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陶立璠]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0-10 13:04:58 / 个人分类:民俗学论文

[陶立璠]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学研究

——以中国城市发展带来的建设性破坏为例

三、关于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中国民俗学已经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在8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代民俗学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殿堂。但谁也没有料到社会的发展是如此迅猛,中国民俗文化面临的命运是如此紧迫。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俗文化遇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之后,许多民俗文化在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在社会动员和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迅速消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带给中国民俗文化的创伤更是很难以愈合;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又面临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和以往不同,这次中国民俗文化所面临的是经济大潮和现代思潮的冲击,这种冲击势不可挡。它打破了以往民俗学研究的格局,学者们田野考察所到之处,都遇到了民俗文化保护的问题,民俗学研究对象向学者们提出挑战。许多民俗文化事象,从活的层面上消失了。如果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民俗文化事象不存在了,中国民俗学将会面临怎样的尴尬。面对这种现实,中国民俗学人对民俗文化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其实上,这些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断地发出呼吁,但是正如哲人们所说的,一打纲领顶不上一个行动。当全国从城市到乡村,一时间陷入全面开发时,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金钱价值观念的驱动,文化价值相形见拙,民俗文化的遭遇破坏也就在所难免。当然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前进,保护民俗文化不等于守旧,更不是食古不化。保护民俗文化并研究它,正是为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目前面对民俗文化的命运,中国民俗学应该是作出自己的思考的时候了。

   1、 全面审视中国民俗文化传统与现状,认识在现阶段考察、发掘、保护民俗文化的意义。呼吁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保护民俗文化财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今天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和发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民俗文化又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新的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今天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目前无论是中国的城市和农村,这种变化随处可见。农村随着连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由过去的农业集体经济逐渐变为农户经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民众信仰心理的弱化,都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影响。在物质民俗方面,机械作业代替手工作业,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我们在农村要收集齐备这些农业器具已是很困难的事情;民居的变化更大,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楼房,传统民居荡然无存;服饰文化紧随城市服装的潮流……。如果说中国的城市发展原是在农村乡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话,现代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都市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进军农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以往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中国农村为依托,现在它的动力源头却在西方。西方的经济模式,正塑造着中国城市未来的形象,现代化大都市的憧憬,使许多人如梦如幻。许多文化古都受到威胁。房地产业像一头雄狮,信誓旦旦,彻底改变中国城市的面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使许多古老的民居和历史文物毁于一旦。许多人担心,如此下去,在广大的城市,除部分文物建筑得到保存外,和民众生活最为切近的民俗文物,将会荡然无存。这部分记载着民众生活史的文物将从此消失。

   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呼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民俗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民俗的普查与记录,是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物不会再生,一旦消失必是一种历史的遗憾。面对民俗文化大量的消失,民俗文化的普查显得特别重要。应当看到,社会发展到现在,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切必要的考察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手段。在这一方面天津民俗学人保护估衣街的努力,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尽管估衣街是拆除了,但当估衣街要拆除的消息传来之后,很快就有许多的记者、文化工作者、摄影爱好者、新闻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只用了短短的几天时间,就将估衣街做了挨门挨户的考察记录,所得资料之多,文字、图像资料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民俗文化保护需要这种精神。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俗资料十分丰富。但是,截止目前,我们对中国各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还是支离破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来,还没有对民俗文化进行过普查和记录,对民众的文化生活史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令人不可理解。今天当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大潮汹涌而来时,面对民俗文化的迅速消失,方感到措手不及。如果现在还不动手对民俗文化进行普查,我们就将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

   天津的经验是应该借鉴的,这种借鉴只是说它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对于濒临绝境的民俗文化,我想第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抢救。在城市建设中,如果遇到象天津估衣街那样的情况,学者们不应该袖手旁观,而要投身于抢救行动。对于目前尚在民间传承的民俗文化,则要有计划的进行普查和记录。近几年民俗学的地域研究在展开,普查工作和地域研究结合起来是很好的方法。民族民俗的研究,也可以和民族民俗的普查结合起来。如果有了地域的和民族的资料,全国民俗的全貌自然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我正在主编一套《中华民俗文化丛书》,整套丛书分省立卷,包括台湾省共31卷,近期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在以前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就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有些省份,民俗的考察还是一个空白,编写质量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如果有了民俗普查,我想将来编定的中国民俗志,必将是语言、声像具佳的鸿篇巨制。

   3、为了保护民俗民间文化,中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民俗文化财保护目录

   我们早就酝酿着这样的设想。提出这一设想的动因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启发。近几年来,在中国的文化部门掀起一股申请将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热潮,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已经列入该遗产名录,更多的文化遗产正在申请之中。我们当然希望联合国能将中国民俗文化遗产更多的列入名录,但是,这是一种奢望。《中国民俗》网站曾发表过不少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在申请联合国保护之前,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这比申请更为重要。面对中国民俗文化现状,面对传统民俗文化这一弥足珍贵的财富,建立中国自己的民俗文化保护目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的历史。而今天由于经济的利益,或者错误的政府行为使民俗文化遭到严重危机。建立民俗文化遗产目录,就是要引起政府和人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发现并尽力抢救一些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一些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利的传统民俗文化,并为传统民俗文化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和保护机制。

   其次,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或者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生活之中,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残酷和不可避免的。建立保护目录,是要将这些珍贵的、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尽量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研究,也是将祖先馈赠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继续馈赠给子孙。

   最后,民族文化造就民族性格,传统的民俗文化中蕴含了许多民族的独特的精神,建立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并对其加以保护,为人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供了条件,有利于通过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保护方式:

   全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按照其发现与否和保护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保护类型:

   A、 已发现,政府已经采取较好的保护措施,或者已经做出保护规划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B、已发现,政府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保护不利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C、已发现,但政府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未做出任何保护规划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有待发现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已在媒体、文献、档案上介绍、记载的资料,建立传统民俗文化档案;

   2、设计问卷,发放到全国,让相关单位、人员填写,回收、整理,建立传统民俗文化档案;

   3、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亲自做摸底调查,建立传统民俗文化档案,根据不同的保护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4、将收集上来的资料汇总,编制档案;

   5、申请赞助,做更详细的调查;

   6、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提出传统民俗文化保护方案,建议制定民俗文化保护法。

以上是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也是一种迫切的心态。民俗文化的保护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作,中国民俗学者无论如何不能再关在书斋里作学问了,要关心中国民俗文化的命运,并付诸于行动。

 

原载:

《亚细亚的民俗与环境》(日文版)樱井龙彦主编 金寿堂出版  2002

       (台湾)《国文天地》   2002年第17卷第九期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三辑 学苑出版社  2002 

 

 


分享到:

TAG: 民俗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