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名师》总第16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20 16:18:06

《师说•名师》总第16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  
           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26期,
    《师说•名师》2012年1月第2期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专辑


  
  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难以处理好的几对矛盾

 

  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付诸行动。校本培训的实施,对于中小学校有较高要求:学校要设有专门负责培训的机构,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并且要有一批骨干教师指导和一定的设备、经费支持。对照这些要求,农村中小学实施校本培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使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能为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对矛盾上:
  一、学校的需求与教师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高教育教学质效,是每个学校的主旋律。对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效,不同的学校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和做法,大体来说,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在教师培训上下工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管理,用规章制度约束教师,从而促出效益;三是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看管,通过加大教师的工作量,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一白盖三丑”的目的。在农村中小学,子女考上重点中学,进而考入名牌大学,是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愿望。家长的愿望无可厚非。农村中小学的行政领导对一所学校的评价,往往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成了评价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重要标准。家长对学校的压力,领导对学校的关注点,迫使中小学校只能唯学生成绩是追,采用上述的第三种做法。
  学校的所采用的这一做法,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相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教师与学校的强烈对立。因为在一种被规章制度约束,工作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缺少人文关怀的环境里,教师个人的发展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有利于成长的环境条件。他们感到的是精神家园的失去,甚至是人身自由的桎梏。当教师与学校形成强烈对立情绪时,校本培训就失去了它的实施可能。
  二、培训规划的规定性与实施计划的针对性之间的矛盾
  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实施的总体方案)上体现了政府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政策规定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要为了本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立足本校,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计划,计划则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处理好这对矛盾,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信息通道的闭塞,大多数时间忙于烦琐的事务等原因,农村中小学的中小学校长多数没有条件,或没有时间用于学习;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各方面压力大而没有教师愿意当校长,被指定的校长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低下的严重情况。因而在校本培训实施计划的计划上,简单套印上级的规划方案,计划不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没有针对性,就成了比较普遍的现象。校本培训计划失去了针对性,岂谈其有效实施。
  在一定阶段,比如新课程启动,对于教师培训必须依靠“规定”去推动,促成新课程实验的有效推进。因此,培训规划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培训课程对于学员都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规定性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不是“规划”自身的问题,而是“供”(规定性)与“求”(针对性)的动态平衡处理问题。
  三、培训指导的统一性与教师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校本培训需要指导。一般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上相对于城镇中小学校较低,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校本培训尤其离不开专家的指导。目前,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指导,采用的主要方法,一是集中培训,二是送教下乡。第一种做法存在着统一性强,而个别性不足的问题,指导的实际效果较差;集中培训教师个人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不大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教师个体的需求千差万别,他们通过校本培训期望达到的自我培养目标是不可能一致的,他们需要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以获取指导意见。送教下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师资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如人数有限,国家级、省级培训者只是少数人,真正了解农村学校教师需求的培训者更少等问题,对农村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的实施范围小。为了使更多的教师接受到指导,组织者常采用把本地本校的教师相对集中起来,请指导者做讲座的做法;有时可能采用参与式培训形式。讲座的内容一般是处于上位的理论问题讲得多;参与式培训时,参与者大多是层次较高的教师,他们所提的问题没有普遍性。做讲座和参与式培训,同样会出现指导的个别性不足,实际效果较差的情况。

 

 


我思故我在
  1992年的第一场雪
  我的“野蛮”老“狮”
  十五年的后悔
  一地粉笔头
  拍断的量角器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自私的后果
  资助“特困生”名单一定得公示吗?
  必须找回丢失的“阵地”
  打碎框框,给教师一片自由的天空
  家长委员会有了“新”作用
  学历和职称不达标者真能退出校长岗位吗?
  给学生减负,关键在于先给教师减负
  “三失”导致评课的偏差
  聚焦问题解决的话题式议课
  “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
  做好准备去听课
  培训需求调研需做到“三个到位”

我思故我在
  
  作为教师,每天在做着教育工作,有多少酸甜苦辣值得我们品味……
  身在校园,时常会见到新鲜事情,有多少是非曲折值得我们思量……
  请给我一双明眸:观察点点滴滴吧!
  请给我一颗慧心:分析长长短短吧!
  我行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
  
  1992年的第一场雪
  
  窗外,雪花又在飘落。每次看到雪,我总想起1992年的第一场雪。
  那场大雪,太痛!
  下午2时,一场纷纷扬扬的雪飘落到校园里。教室里的学生,已无心听课。一年一度的冬雪,带给他们童年的回忆。下课铃声刚响,“老师再见”还未讲完,学生已到了操场上,一场无人导演的“雪战”开始了。
  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学生们赶往教室,有的手中还攥着雪球。学生们似乎没有注意的我已走进教室,还沉浸在快乐之中。这时,几个学生手中握着雪,冲进教室。我吼道:“不准进来!等手中的雪化了,才进教室!”教室这才静下来。
  课在继续着,可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已无心上课,让学生们自己读书,或写作业。
  门外的几个学生,正在瑟瑟发抖。望着他们,我有些后悔:我是小学生时,不是也打雪仗吗?我的老师,和我们打雪仗的镜头,无意间出现在我的眼前……
  1992年的第一场雪,令我心痛!
  
