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1 16:41:01 /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

民俗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读《中国民俗史》感言

陶立璠

    由钟敬文先生担纲主编,萧放担任副主编的《中国民俗史》(六卷本)经历八年的磨砺,终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实现了钟老生前的宏愿。这部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确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成果,一部著作作为标志性成果,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说明目前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学科地位得到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全国出现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潮的时刻,《中国民俗史》的出版,具有检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史的意义。同时《中国民俗史》的出版也标志着中国民俗学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主要是理论建设和资料建设。理论建设包括基础理论和学科史,资料建设主要是民俗考察和民俗志的编写。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俗学恢复、重建以来,钟敬文先生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披荆斩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顾当时的情况,每一个与钟先生接触的学者无不为钟老的精神所感动,表现在学科恢复中谁也不敢有一丝的怠慢,大家不为名利所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工作,所以才有了今天中国民俗学的大好局面。如今中国民俗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研究和教学队伍也是今非昔比,队伍壮大,硕果累累,这是钟敬文先生辛勤培育的结果。

    钟敬文先生在中国民俗学领域躬耕将近80年,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传承了中国民俗学的香火。早的不说,单就“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民俗学的复兴,钟先生的贡献也多方面的。

    首先,是队伍的重整,人才培养。我们这一代人所走的民俗学道路,是钟敬文先生指引的。1979年的兰州会议,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民间文学界的一次大聚会,钟敬文先生亲临大会作报告,鼓励大家重整旗鼓,复兴民间文化事业。实际上这是一次检阅民间文学研究的残余队伍的大会,是拨乱反正的大会,钟敬文经常提起这次会议,认为它是一个里程碑。之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民间文学讲习班,编写《民间文学概论》开始,钟敬文先生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理论的建设,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建设,继《民间文学概论》之后,又组织全国的力量编写出版了《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民俗学人才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也是从北京师范大学起步的,因为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前提。

    其次,民俗学机构的建立也让钟敬文先生颇费精力。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每年都有许多的学术会议,在每次会议上,钟敬文先生都要召集学者举行座谈,了解各地民俗学的发展情况,促成地方民俗学机构的建立。还建议社会科学院成立民俗学研究所。1985年钟敬文先生倡议成立中国民俗学会,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之后,各地的民俗学会纷纷成立,当年还举办了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讲习班,参加者有150多人,后来这些学员成了各地民俗学研究的主力。

    其三,钟敬文先生对学科结构体系的构想。钟敬文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始终站在学术前沿,思考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大计。在1990年所写的《关于民俗学结构体系的设想》一文,对中国民俗学整体结构做出明确的构想。他将民俗学的结构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民俗资料学。这六个方面又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理论民俗学、历史的民俗学和方法及资料的民俗学。《中国民俗史》的编写就是他学科构想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也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一环。钟先生还曾组织实施过《中国民间文学史的编写,但不幸流产了。

    另外,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批博士(彭林,郭明德)组织编写《中华文明史》(10卷本)时,其中有“风俗史”内容,聘请钟敬文先生担任主编,钟先生委托我担任副主编,当时钟先生无暇顾及这一课题,我也应日本文部省的邀请前往名古屋大学从事研究,这一课题只完成史前至隋唐部分,以后的部分由编委会另外聘请人撰写。后来我在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中开设《中国风俗发展史》课程,我曾将讲授大纲给钟先生征求他的意见,钟先生很高兴,他希望有条件的时候,在各硕士点和博士点开设这门课程。当这套《中国民俗史》启动编写的时候,钟先生也邀请我参加,但是当时我的夫人患癌症,我已无暇顾及此事,失去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关于中国民俗志的编写也是钟敬文先生十分关心的事。先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多次讲过民俗资料学的问题。他说“民俗志是民俗学的基础,民俗学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没有大量的,坚实的民俗之资料的提供,民俗学研究是不可能大有作为的。”我在民族大学从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族学教学,受钟敬文先生的教诲和启发,从1994年开始,我着手组织编写分省立卷的《中国民俗大系》(31卷本),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编写体例和大纲交给钟敬文先生时得到的是鼓励,并对民俗志包括的内容(分类)做了指导。在没有课题经费支持的背景下,经过10年的努力,31卷本的《中国民俗大系》终于出版了,遗憾的是钟敬文先生生前没有看到这一学术成果。

    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学科构想是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钟先生的晚年还提出“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和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的问题,这和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学科构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去研究和实现它。现在六卷本的《中国民俗史》出版了,他初步建构了中国民俗发展史的构架,洋洋400万言,上千幅精美的插图,内容翔实,资料完备,尽量做到史与论的结合;这是一套适时的著作,既是通史,又是断代史,很适合做教材。在这套书计划出版时,我曾写过推荐书给人民出版社,希望能够出版这一重要的,凝聚了许多学者心血的著作,现在它出版了,对人民出版社表示深深的谢意。



Link URL:http://taolifan.bokee.com/viewdiary.29522616.html

 


TAG: 民俗学 钟敬文 学科建设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