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03 20:39:52 / 个人分类:朝花夕拾

2001年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淑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吉林民族研究所、吉林市社科联、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1年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于8月25日―28日在吉林市召开。来自匈牙利、意大利、美国、韩国和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12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主席霍帕尔,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白庚胜,我国萨满教学专家富育光,民俗学家汪玢玲,满学家赵展等专家参加了会议;吉林省民委副主任戚发祥,吉林市政协副主席肇立中等领导也莅会祝贺。大会组委会还收到了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全国政协研究中心和美国萨满基金会主席曼克?哈纳博士、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贾芝先生、中国辽金契丹女真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穆鸿利教授等团体和个人发来的热情洋溢的贺信。
  这次在新世纪之初举行的萨满文化研究盛会,是在我国萨满教学界历经二十多年田野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的,是在我国萨满文化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日趋广阔,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对话空前活跃,从而在国内渐趋形成“萨满教热”的背景下召开的。因而,本次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会议规模空前,与会学者的研究领域相当广阔,学科结构呈多元化之趋势。我国萨满教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队伍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始于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的萨满教调查及随之兴起的萨满教研究主要以从事北方民族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音乐、舞蹈、民间美术)等方面研究的学者为生力军。由吉林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萨满教文化座谈会”(1988年6月,长春)和“萨满教文化学术研讨会”(1991年8月,长春)均以这部分学者为主体,与会代表分别为40余人和50余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主持召开的“中国首届阿尔泰语系民族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学术讨论会”(1988年8月,海拉尔)邀请了60余名主要从事北方民族民间文学的专家学者参会。与上述中国萨满教研究历史上的三次学术会议相比,这次会议莅会学者增加一倍以上,代表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会的专家学者来自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史学、方志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语言学、音乐学、戏剧学、傩戏学、美术学、舞蹈学和专业作家,等等。对于萨满教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开展研究以及多学科学者的通力合作,对于提高萨满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推动中国萨满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创建中国萨满教学术体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次会议所显示出的多学科学者对萨满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对萨满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显然是中国萨满教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昭示着中国萨满教学界必将赢得一个辉煌的明天。
  二、学术研讨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被西方学术界视为“现代人类学的基石”。田野调查也是萨满教研究的基础,是萨满教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我国萨满教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萨满教理论的建设,皆有赖于我国学者对中国北方诸民族萨满教田野调查的开展和深入。有鉴于此,并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亲自考察、亲身感受萨满文化的机会,本次会议一改以往萨满教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将田野调查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与会学者赴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和乌拉街满族镇考察满族罗关家族家祭仪式和汉军常氏旗香仪式表演。吉林省永吉县、九台县的某些乡镇为满族聚居区,也是满族萨满教形态保留较好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满族萨满教的特点是满族野祭、家祭并存。同时,作为满汉文化相融合的祭祀形态――汉军旗香祭礼也依传统传承至今。近年来,满族罗关家族和汉军常氏家族都多次举行“还愿祭”和“烧官香”等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
  三、学术交流成果喜人。回顾十年前在长春召开的两次萨满教研讨会,与会代表主要围绕萨满教是不是宗教、萨满教的性质和开展萨满教研究的意义等当时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北方民族萨满教诸事象的描述性研究成果仍占主导地位。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萨满教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与会学者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看,本次会议学术研讨的成绩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研讨内容广泛、深入,并触及诸多国际萨满教学的前沿问题;2、注重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深度开掘;3、多学科交叉、多层面共进、多方法并举地开展萨满文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谨综述如下。
