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古邑:千年古道上的“客家摇篮”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9-29 23:11:38 / 个人分类:地方风情

石城古邑:千年古道上的客家摇篮

青砖灰瓦的幽幽古巷,衬着安详静谧的蓝天白云;古朴厚重的古城城垣,伴着欢快热烈的奇灯异彩;浓浓的乡音俚语,带着远自中原的古声遗韵……徜徉在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石城古邑,我们找到了一份未曾失落的久远文明——
  一条路,一头连接中原,一头通向闽粤,留下无数客家先人的足迹。一座城,依山傍水,山环水抱,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透过城墙、门楼、古宅、古街的青灰色容颜,我们总能在历史的残留中找到客家人千年发展的印迹。

  客家迁徙路上的福地
  石城古城位于石城县中部,古称竹子坝。据公元1946年《石城郭北黄氏五修族谱》记载:淮公始居石城场之竹子坝,南唐保大十一年改场为县……”翻开泛黄的县志,石城古邑的千年历史,便悠悠地向现实走来。

  石城古邑所在的竹子坝,在当地百姓心中始终是块福地。竹子坝是该县琴江河两岸8个小平原之一。民间传说8个平原推出竹子坝平原和屏山平原进行竞争,在两个平原的琴江河段各装一袋河沙称重,哪里的沙重就在哪里筑城。结果竹子坝的沙子重得多,于是筑城于此。称砂土之重,是传统风水学中辨别地龙之好坏的一种方法。这方法是否科学,以及这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我们不便妄下定论。但竹子坝四面环山,三面临水,方圆10公里是平坦而肥沃的耕地。如此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物产丰饶之所,无疑是人们心中的风水宝地,在此建治便也理所当然。

 竹子坝水陆交通发达,琴江河是千里赣江的源头,江面宽阔,可通舟楫;且有陆路多条,直通赣州、南昌和福建宁化,自古就是连接江西和福建的交通要道。古城的北关廓头街口的镇武楼,明万历年间镌刻在条石门额上的闽粤通衢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千余年来,这座处于闽赣边际的古城,成为了客家先民南下闽粤的休憩驿站和生存福地。《宁化寒谷张氏族谱》载:嵩公为武昌太守,因唐代避黄巢乱,扶母归隐虔北东温澜,转移陂阳乡竹子坝(即石城县竹子坝)。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的客家先民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中,被迫远离故土,或逐水而上,或傍山而行,一路南迁,来到石城古邑生息繁衍。石城也因此成为了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中转站,获得了客家摇篮的盛誉。
  浓浓的客家文化,深深地烙在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一位古城市民的心中。在街头巷尾,随便找个小吃店,人们就可以品尝石城肉丸、薯粉水饼、芋包子等客家美食。每逢春节中秋传统节日石城灯彩这朵在石城繁衍了千年的民俗艺术奇葩便会悄然绽放。一时间,古城内灯影阑珊、灯歌悠扬、灯舞翩翩。

  一段城墙的800年沧桑
  追溯石城古邑的历史,最有价值的线索无疑是那段古朴的城墙。它饱经近千年的风霜,如今却依然巍然屹立在琴江河畔。
  据《石城县志》载,可以推算出古城墙的历史已有800余年。在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任知县对城墙进行多次加固修葺,最后城墙加高至23尺,随着古城墙的逐步加高加固,其在防洪、防匪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城墙作为有机组成的古城防洪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精巧版的福寿沟。古人根据城区西、南、北三面高,东面低的地形特点,在城内开挖了7口水塘、2条壕沟,壕沟与水塘、小溪河和城墙排水口相通。每遇暴雨,城墙阻止洪水漫灌,城内的雨水在7口水塘汇集,再经由壕沟、小溪河排出,十分科学。作为一种军事设施,古城墙与城楼、护城河、水塘一道,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可以有效防御土匪侵扰。
  正是因为古城墙的保护,石城古邑虽处赣南暴雨集中区和偏僻多山的王化难达之地,洪水频繁,匪患严重,城内居民却一直安居乐业。据专家考证,至清顺治年间,石城古邑已形成街巷9条,城内药店、茶坊、酒店、客栈、金银木器店等一应俱全,这座山区小城的商业经济初具规模。
  同时,这段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城墙,也见证了历史的风起云涌和沧桑巨变。