  我的“野蛮”老“狮”
  
  在读书时,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给同学、老师起绰号的经历。一般情况下,同学的绰号可以当面叫,教师的绰号只得背后叫。我遭遇过一次学生当面叫我绰号。
  拿到学生作文,我喜欢先看一看几位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的作文。当我翻开杨杨的作文本,作文的标题立刻吸引住了我:《我的“野蛮”老“狮”》。不看则已,一看真来气。原来,文章的那位老“狮”就是我。文章记叙了我的一些“野蛮”行动,如,不准学生迟到,上课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总逼着他们讨论。还列举了我的“狮”状:头发、胡须长;制止学生犯错时的“狮”吼等。作文写得真实感人,把我平时的言行举止描写得惟妙惟肖,使我从中知道了我在学生中的形象和学生对我的情感。我随手给出95分的高分,并写下了几百字的批语。
  作文讲评课上,我朗读了杨杨的作文,学生不时发出笑声。学生点评这篇作文,比以往评价任何同学的作文都投入。
  从此之后,我常听到学生叫我“老师——”,“师”字的音拖得较长(应是“狮”吧)。可我从不生气。因为,那一声“老‘狮’”不仅原谅了我的过错,也饱含着对我的尊敬。
  学生给你起的绰号,使你认清自己,便于自己与学生的对话。
  
  十五年的后悔
  1992年,我担任401班的班主任。那年,学校为解决办学经费,办了个蛋糕厂。根据当时的有关文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吃课间餐,蛋糕就成了每天学生必吃的食品。作为班主任的我来自农村,在饥饿中长大的我,对食物的看重有着一种偏执,对浪费食物的做法深恶痛绝。后悔也因此像幽灵一样跟着我至今……
  一天,课间休息之后,我上本班的第三节课。刚走进教室,一块趟在地面上的蛋糕强烈吸引着我的眼球。我震怒了:哪个小子,竟敢丢弃食物!那节课,我没有上。我小心的捡起那块蛋糕,叫班长把它撕成小块,给我和每个学生发了一小块。“大家必须把蛋糕吃了!”我严厉的命令着,“蛋糕不吃的,请你的家长到学校来吃。”我先把蛋糕吃了,然后用监视着学生有没有吃了蛋糕。只有几个学生吃了蛋糕。10分钟之后,一半左右的学生也吃了蛋糕。20分钟后,只有一个女生在坚持着,全班学生都在看着她,我发现她满脸泪水,手在颤抖着。渐渐冷静的我,开始后悔自己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突然,那位女生猛然站了起来,向门外奔去,我没有阻止。
  一直到六年级学生毕业,她没有再出现在我的班。后来,我调离了那所学校。现在,那批孩子已经长大,在街上遇到他们,我们的话题中常少不了那块蛋糕,那个女生……
  “401班的全体同学,请原谅老师!”——十五年的后悔!终身不能自我原谅的错误!
  
  
  一地粉笔头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教室的地面上全是白色的粉笔头,顿时,一股无名之火涌上来。我强忍怒火,让班长来到我的办公室。从班长的回答中,我了解到几乎全班学生都参与了“粉笔大战”,用掉“弹药”2盒,如果有足够的“子弹”,“战争”会更加惨烈。我严厉的问班长:“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违犯你们自己制定的《班级公约》的问题!……”班长低着头,眼泪流了出来。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让班长先回教室去上课。
  坐在办公室,我余怒未消,无法批改作业。无意间,我随手翻到一本介绍霍懋珍事迹的文章。看着,看着,我的情绪渐趋平静:“忍”,再“忍”,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我象平常一样,上完了本班的第二节课。课外活动时,我发现教室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刚走上讲台,班长站了起来,走到我面前,郑重的将两盒粉笔递到我的手中。我决定改变原来的安排,让学生就今天的“粉笔大战”,展开讨论,讨论会由班长主持。
  我在办公室等着讨论的结果。30分钟后,班长送来了讨论会纪要。纪要中的一行字令我吃惊:老师经常用粉笔头扔学生,我们也想体会扔粉笔头的感受。
  难道这仅仅是“孩子”们的错吗!
  