  萨满教崇拜观念、神灵体系和萨满教仪式研究是我国萨满教研究的基础性课题,无论是各民族的个案研究,还是综合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次会议提交的有关论文或从全新的视角,或以新鲜的阐释,或以微观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邢莉教授在《游牧民族的山崇拜》一文中,以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游牧民族山神崇拜的文化意义,认为自然的存在对于人类具有多重价值,游牧民族的山神崇拜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赛音塔娜研究员在《鄂温克传萨满教Sewenki神文化阐释》一文中,从Sewenki 神的名称、偶像、造型艺术及其特点等方面的考证入手,得出Sewenki是鄂温克族最崇敬的始祖女神,具有原始性、传承的稳定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之特征的结论。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陈见微教授在《北方民族的日崇拜》一文中,对北方民族日崇拜的产生与发展,日崇拜在萨满教与北方民间的表现形式作了系统的梳理。韩国西江大学丹尼尔?基斯特教授的《韩国萨满祭礼的象征性戏剧》一文,在实地考察韩国萨满祭礼的基础上,揭示了萨满仪式的象征性意义和仪式中的戏剧因子,提出“一个完整的萨满仪式或祭礼是戏剧和宗教崇拜的结合”的观点。这对于探讨戏剧发生学和萨满仪式的意义,均有借鉴价值。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副主席石文炳先生在《满族石姓火炼金神述略》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满族石姓家族放“火炼金神”(跑火池)的程式,认为满族大神祭是一种完全原始,不受规范的典礼。
  有关萨满的生理心理特征、萨满昏迷术的成因和实质等萨满教神秘主义问题的讨论,始终是国外萨满教学界争论不休又歧说纷纭的论题,被视为萨满教研究的“制高点”。此课题的研究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本次大会提交的几篇论文虽讨论的角度和层面不同,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富育光研究员的《萨满敏知观探析》一文,以生理学、心理学的方法,从萨满的认知层面切入,剖析了萨满所具有的特异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即萨满的敏知术、感知术,揭示了萨满获得特殊感应力的奥秘及表现形态,即萨满依靠族传秘诀习练获得独特的感应力,久练则能形成独特的脑神经结构。从而揭示了萨满诸神秘现象的奥秘,并对“萨满其人”问题作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回答。吉林省民族研究所郭淑云研究员在《萨满昏迷术的社会成因探析》一文中,综合运用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以宗教观念为基础、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和社会期待所形成的心理文化场效应、特定的宗教氛围为催化剂、氏族宗教教育作保障和致幻药物的服用为诱因等五方面,探讨了萨满昏迷术的社会成因,阐述了萨满昏迷术的性质和特征。内蒙哲里木盟艺术研究所白翠英所长在《“旋转”与科尔沁博的迷狂》一文中,在对科尔沁蒙古博神舞流程考察的基础上,对蒙古博神舞中的核心动作“踏地旋转”作舞蹈学、宗教学和物理学的综合分析,提出旋转力、意念力、情感力三元创神说,揭示了“旋转”与蒙古萨满昏迷的关系。为萨满昏迷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央民族大学金锦子先生《气功与巫功》的发言,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巫师和气功的共性特征,认为两者有诸多相之处,并认为这种探讨对认识萨满的治病、预测有所助益。
  满族萨满教因社会历史原因而经历了与北方其他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明显程式化特征,以祭拜祖先为主要内容的家祭形态。本次会议对满族家祭的性质问题也展开了讨论。中央民族大学赵展教授在《满族祭祖与萨满教形似而质异》一文中,认为近世满族祭祖虽然在形式上与萨满教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满族祭祖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思想的,歌颂祖先功德,对团结族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萨满则以装神弄鬼为人治病为主要职能,具有欺骗性。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张璇如研究员在“关于萨满教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认为祖先崇拜渊源很早,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共同构成原始宗教的重要崇拜观念。特别是父系氏族社会后,祖先英雄崇拜观念更为突出;近代萨满教形态已非萨满教的原生形态,有诸多变化,应予以剥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穆鸿利教授在以“满族先世的萨满教”为主题的发言中,认为满族萨满教是对其先世萨满教信仰的继承。这种传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根深蒂固。
  关于萨满教的起源问题,黑龙江考古研究所张泰湘研究员在题为《从考古学材料看黑龙江流域的萨满教》的主题发言中,将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资料和民族志资料相结合,认为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新开流文化与满族、赫哲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并据此提出“萨满教起源于黑龙江中下游满族先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后向四周幅射”的观点。
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萨满文化既是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韩国阿尔泰语言民俗学家、韩国园大学朴相圭教授在《满洲祭文与“萨满”名称考》一文中,通过对满洲长白山祭文的释义及祭文中满语口语和文献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萨满”词义进行考证,认为“萨满”具有“神圣”、“重要的”、“核心的”等意义。这是对“萨满”一词的新阐释,丰富了萨满教学术界对“萨满”一词的解说。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赵阿平教授《满-通古斯语言与萨满文化的关系及特征》一文,从人类文化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满-通古斯语言中蕴藏的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课题向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界所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黄中祥博士在《哈萨克英雄史诗的萨满教遗迹》一文中,从神灵观、魂灵观、鬼灵观三方面考察了哈萨克英雄史诗中的萨满文化因素,阐述了萨满文化对史诗的深刻影响。指出对于哈萨克这个缺乏历史文献而口头文学极其发达的民族来说,英雄史诗仍不失其在研究萨满教中的重要价值。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仁远先生在《通古斯-满语族萨满神话比较研究》一文中,探讨了萨满神话在通古斯-满语族神话中的地位及特征,提出萨满神话是构成通古斯-满语族神话“中生层”的主流之观点,阐述了神话与萨满仪式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以萨满文化诠释北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是一个传统课题的话,那么以其阐释古典文学作品则实不多见。吉林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陈景河先生在《<红楼梦>中的萨满文化》中独辟蹊径,以满族萨满文化观照《红楼梦》,从而得出《红楼梦》中富含的萨满文化几乎俯首可拾的结论。他还尝试用遗传学理论揭示萨满昏迷等神秘现象,令人耳目一新。