  与古城墙相距不足百米的桂花屋,是一座占地达1500余平方米,格局古朴,构造精巧的客家民居。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曾囚禁于此,并在墙上题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桂花屋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许多巧合,一直是无法破解的历史谜团:桂花屋是1851年兴建,而洪秀全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桂花屋在1864年落成,太平天国运动同在1864年终结;太平天国运动是在广西发动起义,广西的简称,而桂花屋也有个字;桂花屋有五进马头墙,而当时正好在此关押了蒙难的五王;太平天国运动盛于石城(南京),终结的地方又叫石城。对于这些巧合,石城人不愿深究。但他们却坚持认为,幼天王只是在石城被囚,绑到南昌后才被杀害。没有染血的古城,依然是块天赐的福地。
  城墙北面的李腊石,是石城阻击战的遗址。如今,当年的烽火早已消逝,但站在青苔斑驳城门下,我们似乎依然能够看到李腊石山上冲天的烈焰,看到一批批向城中转移的伤员,看到完成了任务的战士挥泪告别石城父老,踏上长征的漫漫征途。
  凝固的历史永驻新城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石城古邑的建筑风貌正在不断改变,街道、古井、壕沟、水塘等,大多已经面目全非。所幸,全长1600的古城墙在历史长河的消泯下,仍有618保存完好;宝福院塔、桂花屋、闽粤通衢门楼等一批古迹依然英姿勃发;廓头街还基本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成为古城面貌的缩影。
  近年来,石城县各级政府和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悄然崛起。千方百计地保护、抢救残存的古城遗迹,留住客家文化的根基血脉,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为保护好桂花屋、古城墙、宝福院塔等古城遗迹,石城县通过多次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了打造赣闽边际客家文化生态休闲城市的城市建设思路,力争实现新城建设不改古城风格,新式建筑不占古建筑地盘,古城遗迹留驻新城街巷的目标。2007年,在东门老城改造项目启动之前,该县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在最终确定的建设方案中,新建筑全部采用传统的客家民居风格,并将古城墙和桂花屋完整保留。2008年,该县投资130万元,将残存的618城墙进行了修缮加固,使其免遭坍塌毁损,并将早已坍塌的东门门楼复原。2009年,该县投资18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桂花屋进行了全面修缮。如今,新的客家民居风格建筑和古城墙、桂花屋等古城遗迹和谐共存、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座独具客家特色的商业新城。客家风情商业城与宝福院塔隔江相对,成为该县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拓展渠道,努力挖掘古城遗迹的现实价值。该县在修葺一新的桂花屋内布置太平天国史料馆、石城人物馆和石城民俗馆,将其打造成一个推介石城、展示石城的良好场所。该县借赣江源·中国赣州第四届暨石城县第一届生态旅游文化节举办之机,大力推介这些古城遗迹,让其成为寻根问祖、体验客家文化的特色旅游景点。该县还启动了客家文化育新人活动,将古城墙、桂花屋、闽粤通衢镇武楼建设成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用客家人的生存发展历史,培养青少年邻里和睦、亲友互助的团结互助意识及不安现状,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
  如今,石城古邑的古城墙上,每天早晚来此休闲散步的市民熙熙攘攘;桂花屋内,来自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镇武楼下,前来寻根问祖的游子来来往往。曾经落寞的古城遗址早已热闹非凡,在新的时代崭露新姿,重放光彩……


分享到:

TAG: 客家 摇篮 千年 石城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5242
  • 日志数: 10
  • 图片数: 1
  • 建立时间: 2011-03-07
  • 更新时间: 2011-10-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