  
  拍断的量角器
  
  20年前,我刚成为一名教师。那年,我教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和画角”的内容,因为学生难以掌握,我教了四节课。第一节课的作业,没有几个学生的作业是完全正确的。第二节课,我耐着性子,重新上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作业仍然正确率低。第三节课,我拍断了两只量角器,可效果依旧。
  第二天,语文老师对我说:“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你把班级的量角器拍断了……没有量角器怎么教呢?”没有量角器怎么教?是啊,我为什么一定得用量角器呢?
  认真分析学生不会的原因,我发现教师使用的量角器是木质的,不透明;量角器上的字太小,学生无法看到。为解决问题,我将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黑板画出来(包括角、量角器)。第四节课的作业,学生正确率达99%。后来再教这个内容时,我不再用量角器,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也达90%以上。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发现:出错不一定是学生的错;教学的方法不当也是学生出错的原因。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2007年的教师节那天,我在“百度”中搜素自己,无意间发现这样一段文字,署名“风暴”:
  ……可以这个样说,没有他的严厉我恐怕连小学生初中都升不上,因为哪个时候的我太顽皮和学习差,在他的强大学习气氛下,我渐渐的适应他的教学环境,启发了我对学习,特别是对数学的兴趣。没有他,我的人生就真不知道谁是好老师真正的优秀教师了。他的教学作风严谨,教学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紧张和吸引人。而且,还很能出成绩的那种,我们哪个时候的什么数学少儿竞赛什么的,每每都是我们学校的我们班最最厉害。这和汪文华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http://bbs.wuwei.com.cn/viewthread.php?tid=5153
  这大概是我在教师节时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想起一件往事。当时,我刚接手四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教该班数学。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每天清晨总提前几分钟到达班级,早读上课铃响后才来的学生,一律站在后面读书。学生的家庭作业未带的,一律回家去讨。总之,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因为迟到罚站和追缴作业,发生了下面这件事:
  刚开学两周,小邢就有三次早上上学迟到,两次忘带作业。那天,他又被我逮着了。
  “到后面去!”我大声说,“怎么又迟到了?真没脑子!”
  小邢没吭声,拿出语文书站到了后面。
  学生早读时,我一般是不再去教室的。坐在办公室里,学习委员送来昨天的家庭作业,并将没交作业的学生名单交给我。一看名单,小邢语文、数学两科作业都没交。一股无名之火直冲脑门,便来到教室。站在窗外,我看到小邢在教室后面手舞足蹈,引来同学阵阵笑声。我冲到他面前时,他才发现我的到来。
  “滚出去!”我大声吼道,“把你家长请来!上学迟到,作业不交,班上耍猴,你,你太不像话了!”
  小邢扭头走出教室。
  课间操时,小邢的家长还没有来。我问班长,小邢有没有上第一节课。班长支支吾吾的说,小邢没有回家请家长,在教学楼的楼顶上呆着。
  来到楼顶,我问小邢为什么不回家叫家长,他一直一声不吭。我被激怒了,顺手拿起旁边的木条,朝他腿部扫去。小邢他用仇恨的目光看着我,眼角挂满泪水……随后的两天,小邢没有来上学。第三天,校长把我叫到校长室调查其事,并告诉我小邢迟到、作业不交的原因是那段时间母亲生病,父亲在外地工作。小邢的父亲知道孩子被我打的事后,将我告到教育局。校长严肃地对我说:“小汪,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光靠严厉是不行的。遇事要冷静,要调查情况,分析原因;要主动家访,多与家长沟通。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啊!……”
  虽然,第三天小邢又来上学了。但是,在随后的三年中,他看我的目光中总是含有怨恨。每次,当我看到他仇视着我的目光时,我总想对他说:“孩子,是老师错了。请原谅我!”可是,我一直没有说出来。
  小邢可能就是“风暴”,也可能不是。他们一定原谅了我。但是,那段往事我总挥之不去,我“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我告诫自己“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自私的后果
  
  我一边看着车窗外的景色,一边与司机小李聊着天。10几年前,我在小学工作。那时,我是班主任,小李是我班的班长。谈话中,小李提到一件往事。
  当时,小李是位四年级学生,家里学校不远。虽然,他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他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班级荣誉感很强。因此,在我接手该班选举班干时,他被选为班长。虽然,原班主任对我建议说,小李不是班长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成绩不好,又很活泼好动,时而给班主任带来一些麻烦事。为尊重学生们的意见,我决定先让他当班长,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做调整。经过一个月,我发现小李在学生中有凝聚力,很有组织活动能力,可以胜任班长一职,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我决定让其继续当班长。
  事情发生在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小李和一名六年级学生发生争吵,并打起架来。当我到达现场时,小李已被那位六年级学生压在身下。那位学生不断地挥着拳头,使劲地揍着小李。我赶上前去,用力将两人拉开。六年级的那位学生,对着我大骂,并冲向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的小李,准备继续殴打。我忍无可忍,将其扔出几米之外……我赶紧通知小李的家长,并将小李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经过救治,小李脱离了危险。一个月后出院的小李,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
  汪老师,这件事,您可能忘记了吧。”小李说,“可是,我却终身难忘啊!”
  “汪老师,一到三年级,我常被班主任批评,我不愿上她的课。您教我们时,没想到您竟让我当班长。我能不好好学习吗!”小李继续说到,“那次打架,多亏了您及时救治。否则,我可能会残废的。”
  在与小李的交谈中,我得知小李后来虽然继续上学,但是他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一直不好,初中毕业后并入伍当兵了。退伍后,因为没有工作,并买了车,当起出租司机来。
  小李递过来一支烟,笑着说:“汪老师,假如我继续在您班上读书,可能我后来会考上大学呢!当时,我是不愿意转学的。我父亲不想给您添麻烦。听说,他的家长到学校找你闹事了。是吗?”
  我没有回答小李的问题,只感到一阵愧疚不安。
  事发一个月之后,小李的父亲来到学校。我了解到,小李和那位六年级学生是邻居,两家经常为一点小时吵架。小李常被那位六年级学生欺负。他告诉我,小李已经康复,他想让孩子继续上学。由于我担心小李继续给我带来麻烦,就以小李治病误了功课需要休学为由婉言拒绝了。
  车窗外,风景如画,可我却无心欣赏。闭着双眼靠在椅背上的我,心情怎么也放松不下来,耳边不时地传来“可能我后来会考上大学呢……我是不愿意转学的……”
  
  
  资助“特困生”名单一定得公示吗?
  
