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王蒙:许多北京文化记忆正消失 有些东西不能乱动

发布: 2012-1-23 03:12 | 作者: 王蒙 | 来源: 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10:10 | 查看: 484次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pR5r J9] t8b+hR


_2p&G+x9kA u  文化、文史都是一个积累和记忆的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文化。有时候从市政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或外事活动等角度来看完全没有问题的事情,从我们文史研究角度来说,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太受欢迎的意见。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f8j,EK6a]x5Ez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 E6U b'T _3G k

  比如北京现在把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后改名东城区,我觉得非常好,非常方便与易于理解。但也有海外华人认为:成立了新的大东城区,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崇文区呢?成立了大西城区,同样可以叫做宣武区。崇文、宣武,是非常有文化的说法,它比一个东城一个西城的命名高雅优美、泱泱大度,而且内涵丰富不知多少倍,它反映了北京的精神,中华文化的精神。这才是古老与有文化的北京的城区的最美好的命名啊!

6X-_%n9Y6D%v5^9on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7?^zTm[

  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例子。原来位于西城区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曾是一处多进的四合院,充满北京特色,现在四川饭店被搬到恭王府内,绒线胡同这里变成了中国会馆,这感觉一下子就变了,现在的四川饭店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原来位于东城区王府井附近一条胡同里的康乐餐厅,是见于典籍的京城名餐馆,后来搬到安定门去了,也不再是以前的康乐餐厅了,苦撑了几年,康乐餐厅已经倒闭,一个老字号就此完结,多么可惜啊。还有把同和居从西四搬到月坛,从四合院变成了楼房,变化也很大,也是从此走向没落。这些情况简单通俗地讲就是一挪地方就没有了原来的风水了。风水的说法包含着迷信,也包含着人文与经济与环境的种种关系的研究。万万不可粗枝大叶地对待啊。

D%Ag+jTk SBEaz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HZ4{2[/LkX;l7g;]

  其实,很多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从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商业地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家老餐馆的选址、菜系,乃至食客,都是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蕴涵其中的。简单的一个行政命令或决策,就将这家餐馆从天安门搬到西单,或者搬到海淀、搬到门头沟,基本上搬一个“死”一个,就是这个道理。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Bp ?(FC$W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N$t5G_-FR"@.t;Tr

  有关北京城市变迁,文化传承的话题一直是引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

)Cz|9iS~6B"P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m}UKR

  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有关北京文化的记忆正在一步步消失。在北京进行市政规划时,在北京市各级领导、老百姓的心中多留下一根弦,因为有些东西有些事,是不能乱动的。

mC D'|4l-?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MQ~8wez(kI

  这里还有一个观念必须弄清楚。在剧烈的革命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是破旧立新,是弃旧图新,是新永远比旧好。但是文史的价值,文物的价值,文化传统的价值却并非如此。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一个久远的文化记忆保持下来,一批古代的文物仍然在闪闪发光,一批地名、街名、老字号、老产品、老的风俗习惯延续下来,这是非常可贵的事,这是文化爱国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历史,我们要爱惜与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现在是时候了,应该明确这一点。

B%paQES-?

xT yX}*C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蒙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_ u?We;WK^ f?

"z Q4tZfQ0T9e8T 

,DkJS3v5C

TAG: 北京 文化记忆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