服务宗旨:居民群众的需要,就是社区服务的工作目标”,左手边是“刘善人庄社区服务大厅”,设有公安消防、劳动保障、城管卫生、民调信访等多个办事窗口,里边还设有专门的计划生育服务办公室、信访调解室、消防体验室和会议室,墙壁上挂满了荣誉牌。李学刚用管理企业的模式管理社区,社区干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项事务井井有条。

走在刘善人庄村与国贸中心分界的小路上,最能感受到“城”与“村”的距离,是那么近,那么分明。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村居民房,从村里的任何一方走到村外,立刻就有一种身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的气息。

一幅幅现代社区的美丽蓝图,承载着刘善人庄人对未来的梦想与追求。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菏泽牡丹城的新地标被不断地刷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刘善人庄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7年12月14日发表于《壹周刊》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