  昨天,到某中学了解校本培训情况,发现此校公告栏中张贴了一张特困生资助名单。放学时,学生们经过公告栏,驻足观看者指指点点。
  学校进行公示,并公布了举报电话,是根据要求办事:“凡被确定为拟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具有村委会或居委会特困证明,其名单必须在学校公示栏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
  学生名单被公示,信息公开,是现在学校常做的工作之一:告知、知情、监督。但是,不可一概而做。比如,特困生是谁。原来同学不知道谁是“特困”,现在大家知道了。其法,会带来两种结果。
  一是引起同学的关注。同学们可能奉献爱心,给贫困生以帮助,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这可能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是“特困”生被“曝光”。贫穷,在当今不是人们愿意接受的“荣誉”,何况“特困”。名单被众知,不一定会带来上述效果。反而会增加特困生的心理压力。曾有报道说,一名受资助的贫困生不愿领取资助金,原因是该生感到“丢面子”。
  在制定、执行文件时,能否多一些关怀?
  只要大家本着真正关心学生的原则,公示还有必要吗!
  
  
  
  必须找回丢失的“阵地”
  
  绝不是危言耸听!是在与全国各地网友的交流中得知的——少数中小学德育阵地丢失已不是一时了。
  经常参与网络研修,有一批网上朋友。彼此间对话,也就少了几份顾虑。在谈到学校德育工作话题时,都涉及到德育阵地的问题,言之者不无忧虑。
  到底出了哪些问题。罗列如下:
  一、升旗、降旗仪式
  90年代,中小学都举行升旗、降旗仪式。那时,我是班主任,对此项活动不敢懈怠。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但是,网友谈话反应的实情却是,在不少学校不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甚至连升旗仪式也被“省略”了。这,不能不让人痛心。
  我曾在电视中看到,一个条件简陋的教学点,校长坚持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带着学生唱国歌,简易的旗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潸然泪下。
  省略了升旗仪式的学校,自然没有了国旗下的讲话和降旗仪式。不少学校旗杆上的国旗褪色、破损,也无人关心。
  二、宣传栏、黑板报
  宣传栏是学校的一块德育阵地,黑板报是班级的德育阵地之一,充分、合理地利用,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记得10多年前,自己在一所小学任教,校长要求我们每月出一期宣传栏,要求班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并进行班级评比。
  有网友反映,有的学校的宣传栏一学期一到二期,班级黑板报也是这样。网友曾发现,一些完中的宣传栏变成了“金榜”,一年一换。有的学校的宣传栏,只有公示的内容,如收费标准、评优公示等。有的班级黑板报,俨然是学时涂鸦的“画布”。
  与宣传栏类似的读报栏,在部分学校也出现内容不能及时更换,报纸不适合学生阅读等情况。学校的广播台,在不少农村学校被撤去。保留广播台的学校,网友说每年播放者流行歌曲。一些小学生口中唱着“你爱我”“我爱你”之类的歌曲,可能与此不无关系吧。
  三、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效教学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思想品德课因教学低效、无效,导致这一主阵地的丢失。不少网友反映,在一些学校,由于不是家长关心的科目,思想品德课被定位为“小学科”。
  思想品德课由语文、数学教师兼教,或由学校管理人员执教。教师不重视,不认真备课,甚至不备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更是不被重视,导致思想品德教师教学能力低。思想品德被上成语文课、知识课,思想品德课被其他课占用等现象,在那些学校普遍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了行为指导、行为转化的德育功能。
  对比网友们谈到的现状,我不得不呼吁:那些学校的领导、教师们,赶快醒悟起来,必须找回丢失的德育阵地了!
  
  
  
  打碎框框,给教师一片自由的天空
  
  自由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为“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叫做自由”。对于教学来说,自由就是根据教学规律去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的“自由”,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的科学性、学习对象(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其他教学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开展教学活动。如,识字教学,认识“汪”,可能对于我(姓汪)就不需要教,因为三、四岁之前就会写。但,事实是应该教,可能我还不知“三点水”旁和书写三横的位置。不姓“汪”的同学,就必须要教了。1+1=2,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谁都会。教师就可以不教了吗?其中,有许多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比如,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加数”“和”等。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有的把教学自由的理解为教学“不受拘束;不受限制”(那还得了!),因而出现许多限制“教学自由”的规定和举措,违背了教学活动的规律。许多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学校行政班子自己商量,制定许多的教学规章制度。如,教师必须在统一发给的本子上写教案,字迹要工整,不能修修改改;教案本的首页必须抄上大纲(或课标)中的关于本年级(或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或教学目标);教案必须写详案;每课必须有“教后记”等。“必须”“应该”“不得”“不准”,这些条条框框明显不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且缺乏人情味。对此,教师反感大,但不敢言,更不敢怒。久而久之,似乎这些就是“教学活动的规律”。中老年教师麻木了,不愿改变。新教师却以为教学管理就应该这样,不知改变。于是乎,教学活动失去了“自由”!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些学校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对课堂教学也设置了诸多条条框框。比如,全校上下学习使用一种教学法,不准其他方法的存在。甚至,明文规定课始几分钟之内做什么,课中多长时间做什么,课末几分钟做什么。听课后的评价,也给出评价的标准。教学失去“自由”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东施效颦。流行什么,就仿效什么,毫不顾及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最典型表现是买《教案》、抄教案、搬教案,教师成了“搬运工”。教案没有个性,没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为挂在嘴边的口号。殊不知,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岂能规定的如此之死!岂能“拿来”!在这种制约和他约之下,课堂教学千人一面、千课一面,失去了教学的个性、艺术和魅力。难怪,许多教师听了特级教师的课,只心动,无行动。
  悲哉!没有自由的教学,怎能培养追求精神自由的后代!怎能形成具有自由精神的民族
  打碎框框,给教师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家长委员会有了“新”作用
  
