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中国的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22 16:28:51 / 个人分类:民俗学论文

 

中国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以福建湄洲妈祖信仰为例

 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而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的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其影响必然带有民族的和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了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也是民间信仰大国。民间信仰体系十分庞大,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中国的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民间奉祀的神灵之多,无法做出准确的统计。这说明中国的造神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中国的水神信仰而言,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与水有关,也都有相应的神灵。中国古代除信仰“五岳”之外,还信仰“四渎”。“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据《风俗通义》记载,古代长江之神,设江渎祠,江水祠祭祀;黄河之神,设河神庙祭祀,淮水之神设淮源庙祭祀;济水之神同样设庙祭祀。总之,江神、河神、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是民间经常祭祀的水神。在水神信仰中,影响最大,流布地域最广的是海神信仰。以妈祖信仰为例,可以看到这一造神运动和它的传承特点。

一、巫术信仰是民间造神的孵化器

中国人的妈祖信仰,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的影响不止在中国,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地域。这和妈祖的海神神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妈祖信仰能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庞大的信仰群,说明妈祖精神感召力的伟大。妈祖信仰就地域而言,遍布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方,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传说的神化无疑给妈祖信仰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也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特点。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传说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传说还讲妈祖出生的当天傍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出生满月间从不啼哭,故取名“林默”。果真如此,妈祖应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纵观妈祖传说,她的奇异出世的情节,我们在民间传说中经常见到。妈祖传说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她的神迹常与海事活动紧密相连。如说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她还精通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

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謂仙妃廟三座,其一順濟,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順濟謂州林氏女,能知人禍福,即妃也。《宋绍熙蒲陽縣志》,亦稱妃為里中巫。由上述記載,又可知媽祖本來是莆田縣的一個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禍福”,死後被廟祀。可见妈祖的神迹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林默是否真有其人,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天妃条和《天妃宫碑记》认为妈祖神通广大,非普通女子所能为,不必认为真有其人。蔡襄《乞相度公海防备盗贼》奏折中认为:“......海上别无巡检”,北宋莆田沿海没有都巡检职务,所以妈祖非都巡检之女;妈祖是普通民女,而非官家女子。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妈祖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她身上附会的种种传奇和愿望,这才是民间信仰的核心。

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妈祖信仰最初的形态是巫术的。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當時由于航海技術的落後,渔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巫术在中国民间造神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造神的心理历程

神是民众心灵信仰的的产物。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的,影响的范围极为狭小。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的事迹远播出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妈祖显灵的事迹,引起周围地区的关注,使更多的信徒参与近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有些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的确,沿海居民捕鱼作业只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出海求助神灵的保佑也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自宋代以来频繁的海事活动,是妈祖文化形成的客观环境。

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妈祖屡屡显灵。

如《圣泉救疫》讲,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挖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便被誉为“圣泉”。

《神女搭救》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

《神女救船》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托梦建庙》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敌人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明代是中国航海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三次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天妃神助》传说,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和战争有关的传说更多。如《甘泉济师》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此类传说还有《佑助收艇》、《澎湖助战》等。

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信仰信心,同时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所以从宋代到清代的历朝历代对妈祖有很多的封号,这种封号多达30多次。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由此可以看到,民众的造神心理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这一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往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三、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

妈祖信仰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从妈祖文化的形成到传播始终离不开她与海洋的关系。妈祖文化的分布主要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带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点。其次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华人居住的地区。中国内地远离大海,很少有人信仰妈祖。这说明妈祖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圈”。

“妈祖信仰文化圈”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中国的沿海和台湾地区,外层是东南亚各国和海外华人居住区。特别是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对了解海外华人社会和信仰,有着重大的意义。

妈祖信仰覆盖了中国沿海地区。福建的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闻名遐尔的妈祖文化发祥地。千年氤氲的妈祖祖庙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台湾的妈祖信仰是中国妈祖文化圈的又一中心。尽管台湾的妈祖分灵于湄州祖庙,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的妈祖信仰更能体现妈祖文化的人文精神。

首先,台湾地区的妈祖庙数量多而集中。据统计,台湾岛内有妈祖庙870多座,这显示台湾民间妈祖信仰的兴盛。199712455,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度巡游台湾一百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俗文化交流。2002723,台湾澎湖天后宫妈祖前来泉州天后宫祖庙,实现了50多年来澎湖和泉州两地间的海上直航。这说明妈祖信仰对海峡两岸社会的深刻影响。

台湾妈祖庙的建筑多姿多彩。每一座妈祖庙,因其创建背景、神像来源之不同,呈现多采多姿的面貌。在台湾,妈祖不但深受民众的膜拜,而且成为惟一的海神,压倒了其他神祇。在台湾沿海各县,都筑造妈祖宫,海船、宗祠、会馆等处大都设有妈祖神龛,虔诚敬奉,祈求平安。

其次,台湾的妈祖信仰仪式保存十分完整。妈祖信仰是一种仪式文化。人们的信仰活动是通过具体的仪式体现的,失去仪式过程,就等于失去了妈祖文化的灵魂。中国大陆的妈祖信仰,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政治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仪式已经消失或具有了表演性质,它和民众的信仰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特别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妈祖文化只是被当作当地一种文化资源来利用。但是在台湾,妈祖信仰还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的祭祀仪式至今还延续和保存着原初形态。如台湾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进香活动,可以反映出妈祖祭祀仪式的面貌。

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进香活动,首推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绕境进香。除了远赴大陆湄州谒祖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八天七夜前往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的进香活动。香客多达十余万人,往返路途280公里,途经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四个县市。妈祖所到之处,信徒夹道欢迎,顶礼膜拜。而且这些香客主要是来自大甲五十三庄的居民。
   
