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06 09:53:54

旅游民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应用民俗学,又称适应民俗学,是与理论民俗学相对称的研究民俗在人民生活中应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具体的理论研究,而不是抛开实际问题的抽象研究。它对树立新的理论观念,发展旅游和商贸事业,改革衣食住行的陈规陋习与观念,都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奇特性和地域垄断性,因而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当今的旅游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的民俗旅游开发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中国刚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现代旅游业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为了吸引海外游客,当时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民俗旅游开发只是作为补充,还局限在比较狭窄的领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国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进入大发展时期,民俗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直到今天,民俗旅游的开发仍然是一个倍受瞩目的领域。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既促进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它又导致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民俗文化的变异。因而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我国各地,民俗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但是保护工作却被忽视,加上工作中的某些短视行为,民俗旅游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1、          民俗风情的同化

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受异地、异民族的民俗与风尚的影响,并为其所取代的现象。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人民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民俗取向的某些方面的发生同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外国以及我国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的带入,民俗旅游地的民俗风情逐渐被同化以致消亡的现象屡有发生。众所周知,福建惠安县妇女的服饰特征是头戴圆形尖顶竹笠与蓝白、红绿头巾,身穿短小的斜襟衫和宽大的黑裤,腰束彩色编织带或银链带。而今天,由于惠安的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大批到来,惠安女的服饰已经悄然被长短裙、T恤衫和牛仔裤取而代之。

这些对于发展民俗旅游来说是不利的,也是不幸的。因为,旅游者希望看到的是异地他乡的特色民俗,而不是趋同的民俗。

2、          传统民俗风情的淡化

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民俗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很有限,接触的本地人也很少,受民俗旅游地的民风习俗的影响较小。而民俗旅游地则长期接待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旅游者,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地文化,其传统民俗风情也渐渐开始淡化。

爱唱歌本来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谈情说爱,还是赶场、坐夜、上山砍柴,不无对歌、唱歌。可到如今,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同胞与外界接触频繁起来,唱传统歌的兴趣淡了,哼流行歌曲的多了。

传统民俗的淡化,也就意味着民俗旅游资源特色的减弱,特色减弱了势必赵成旅游的吸引力的衰退,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发展旅游的角度看,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预防人为的破坏,是时代的要求、事业的需要。

3、          虚假民俗

民俗旅游资源能给旅游地和旅游企业带来巨大财富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任意扭曲民俗。一方面,他们随意地拼凑、编造,将他地民俗说成本地民俗,把不同地方或民族的民俗生搬硬套成本地民俗,以次来招徕旅游者,让旅游者大上其当。另一方面,他们打着民俗旅游的旗号,把林林总总的非民俗旅游当作民俗旅游,造成游客对民俗旅游的误解,亵渎了民俗风情。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民俗文化的原貌,弘扬民俗文化。开发中虚假民俗现象的存在,严重干扰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杜绝虚假民俗现象的产生,局势维护民俗文化的正常秩序,维护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声誉。

4、          民族文化遗产受到破坏

十多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文明。然而,由于规划不足,以及某些人的无知、某些人的熟视无睹,民俗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特别是景观特征非常明显的古民居受破坏最严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北京琉璃厂原本是一条很有名的古文化一条街,但后来全部拆掉,重新建了一条整齐划一的“古街”。结果,老顾客说“味道”变了,新顾客根本不感兴趣。

5、          民俗旅游资源环境受到不良影响

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是指形成民俗风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民俗旅游的开展,既有利于改善资源环境的一面,又有破坏、污染环境的一面。交通条件的改善,车队的不断驶入,载来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也同时排放了大量的废气。旅游者的涌入,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带来了丰富的财富,但是也留下了可观的垃圾,造成物价飞涨,居民心态失衡,文化价值观改变。

以上所述说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19954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提出的。它是当今最先进的理论,其基本内容:

1、       旅游自由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发展旅游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

2、       发展旅游要循序渐进,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和传统习惯,力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体平衡。

3、       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们应当团结一致,相互尊重,积极参与,尤其要尊重当地的社会与自然结构,尊重当地的居民。

4、       旅游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发展旅游要采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模式。

5、       对环境和文化易受破坏的地区,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在技术合作和资金援助方面都要给予优先考虑,使环境与文化得到保护,消除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应积极鼓励有利于环境和文化的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发展和旅游事业发展认识深化的产物,是人类发展道路的战略思考。民俗旅游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初创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其中有许多辉煌,然而也留下了不少难以抹平的创伤。医治创伤,减少以致避免新创伤的发生,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对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注意加强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于自然原因所带来的危害,主要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

为了防止不科学的开发对民俗资源可能带来的危害,首先应该加强民俗旅游规划工作,充分认识到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其次应加强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制定不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另外在采取宣传、立法等预防措施的同时,对损害和破坏民俗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目前来看,生态式是最有前途的民俗资源保护利用方式。其做法就是将自然和民俗、人文遗存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小流域特征的民俗生态文化小区。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留了一片净土,其意义十分重大。这样的保护不但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面貌,了解到该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因为这样一块净土地存在,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使之既有有形的门票等经济收入,也有环境净化等无形的利益。这样的一个小流域式的文化区域的存在,可以使传统社会和文化能够鲜活的存续下去。              

TAG: 开发 旅游资源 民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