  时近学期结束,不少学校又在向学生收费。在与网友的交流中获悉,他的孩子需要交辅导费150元,原因是星期六学校组织了辅导。但是,辅导费不是学校收缴,而是家长委员会收缴的。原来,家长委员会还有这样的作用!
  在对话中,网友告诉我,他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委员会由各班的学生家长担任成员。当初,孩子的班主任要求他参加家长委员会,自己感到很荣幸,也感到幸运:班主任会对孩子“重视”的。
  一个学期下来,学校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的次数不多,但是,委托家长委员会收缴有关费用的次数却不少,有辅导资料费、讲义费、班费和周六辅导费等,一学期300多元。
  网友还告诉我,周六其实不是学习辅导,而是在正式上课,从孩子的课程表上可以看出来。既然,课程表上安排了,就不是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加了,全班学生都得周六上课了。因为,教师周六也在上新课。
  这样做的学校不在少数,尤其在城镇、城市学校和一些“名校”。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做法并没有错,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介绍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通报学校的重大事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的有关工作等。但是,通过家长委员会收费,逃避“乱收费”的名声。家长委员会的这一“新”作用,其实是将学校、班级本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虚”化,是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变味了。
  设身处地的想,家长、教师和学校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是家长的需求,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多数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时间越多越好。二是教师的需求,可以在多出的时间内多组织学生练习课外题,上课多教师也能够增加工资外的收入。三是学校的需求,学生成绩是社会、家长、官员等评价学校的重要(有的地方是唯一)依据,多点时间练习可以提高成绩;多上课就得给教师课时费,不让学校收费,只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了
  ——既然是大家的需求,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这样做,是否符合学生们的需求?学校真的不违规吗?
  
  
  
  学历和职称不达标者真能退出校长岗位吗?
  
  《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校长的学历和职称作了明确规定:“校长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小学校长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初中校长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
  从知识水平来说,校长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理当取得合格学历。试想,一位学历没有达标的校长,在教师中的威信何以建立。从专业水平来说,校长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是作为管理者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专业支持和管理者的科学管理。校长理应在专业上不低于普通教师。
  《标准》的规定具有刚性——“须具有”,给初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提出了底线,可以保证校长队伍的素质,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农村初中、小学校长的学历参差不齐,有不少现任校长,特别是年龄较大者,学历不合格,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原来的规定,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是中师,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是大专,他们是符合规定的。由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事务繁忙等原因,他们没有提高学历,导致这部分校长不符合《标准》规定。其后果是,这部分校长从岗位上退出。
  在农村初中、小学,小学校长没有取得中级职称,初中校长没有取得高级职称者,大有人在。比如,小学的一些年轻校长,由于教龄短,多数是初级职称。初中学校也存在校长不是高级职称的情况,他们多数在45岁以下,有的担任校长已经多年,因为高级职称职数有限,自然不是高级职称。
  上述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校长,在校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是学校发展的一笔宝贵资源。他们的退出,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甚至会使学校发展的脚步放慢。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换个角度分析,如果严格执行《标准》,会出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教师走上校长岗位,但是他们可能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二是不少学校将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出任校长,只得从它校调来。两者的后果,都是难以估量的。
  直面现实,合理解决,将是《标准》实施的首要难题。可能,开始阶段只得降低“标准”了:学历和职称不达标者该暂不退出校长岗位。
  
  
  给学生减负,关键在于先给教师减负
  
  重提给学生减负,似乎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的量。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学生负担”的来源在何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诚然,学生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是负担之源。从高考制度、就业政策的层面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育内部和教师无能为力的。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只能从形式入手,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的量。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实在做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改变“内容”。单就教育内部来说,可能教师负担过重,是导致学生负担重的关键原因。理由如下:
  新课程下,教师的工作负担日趋繁重,教书成了体力劳动;教师心理压力超过承受力,寻求心理帮助的愈来愈多,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思考、潜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教学效率低下,为提高学生成绩,只得要求学生在“题海”里挣扎。繁重的教学工作,不健康的心理,带给学生的就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不正常的教学态度,恶性循环的后果是以学生的身心受损为代价的。
  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的量,好像教师的在校时间短了,但事实是教师更忙了:在校时间应付上课、接待家长来访,改不完的作业带回家,抄不完的教案回家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量被限制了,布置作业的任务交给了家长(某校召开家长会,会上教师给家长支招);或要求家长送孩子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补课。
  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提出了很多,但学生负担却一直未减,症结就出在“哪个学生不怕老师”上。解放教师,给他们休息、交游、读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集中较长时间专心参加培训的机会。可能,高效率的教学,会切实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三失”导致评课的偏差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
  