整个大甲妈祖进香仪式分为七个议程,称为“七部曲”,即“启驾”、“坐殿”、“祝寿”、“交香”、“插香”、“回銮绕境”、“添火”等。

启驾。启驾前,先举行诵经、净轿仪式,以祈求进香过程平安顺利。并将正、副炉妈、湄州妈祖及令旗等相关物品请入神轿内。吉时一到,随即“启驾”。
   
坐殿。指妈祖神轿到达新港奉天宫时,庙前会排列许多香阵,当神轿于庙前依礼踏“大小礼”后,即快速冲入庙内驻驾“坐殿”。此时,大轿班人员会打开轿门,将妈祖及其它相关物品,由工作人员传递至内殿的神龛内供奉,完成坐殿仪式。

祝寿。隔日清晨举行“祝寿”典礼,来自全台各地的大甲妈祖信徒,都会来为妈祖祝寿。
   
交香。当天晚上十二时,举行“交香”仪式,法师依古礼进行,从奉天宫的香炉,连续舀三次香火放入镇澜宫的小香炉内,挑香担的人员,再把小香炉放回香担的小木箱内,由法师贴上封条,完成仪式。
   
插香。是大甲妈祖在回銮途中,由事前抢得头、贰、参、赞香的信徒,在指定地点迎接妈祖,并在妈祖神轿里的小香炉中依序插香、膜拜祈愿。
   
回銮绕境。最后一天返抵大甲后,即展开镇内“回銮绕境”。

回銮后,还须举行“添火”仪式,由诵经团主持人将先前交香的香火,用长杓舀入宫内各个香炉中,举行该仪式时,会将庙门深锁,闲杂人等不可进入。

仪式完成后,八天七夜的大甲妈祖绕境进香便落幕了。1

仪式研究是目前妈祖信仰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妈祖祭祀仪式最能反映主祭者和参与者的心理和情绪,而这种信仰心理是通过一个个仪式环节表现的。妈祖祭祀仪式不止是表现在大型的宫观仪式中(如大甲进香仪式),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妈祖的祀奉。这些仪式也许比大型的祭祀仪式更重要,因为它是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被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中,如船民、渔民、航海者、各种行业会馆对妈祖的祀奉,是研究妈祖文化传播、传承、心理感应的不可或缺的民俗事象。

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近来显得非常的活跃。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一种移民文化现象,很值得注意。

  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她同样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印尼、泰国等地;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华人居留地,也有妈祖庙的踪迹。法国巴黎的"真一堂"更称妈祖为国际和平女海神。据《世界妈祖庙大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众近2亿人。

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中国自宋代以来,海外交通、贸易频仍。南宋时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人们只好改从福建泉州出海,打开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沿海居民开始移民海外,他们出海时不仅在船上供奉妈祖,而且将这一信仰带到移居地,妈祖信仰习俗从此在海外流传开来。明成祖时,郑和下南洋(当时称西洋)前,奉旨先到湄洲岛祭拜妈祖。从宋代到清代,妈祖被历代皇帝敕封28次,在清康熙及乾隆年间被尊为"天后圣母",这更使妈祖信仰威名远扬海外。

海外华人祭祀妈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所以海外的华人同样建庙祭祀。新加坡的粤海清庙是潮州人祭祀妈祖的主要庙宇;福建人创办的天福宫、南洋莆田会馆都把妈祖圣诞作为重要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会用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妈祖。如福州会馆以最高的祭祀礼节12碗荤供奉妈祖。妈祖诞前夕,会馆的理事们还会用素食为妈祖做"暖寿",晚上举行的宴会。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的妈祖诞祭祀活动也很有规模。妈祖本姓林,因此林姓族人把她奉为祖姑,并规定祭祀妈祖是林氏大宗祠的宗旨之一,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加强林氏的宗谊。其他把妈祖诞列为会馆重要节庆的还包括海南会馆、广西暨高州会馆等。可见新加坡的华人会馆与妈祖有不解之缘,它不仅在血缘和地缘组织上发挥了团结的作用,也在业缘组织上产生相同的功能。如新加坡红灯码头电船公会、新加坡摩哆船主联合会、炭商公会以及其他与航海业、渔业相关的业缘组织都祭祀妈祖。祭祀妈祖的庙宇,有的还是华人移民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在新加坡,妈祖信仰还包含了华族先驱者南来拓荒的血泪史和社会价值观,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

笔者在日本冲绳做民俗考察时,曾参观过那里的“文庙”。庙内供奉着孔子、关公和妈祖的神像雕塑。这是妈祖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一个佐证。据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尹怀哲先生介绍,目前在日本有十处供奉妈祖的祠堂,分别为长崎市的崇福寺妈祖堂与兴福寺妈祖堂,神奈川县的箱根观音福寿院,茨城县的矶原天妃山与天妃山妈祖权现、曹洞宗昌寿山祇园寺,青森县的大间稻荷神社,冲绳县的那霸天妃宫迹与那霸至圣庙内天妃宫,以及埼玉县的圣天宫。虽然各地供奉妈祖的详情各有差异,但主要是由中国移居到日本的中国人将妈祖给“带去”的。

很明显,日本的妈祖信仰是和它本土的神道相结合,同时将佛教信仰与对儒家的崇拜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日本民族的信仰心理的。

  总之通过妈祖文化圈,使我们认识到妈祖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的外延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目前中国大陆正在掀起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程,我们应该借这股东风,对妈祖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编纂中国的《妈祖志》,使这一具有千年流传史的文化发扬光大。



1引自《闽南人的祭典》网站


TAG: 海神 民间 提要 心理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