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仅为中国民俗学网的信息集散空间。如果您对网站/论坛/博客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留言。如果您想询问有关学会日常管理事务等问题,请联系秘书处:chinafolklore@163.com 。如果您想给主站──中国民俗学网投稿,请将组织好的Word文档发送到本网来稿邮箱:chinafolklore-2@163.com ,也可以通过站内消息或留言形式告知投稿情况,以便我们及时查收。谢谢大家的理解、支持和建议! 中国民俗学网编辑委员会工作组,2009年3月8日更新。

民俗学家作家畅谈中秋节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9-14 00:19:09 / 个人分类:文章发布

查看( 1865 ) / 评论( 0 )

民俗学家作家畅谈中秋节

 作者:本报记者 宫苏艺 本报通讯员 昝馨 | 中国民俗学会网   发布日期:2007-09-30 | 

●苏叔阳:中秋节,在秋天过半、丰收之日、月圆之时,正好给这一年做一个总结

●徐城北:中秋过的就是浓浓的团圆气氛,组织传统节庆活动要慢功出细活

●柳萌:月饼是有人情味的——全家人,四合院,四方桌,摆上月饼,看着月亮说说话

●陈连山:从文学欣赏和审美活动角度讲,中秋代表了生活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冯骥才:传统节日如果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则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陈竞:月饼现在甚至成为某些人行贿的工具,这就失去了中秋节的含义

20世纪50年代,81岁的老渔民郭汝一家四代同堂共55人在中秋节夜大团聚,欢度佳节。新华社发

又是一年中秋节。中秋节吃月饼,同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

月饼,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明月升,天涯共,合家欢。小小的月饼连同温馨的中秋节一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归文明健康淳朴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和春节一样,关联着民族情感,传承着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统节日总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但随着多元文化的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日益淡忘。由于这些传统节日的原有文化内涵逐渐消失,端午节成为了“粽子节”,中秋节也大有变成“月饼节”的趋势。

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早就提出过尖锐批评。他说,我国的传统节日纷纷被商家包办,沦为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冯骥才认为,尽管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却很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自然把我国传统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的东西冲淡了。

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陈竞介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当中四大节日之一,活动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认为,中秋的活动不单单是吃月饼。吃月饼只是此中的一项活动。大家团聚在一起,表示团圆。吃月饼象征着一家团聚,人之常情,享受天伦之乐。人们往往忘记了中秋的民俗文化活动,而单单把它作为一个吃月饼的节日,这个是不全面的,忽视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庆中秋在农耕社会是很大的活动,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能将其恢复开展,对于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家现在对中秋民俗文化都不是太了解了,商家只顾卖月饼,大家也就只知道吃月饼。月饼现在甚至成为某些人行贿的工具,这就失去了中秋节的含义。我们应提倡健康文明的节日传统,恢复淳朴的人与人的感情。商家也不要把月饼做得那样豪华,那样商品化。我们应该回到文明的、健康的、淳朴的中秋节文化内涵上去。

 历史悠久的节日不只是吃几块月饼了事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说,中秋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包含内容很丰富。现在由于历史时间太长,中秋节又不放假,大家没有时间来过节,于是老百姓就忽视了传统文化,不过节了,这些年只吃几块月饼了事。一些搞专业研究的人认为,中秋有很多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从物质角度,传统上不只吃月饼,还吃很多秋季水果;从社会关系、家庭团圆角度,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月亮非常圆,象征着团圆,是中国家庭幸福的一大标志;从文学欣赏和审美活动角度,中秋代表了生活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月亮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在中国人看来是最美最漂亮的。有些民族欣赏新月,如伊斯兰民族;我们中国人喜欢圆满和完美,更欣赏圆月。这个季节气温适宜,秋高气爽。赏月从唐代以来流传了一千多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与享受。还有,中秋节要祭祀月亮,称为“祭月”,最早的时间究竟是秋分还是中秋已不能确定,但是民间往往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由女性主持仪式,叫做“拜月”,在《红楼梦》中也有贾母领着众女拜月的情节。这个活动严格来说,只是拜拜月亮,祈求保佑,没有什么巫术色彩。可以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我们一度太重视物质生产,传统文化相对不重视,只有春节有假日,其余节日都没有假日,如中秋、清明等。我们的放假制度可以考虑有所调整改善。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娟介绍说,人们往往认为,传统的中秋节历史很悠久,且往往跟月亮相关。实际上古籍对中秋节的记载是近代的事。一般大家倾向于认为中秋节在宋代作为节庆已经很成熟,我个人认为,在宋代这只是一种吟诗赏月的游戏,地方志里还没有对这个节日的记载。根据典籍记载,民国初期开始使用公历纪年的方