  评课,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一般与听课和课堂观察活动结合进行。笔者经历的评课,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评教”,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进行评价;二是“评学”,就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以其评议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教学观念和专业素质;三是“评定”,通常用在教学比赛中,评价者借助工具(如,评价量表)逐项打分,有时撰写评价意见,使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下面,就这三种评课方式出现的偏差现象,作肤浅的分析。
  一、评教失据,难辨真假
  对于“评教”,由于聚焦于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练习等)可能只是说明评价意见的证据,这种证据往往因执教者的预设而掩盖了实际情况,如课前在该班试教过,学生已熟悉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因担心教学失败,甚至预设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并要求他们记住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教师关注学困生,课堂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的话,因学困生课堂表现较差,如读不好课文,回答问题不准确,练习答案不正确等,会被误认为教学效果较差。那么,基于这类被掩盖了真实效果的课堂教学,往往评教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第三种情况是,评价者对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不甚了解,因横向比较(与其他教师比,与自己比等)形成不准确的评价。这往往出现在对学困生较多,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班级教师的评价上。在同上一节课活动中,因教师特点的不同,评课者也易出现“偏爱”的情况。对于与自己风格相似,或符合自己“理想”的教师,往往给予较高的评价。相反,就会在无意识中给出较低的,甚至不准确的评价。
  二、评学失理,难圆其说
  由于“评学”是通过观察课堂上的学生表现,并根据学生当前状况去判断教师的“教”的行为和动机,即“以学评教”。因此,在“评学”这种方式的表达上,存在着三个层次:是否妥当,可以怎么改进,为什么这样改进。三者涉及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效果判别、改善建议和理论依据。
  “效果判别”的标准应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价者当综合考虑课标要求、单元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需求、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
  “改善建议”是评课者在对教学行为正确分析诊断基础上进行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通过学生观察得到的结果,需要发现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对症下药”。
  “理论依据”,即评价者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等作为支撑,讲明白自己开出的“药方”的道理,并给出预期的“疗效”描述,也就是为什么该这样做,这样做的效果怎样。
  但是,笔者发现当下的“评学”活动中,评价者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听课准备,特别是缺失学识准备、情况准备和观察分析准备。如,不熟悉课标,未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没有了解学生,缺少与上课教师的沟通等。这样的“评学”,要么大而化之,要么难圆其说。
  三、评定失策,难分差距
  “评定”式评课,由于采用评价量表,事先的准备就得更加充分。其一,起码需要召开课前会议,评价者之间充分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课堂现象,相对统一标准,用一把“尺子”衡量。其二,要制定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应该经历分析设计——试用修正——正式使用的制作过程,只有这样制定的评价量表才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解释起来能有理有据。
  但是,能够真正做到上述两个基本要求的并不多见。评价者一般不会与其他评价者见面,即使召开了会议,也多是讲讲操作流程和方法,了解比赛安排等。所使用的“尺子”就是事前印制好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者在听课之后,将评价表填写好交给组织者就算完成了任务,无需解释说明,无需与参赛教师交流。在现实中,这样“打出的分数”是难以反映参赛者之间的差距的,更反映不了各自在各项指标上的实际差距。
  
  
  
  聚焦问题解决的话题式议课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
  
  本文的所谓“议课”,是类似于“评课”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指带着特定的问题观察课堂之后,围绕特定的问题开展问题研讨,以解决教学问题。“议课”与“评课”相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活动目标不同。“议课”活动指向于特定问题的解决,可以起到训练教学技能、改进学科教学等作用。而“评课”活动虽然也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话题不是聚焦的,发言呈现出很强的随意性,问题解决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
  二是活动手段不同。“议课”活动的教学问题来自实践,问题即课堂观察的重点,一般采用话题研讨的方式。而“评课”一般不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去听课,听课者多为完成“任务”(如学校的规定),常采用中心发言的方式,或者是轮流发言的方式。
  三是活动结果不同。“议课”活动的结果是研讨出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可行有效。而“评课”一般只通过听课者的发言,形成评课意见,一般没有了后继的活动。
  “议课”活动的目标、手段和结果之间形成了一个系统(如图),目标、手段和结果是“议课”的三个基本要素。“议课”活动之前需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内对问题进行研讨诊断,计划每次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活动目标。接着,组内公开教学,组内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聚焦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然后,组内进行话题式研讨,评议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还需要在后继的活动中进一步研究解决,就形成了新的活动目标。
  聚焦问题解决的话题式议课,关键在于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重点在于有效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
  一、真实问题的发现
  “问题”是“议课”活动的起点,也是归宿。如果发现不了教学问题,或者不是真实存在的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议课”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训练教学技能、改进学科教学等作用。一些地方采用“问题报告单”的形式让教师填写教学问题,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问题在于教师“填”出来的问题是否真实存在。笔者以为,在填写“问题报告单”之前,需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阅读与问题思考结合,即在学校的安排下,教师共同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书籍和报刊杂志等,带着问题读书,结合所教学科读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圈点勾画,写心得,记思考。
  二是实践与教学反思结合,即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写下自己的不足之处,查找教学问题,发现问题随手记录。
  三是交谈与研讨交流结合,即校本教研活动的集中研讨交流时要边听边思考,反思自己的存在问题,发现他人的存在问题。同时,更要注重平时的谈话,往往能在教师间的不经意的交谈中发现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二、话题式的问题研讨
  课堂观察之后的“课后会议”至少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发言式(中心发言、轮流发言),二是话题式(聚焦问题,沙龙对话)。由于“议课”活动的目标指向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形成评课意见。笔者以为,采用话题式的“课后会议”方式,更有利于有效进行教学问题的研讨。
  由于话题式议课聚焦于特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在课堂观察的时候将观察的重点放在特定的问题方面。这是话题研讨的前提。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行为有“活动”“讲解”“对话”“学习指导”等。如果我们重点解决教师“讲解”方面的某些问题,观察的重点就会在以下几项中选择:(1)讲解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与认知规律,(2)讲解内容是否正确,包含了重要的科学价值,(3)讲解时,能否提供丰富清晰的感性认识,(4)讲解时,是否突出重点,繁简得当,揭示本质,(5)讲解时,是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具有哲理,(6)讲解中,是否注意发展学生多种能力,(7)讲解是否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考,(8)是否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逻辑推理等方法,(9)讲解时,是否用词准确,语速适中,语言生动有趣,(10)讲解是否做到声音宏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情感交流。
  由于话题式议课的课堂观察属于诊断性观察,即帮助上课人发现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策略。所以,“课后会议”上,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话题式的问题研讨,可以达到议课的四个层面的结果。一是实践操作层面,二是案例解读层面,三是专业引领层面,四是问题解决层面。第一个层面指向于“问题怎么解决”,第二个层面指向于“方法是否行之有效”,第三个层面指向于“为什么这样做”,第四个层面则指向于“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对应于四个层面,有四种议课的话语体系:第一是,这样教是否有问题,会出现哪些问题;第二是,建议这样去改进教;第三是,这样改进的依据是什么;第四是,这样改进会出现怎样的预期效果。
  因课后会议时间有限,这个阶段应杜绝以下几种现象的出现:
  1、漫谈式发言,游离于话题,不能聚焦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
  2、即席式发挥,缺少事实依据,不根据课堂观察的结果谈话。
  3、“长篇大论”,出现话语“霸权”,组员之间没有形成对话机制。
  4、把上课者作为“靶子”,而不是针对问题,“就事论事”。
  5、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了方法,但没有做出效果的预测。
  6、没有对后继活动作为安排,如下一次活动的目标(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是否需要对同一个问题进一步研讨等。
  