  从艺术学的角度研究萨满文化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于被视为“艺术综合体”的萨满教而言,这种研究尤为重要,常能获得其他学科无法取得的收获。丹东文化局刘桂腾先生的《萨满文化研究的音乐学视角》从音乐学的角度审视萨满乐器及其演奏的器乐在萨满仪式中的功能,认为它们是萨满仪式的重要表现手段和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从形与声上构筑了萨满仪典的“物质”框架;萨满活动的全部仪典和施术过程都借助于乐器和它演奏的音乐。在此基础上指出对萨满文化作音乐学考察是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副主席何新生先生在《乌拉满族背灯祭及其祭词祭曲浅析》的主题发言中,剖析了满族背灯祭的音乐形态。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周群研究员的《萨满文化是关东艺术的母体》主题发言、通化师院王纯信教授和王纪女士合撰的《满族剪纸与萨满教》一文,分别从二人转、拉场戏和民间美术等东北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与萨满仪式关系的考察入手,认为萨满文化是东北地区民族民间艺术的母体。
  将萨满教置于宗教学的研究范畴,作宗教意义上的考察,在我国尚显薄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何其敏先生在《关于萨满教研究的一点思考》一文中,从宗教学的视角审视萨满教,就萨满教的核心、萨满仪式的意义等宗教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萨满教的核心是萨满而非多神信仰,并成为萨满教区别于世界性宗教和其他原生性宗教的依据。
  比较研究是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早在麦克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一个世纪前,即提出了宗教研究的比较方法,并一直为西方宗教学界所认同。近年来,比较研究方法渐被国内学者所重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研究员在《巫傩文化与萨满文化之比较》一文中,从起源、主体、哲学、神话、神系、仪式、艺术形式和反映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中国南方巫傩文化和北方萨满文化两大原始宗教文化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层面上的讨论,阐述了巫傩文化和萨满文化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表征及其成因,对二者的共性特征也予以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文所白庚胜研究员在《中国纳西族萨满教的归宿》一文中,将纳西族先民的宗教信仰置于萨满教比较研究的框架内,将纳西族先民摩娑人信奉的原始宗教和东巴教与典型形态的萨满教作观照对比,认为摩娑人信奉的是萨满教,而被国际上一些学者视之为纳西族萨满教的东巴教则是纳西族萨满教与受佛教改造后的本教(即“白本”)的混合体;阐明了纳西族萨满教与东巴教长期共生、相互包容的社会历史根源,揭示了世纪之交纳西族社会变迁下的萨满教信仰正在走向全面崩溃的历史归宿。
  中国萨满教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如何评价中国萨满教学界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如何进一步开展萨满文化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汪玢玲教授在《萨满文化研究的新里程碑》一文中,将近年来我国萨满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和本次学术盛会视为中国萨满文化研究的新里程碑,认为其主要标志是萨满文化调查的深入开掘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对吉林萨满文化考察组多年来在萨满文化调查研究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孟慧英研究员在《中国萨满教研究20年》一文中,从萨满教理论建设、民族志的萨满教调查和比较研究三方面,对中国萨满教研究所走过的学术历程作一番总结,对萨满教调查与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二十年来我国萨满教调查的特色和走势。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开拓未来的研究之路。关于如何开展萨满文化研究,曲六乙先生提出加强萨满文化比较研究的建议,即加强北方民族之间萨满文化的比较研究、北方民族萨满文化与南方巫傩文化的比较研究和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文化与世界民族原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央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巫允明先生则对就开展“原始萨满教”研究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站在对“萨满教文化本体”有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历史地、多领域地、多层次地认识“原始萨满教”的发展、融合与变异;将“原始萨满教”视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现象予以科学与客观的研究,是综合性研究和与世界研究水平接轨的基础。
  在本次学术会议上,还通报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信息。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主席霍帕尔博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两次发表讲话,通报了今年8月在埃塞尼亚举行的国际萨满教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hamanistic Research)第六届研讨会上做出的国际萨满教研究会第七届研讨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决定。对中国获得2003年国际会议的举办权和白庚胜所长当选为国际萨满教研究会副主席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说:中国不仅能成功、杰出地举办2008年奥运会,也同样能够杰出地办好下一届国际萨满教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白庚胜博士在本次研讨会的闭幕式上,介绍了今年2月9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的情况,重申了中心的宗旨,通报了中心近年拟组织出版国外萨满教名著译丛、萨满文化研究丛书,创办会刊和建立萨满文化研究资料库等项学术规划,使与会学者深受鼓舞。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对我国萨满文化研究队伍的一次检阅,萨满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并在组织、学术和田野调查等方面为2003年国际会议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在中国萨满教研究史上,可以说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学术盛会。


TAG: 吉林 萨满 学术史 综述

沙野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沙野   /   2010-05-03 21:48:49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9504
  • 日志数: 45
  • 图片数: 8
  • 文件数: 8
  • 书签数: 2
  • 建立时间: 2009-05-01
  • 更新时间: 2018-07-19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