 
法。当时倡导过1月1日的元旦,而不过传统的春节。但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个节日,大家开始过两个春节。据一些县志记载,既然春节是春天的节日,人们就想在秋天也建立一个与之呼应的节日,即后来的中秋,称为“秋节”。传统节日往往先起于民间,然后在政府的鼓励下,逐渐形成风气。然而有时政府也会先选出一个节日,然后由民间来丰富。王娟认为,中秋节就是如此,先被政府选定,再逐渐把许多传统的因素加入进去,然后逐渐演变为团圆节,由传统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专属女性的祭祀活动,演变为全国都要过的节日。

  王娟认为,月饼和最早的祭月仪式有很大关系,属于供品的一种,后来被商业化。在民国时期,政府就屡次限制月饼的消费,限制月饼消费因外在因素(如送礼)而过度发展,民国政府还明令不许抬高月饼成本。但现在仍有好多人曲解中秋节,利用传统达到私人送礼的目的。中秋节除了月饼节,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在里面。

  节日的温馨切勿被过度商业化冲淡

  作家苏叔阳说,月饼节是北京的通俗叫法,也叫团圆节、果子节。中秋节强调秋天过半,丰收之日,月圆之时,正好给这一年做一个总结,是一个回忆与团圆的日子,也是表达对来年美好愿景的一个日子。节日的氛围往往充满了欢乐,又充满一种诗意的、哲学的惆怅,这从古代的诸多诗词就可以看出来。月饼不过是表情之物,代表团圆的意愿。如果把月饼过度地商业开发,送来送去成了月饼旅行,实在没什么意思。月饼里填金填银,价钱倍涨。一个诗意的、温情的节日逐渐变成了商家大做买卖的日子。过去传统的中秋节,人们吃螃蟹,赏菊,饮酒观月,都是一种诗意的、家庭伦理的表现,现在商业味道越来越重,把很多过去的充满民间温馨的情调都冲淡了。

  文化学者徐城北感慨地说:65岁的我还是有些返老还童之感,十分怀念小时候的中秋节。过去,中秋是个很隆重的节日,有不少礼俗,如全家团圆吃月饼,妇女拜月许愿,孩子们则到一些市场去买兔儿爷等小玩意和风味小吃,戏园子里,会演一些应节戏,如讲牛郎织女团聚的《天河配》以及姑嫂拜月的《拜月记》等。那时节日的气氛是很浓厚的,也有很多乐趣。现在,这些民俗的东西都没了,只剩下月饼了,而且月饼也越来越贵,成了高档食品了,脱离大众,让人觉得中秋变了味。

  徐城北认为,其实中秋过的就是那浓浓的团圆气氛,现在大家都住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根本没有过去那种街坊邻居一起过节的热闹景象。以后楼房会越来越多,节却越过越淡,这实在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依他看来,传统节日要直接吸引年轻人是不可能的,要慢功出细活,要多恢复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可以在中秋时在京城开办几个庙会,如白塔寺、隆福寺等庙会,营造节日气氛。同时推出一些与中秋有关的文艺演出,传统或新编剧目都可以。还有就是搞些社区联欢,现在大家庭很少,不少家庭即使是过节,如果不是双休日,也很少团聚在一起。而社区可以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既可烘托节日气氛,还可加强交流。

  作家柳萌回忆说,他小时候,月饼是人们人情和文化的载体。上世纪60年代,他曾经下放到内蒙古,那个时候市场上卖的月饼,没有现在这么豪华,叫做“混糖月饼”,很有地域特色。原来北京的翻毛月饼现在也都没有了,只有豪华月饼。那种担当地域文化载体的月饼消失了。

  柳萌说,月饼原来是有人情味的。未必一定要在市场上买。尤其是在不富裕的家庭,农村的家庭,都是自己做月饼。像做馒头一样,放糖,揉成馒头,月饼的模子往里一扣,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给邻居送上两个三个,非常有人情味。什么高档月饼,现在都是钱味太重了,中秋的文化也就随之淡化了。全家人,在四合院,放一个四方桌,把月饼摆上去,看着月亮说说话、吃吃螃蟹什么的,中秋节应该这样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周孝正也坚决反对月饼的过度包装。他说,就应该提倡不要过度包装月饼。几块月饼,过去的包装盒只有1块5角钱一个,现在搞过度包装。彩色印刷得耗费多少能源,污染多少大气啊。
 

 

  9月23日,济南市党家庄镇陡沟村举办“和谐欢聚迎中秋”活动,村民们欢聚一堂,看演出,吃月饼,喜迎中秋。

 

 9月22日,在坦桑尼亚举行的中秋庆祝活动上,参加报纸拔河比赛的华人华侨选手们准备比赛。

  9月22日,一支花会表演队伍在北京“卢沟晓月”中秋庙会上献艺。

  9月24日,来自乌克兰的留学生阿里克斯(左)和丹尼娅(右)在北京世界公园尝试穿汉服度中秋。本组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TAG: 民俗学家 中秋节 作家 老照片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93772
  • 日志数: 28
  • 图片数: 3
  • 影音数: 4
  • 书签数: 8
  • 建立时间: 2008-09-01
  • 更新时间: 2009-12-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