  “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
  
  在一次与语文教研员交谈中,他提出一种现象,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与中年级几乎一个样,初中的阅读教学与小学的变化不大,不少学生对阅读教学没有兴趣。他自己也感到语文教研很难做,很难写出像样的教学论文来。我给他提出“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的建议。对方有些不解,我就说了自己20多年的教学经历,没有正面回答他的疑问,让他自己思考去。
  20多年来,我在一所县城小学教过9年半的数学课。调到现在的单位后,教的却是文科类课程,教过学科教学法、现代汉语,以及中函语文课和3年的初中语文。许多听过我语文课的同行评价我的语文课有些“另类”,讲得极少,训练量很大;学生预习,课始提问,通过读书(朗读、默读)、讨论(小组的、同位的)自己解决;我也提一两个问题,时而讲上那么几句。我深知自己的语文课,其实是一种数学课的教法——“先练后讲,先试后导”。这是我在小学时,用尝试教学法教数学课的结果。
  我并不倡导语文教师都用尝试教学法去进行教学,但是我大力建议语文老师“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教师之间跨学科听课,参加“大教研”活动。向非本学科的教师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校本教研的思路。
  为什么语文老师“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呢?笔者观察的数学课堂,较之语文课堂,有以下几个学科教学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做什么”师生双方都十分清楚。
  第二,以旧引新,新旧结合,化难为易。
  第三,数形结合,激发经验,变抽象为具体。
  第四,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一直都在“做自己的事”。
  第五,“教”以“学”及时改进,聚焦于教学目标。由于学习效果立刻得到反馈,能够对“教”及时给予校正。
  第六,“学”因“教”及时“救失”。由于能够当堂知道学习的结果(效果),学生及时明确了自己的问题和“病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予以补救。
  同样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我也很认同体育、音乐和美术课这类技能训练“当堂见效”的学科教学,可能语文教师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课堂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吧!
  语文课堂较之于数学课堂,并与体育、音乐和美术这类技能训练类课堂比较,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目标多重,重点不明。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每节课都想“教”,都想“练”,因而没有“靶子”,没有“重点”,模模糊糊一大片,贪多无得,“稍慢差费”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双基”学练,简单重复。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教学没有完全按语文“双基”的层次性设计。同一个字词,同一种句式,同一种文章结构,小学“教”,中学也“学”,教法、学法变化不大。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雷同,抑或重复,如比喻句小学学写,中学也在继续学写。
  第三,无视学习起点,学生为“零”。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并不多见。如,识字教学,不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小学中高年级,甚至初中还花上大量的课堂时间“领读”字音,指导识记等。又如,在学生对文本并不熟悉的情况下,有时学生仅读了一篇课文,教师就已经开讲等。
  第四,忽视预习,不“以学定教”。课堂上提问者实际上仅是教师(学生的问题被教师的问题取代——让学生提问成为“忽悠”),答案的给与者是教师(或是教师变相地——牵着学生答出所谓的答案),唯重预设、无实质性的生成的语文课堂随处可见。
  第五,“讲”得多,语文实践活动时间少。如果我们细心记录一下教师的“问”和“说”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应和”教师的无效活动时间,一堂语文课上学生能有一半时间阅读、思考、讨论、表达(言说、写作)的课堂,显得十分少见。
  从上述语文课堂的现状可见语文教师“去听听数学老师的课”是大有必要的。这也许就是语文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之处——执行了“三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可能就是语文教师向数学教师学习的要义所在吧!
  
