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没有留下翅迹,鸟儿却已经飞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马学良先生诞辰100周年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7-07 17:34:11 / 个人分类:彝学资料

马学良(1913年6月22日-1999年4月4日)
马学良(1913年6月22日-1999年4月4日)

马学良先生手迹
“为学在思,为人在实。”这是马学良的手书。他是如是写的,也是如是做的。

马学良(右一)与吴文藻(前排左二)、冰心(前排左一)等人的合影
马学良(右一)与吴文藻(前排左二)、冰心(前排左一)等人的合影

马学良一家在上世纪50年底拍摄的全家福
马学良一家在上世纪50年底拍摄的全家福

  马学良,国际著名语言学家、民族语言文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彝族古籍文化民间文学及双语教学和研究的先驱,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


[纪念文章]

  马学良先生与民族语文工作

  □ 张公瑾

  
  马学良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语文工作和民族语文学科建设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一个新兴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并在语言识别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的认同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初和三四十年代,一些外国传教士和我国的老一代语言学家曾对少数民族语言作过零星的调查研究,也有一些著作问世,但那都是分散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气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重要任务提上了日程。在这个大形势下,马先生从北京大学调到中央民族学院,承担起创办民族语文系的任务。此后,一批批学员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到边远省区的民族工作第一线。他们从事民族语言的调查、识别、研究、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民族文字出版工作,从而使民族语文事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以后,各兄弟民族院校也相继成立了民族语文系,民族语文事业蔚为大观。从此,民族语言文学这个学科和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兴学科和专业在人文科学的百花园中站立起来了。在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中,马先生和他的同辈学者们共同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带领大批莘莘学子,身体力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阅读全文……


 治学深山 桃李天下

□ 本报记者 吴艳

  
  无悔选择  倾情彝语文研究

  1913年,马学良出生在山东荣城,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濡染,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1934年,马学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并深得国学大师们的器重。他在罗常培的指导下撰写了《方言考原》,在沈兼士的指导下撰写了《释江河》,并在胡适《白话文学史》课的影响下走上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学良在跟随学校内迁至昆明的过程中,作为闻一多的助手,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采风问俗,第一次接触和收集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歌、语言、风俗、神话等。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他们的调查困难重重。马学良坚持用国际音标记录调查资料,以便之后找兼通两种语言的人来翻译。在闻一多的影响和指导下,他积累了不少语言材料。到昆明后,马学良尝试把沿途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出来,写成《湘黔夷语掇拾》一文,发表于1938年《西南边疆》第三期上,这是马学良撰写的第一篇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章。他曾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闻一多先生是指引我走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道路的启蒙老师。”

  阅读全文……

 


TAG: 马学良 民间文学 彝学 民族语文 彝族古籍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