  
  做好准备去听课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
  
  听课,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听课之后,需要听课者对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上课者往往不买评课者的帐,不认同他们的评价反馈,甚至出现与评课者“辩论”的尴尬场面。这与听课者缺乏充分的听课准备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崔允漷指出“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听课评课“去专业”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
  那么,听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一般情况下,听课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准备,即学识准备、心理准备、情况准备、物质准备和课前会议。
  “学识准备”指的是,听课者要做到“五要”。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等理论。二要理解掌握课程标准。三要充分把握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四要了解先进教改经验,熟悉有关学科的教改信息。五要积累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等。
  “心理准备”指的是,听课者应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课,听课时精力集中,听、看、记、思结合。
  “情况准备”指的是,听课者在听课前要了解听课班级班风、学风和学生的当前状况,了解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特点等有关情况,了解学校的办学条件、教研文化等基本信息等。
  “物质准备”指的是,听课者要准备好听课用品和材料,如记录用的笔、笔记本,教科书和参考书等。
  “课前会议”是为听课评课而召开的会议,主要研究方面有:内容主题、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区别指导、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评课)的时间和地点等问题。
  据笔者了解,不少教师、教研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乃至少数“专家”,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不甚理解,对学生学习起点和实际学情几乎“无知”,对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意图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匆忙走进课堂听课。这种没有做好准备的听课,听课者对所听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等比较模糊,对教师和学生特点不明,不知道教学目标和听课目标,往往曲解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等,自然会出现评课不当的情况,或大而化之,空洞无物,或凭空臆断,建议失度。可见,“学识准备”和“情况准备”是听课者首先必须做好的。
  在“心理准备”方面,听课者的角色定位,影响着听课时的态度和情绪。如果把自己当作“学生”,将自己处在“学”的情境中,就会比较准确地知道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教师”,将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就会进行“如果我来教,该怎样上”的思考,在比较反思过程中,发现教学的优点、特点、成功之处和失误、不足、商榷之处。听课者做到“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结合,有利于深入思考,提出恰当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
  随着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的发展,在“物质准备”方面尤其强调课堂观察前的技术手段和观察工具的准备:对听课者进行明确的分工和要求(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设计适应观察目标要求的记录表格、计时工具,记录课堂的设备,如录音机、摄像机等,以课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如果我们把听评课切实当作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会议”必然是听课准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崔允漷指出,“课前会议”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上课者说课。二是听课者提问与上课者的进一步阐述。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就能够围绕明确的目的和重点,集中注意力进行听、看、记、思,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比较、分析、反思,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体会就能够深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就能感同身受,得到上课者的认同和积极的反思、回应。因此,为提高听课质量和评课效果,使其具备专业价值,听课者必须充分做好听课前的各项准备。
  
  
  
  
  
  培训需求调研需做到“三个到位”
  安徽省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汪文华
  
  
  遵照ISO10015标准,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管理包含以下环节: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培训统计——培训数据管理。可见,培训需求是培训过程管理的起点。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运用模式策略、评价质量效果等提供了依据。培训需求是制约培训质效的主要因素,一次有效的培训应该,也必须立足于需求。因此,培训需求同时也是培训的归宿。
  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培训需求至少有三个层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其中,教师个体主要根据自身情况,特别是个人专业发展目标提出的需求信息,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点。在组织实施一次培训之前,对中小学校和教师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已越来越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通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予以实施。但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存在以下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一是调研内容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强。二是调研形式缺乏实效性,流于形式。三是调研结果缺乏真实性,分析失据。怎样将培训需求调研落到实处?笔者以为,要做到“三个到位”。
  一、调研内容要设计到位
  培训需求调研内容的确定,不要几个人“拍脑袋”凭空构想,要经历预设——研讨——修改的过程。首先,要深入研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培训需求,即培训的上位目标,结合本地区实际,设计出调研提纲或内容框架。其次,要对调研提纲或内容框架进行研讨,也就是与学校和教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有条件的教师培训机构,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调研提纲或内容框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第三,根据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充实、修改、确定调研内容,并做到两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被调查者准确理解内容信息,二要有利于调研结果的分析。
  二、调研形式要操作到位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座谈时,教师可能有所顾虑而言不由衷;填写调查问卷时,因态度和心理等原因应付了事。因此,培训需求调研形式的采用,不仅要选择座谈和调查问卷,更要走近教师和学生访谈,深入实践情境,查阅有关材料。如,进行“上好课”专题培训调研,调研人员就该与教师单独交流、与学生对话,就需走进课堂观察,参与议课活动,就要调阅上课教师的说课稿、听课教师的听课记录,以及集体备课的过程材料等,切实地掌握课堂教学及其研究状态,从而从中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分析学校和教师的培训实际需求。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座谈和调查问卷的虚假性。
  三、调研结果要分析到位
  对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分析,要做到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梳理问题,分析需求,形成结论。必要时,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因为,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是一个在理论支撑下的理性分析、问题研究的过程,有利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研,增强实效。
  对于调查问卷和座谈的分析,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量化的数据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去“假”存真,改“正”为“反”(换一个角度分析),合理选择使用。二是要理性分析获得的文字表述(如“问答题”)内容和座谈言语内容,设身处地的发现被调查者的真实意思。因此,要与个别访谈、实地观察和查阅材料结合起来,在比较对照中分析研究。
  
  
  
  
  
  作者文集:http://bbs.pep.com.cn/search.php?searchid=429048&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09349
  • 日志数: 2377
  • 图片数: 3
  • 书签数: 54
  • 建立时间: 2011-01-23
  • 更新时间: 2024-03-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