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吸收草根文化的营养

发布: 2011-12-27 12:59 | 作者: 记者 叶明旻 | 来源: 新浪网-镇江日报 2011年07月19日09:20 | 查看: 518次

 

8xbrV2F'h1m0\?3t

  吸收草根文化的营养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EYq^6^,v.w
  ——与康新民谈新作及民间文化研究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J^H'v+PP)]#H

  记者 叶明旻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3?"A6AFBJH

W-iY(_f1} kGU)M
C)q,d1I.uq1o  今年6月,我市民间文化学者康新民的新作《走进民间》出版了,这部著作记录了康新民从事民间文化工作50年来的精彩片段,及他退休后对民间文化的感悟,深入浅出,从多个视角对草根文化做了诠释。最为珍贵的是,书中首次披露了他收集整理的镇江工匠传说、鸦片战争镇江抗英斗争传说歌谣等我市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的原始文本,对这批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4V9baUO

%Ld2N1A6F.WTKRN  问:您在74岁高龄创作的这本新作《走进民间》,与您的其他专著有什么不同吗?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吗?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cTx,`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ONL J-Ys;I1t%gq*F

  答:这是我的第5本专著,也是我从事民间文化工作50年来的“小结”。前四本都是单个的专著,有理论研究的《大地的吻》,故事集《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白娘子与许仙》等。民间文化是草根文化,母体文化。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d B t9_8]&M;uZ

ScR` xSK7aF'}(c/R&t-]  这本书的书名《走进民间》,既是我对自己多年的总结,也是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这本书有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研究”,收录了镇江民间文化的热点,如白蛇传学术探讨、华山畿的探索等。有宏观上的,也有单个的个体的研究。还有我为同辈们的著作写的序文。第二部分是“采风散记”,收录的近20篇短文,详细记录了采风的过程。我使用的立体采风、立体记录,是在采风记录的时候,一并记录下口述人的职业、文化背景、采风地点的背景以及与作者的互动情况等,能够反映多方面的信息,研究价值丰富。这种采风方式被北大民俗学会所赞许为,这种“描写研究”在全国也是一个创举。第三部分“生活记趣”,写的是我在2002年退休后的生活情况,从家庭、同志、锻炼人群中有趣的生活片段中,记录了有关民间文化的部分。第四部分“足迹留痕”,收录了我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部分作品,也是“作家眼中的民间文化”。在这些小说、散文中有很浓郁的民间文化风貌。如《四嫂子》中记录了吃锅盖面的风俗故事,《京江怒涛》艺术地再现出革命时期的民俗风情。吸收民间文化的营养,能够使得创作更加厚实,这样的创作方法能够在民俗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第五部分是“难忘记忆”,是我为民间文艺的前辈、同辈们写的纪念文章,有民俗泰斗钟敬文、民间文学专家郭维庚、评书艺术家王筱堂、戏剧家杨雪怀、音乐家宗震名等,他们的生活和创作对我的研究和创作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教会我更贴近老百姓,贴近草民,吸收草根文化的营养。为草民们创作、记录既光荣又艰巨,这是贯穿全书的思想。所以说,这是一本浓缩了我的个人成长历程的民间文化的“入门级”书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UEs+n$[+n#`

Z a-?eD5g_$L;p[  问:“文本研究”是您这部著作的“六分之一”,却占有了三分之一还多的篇幅,您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

s(fV;]$_&W)r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TO^e%J,{+t!a

  答:文本研究是民间文学特有的。我这本书的第六部分“文本研究”,收录了镇江工匠传说、鸦片战争镇江抗英斗争传说歌谣的原始文本和整理文本,以及采录的过程和相关的调查报告,供有兴趣的学者研究。民间文学是口述者和记录者、整理者共同创作的,都要有所表现。口述者不止一人,不止一次讲述,原始记录就显得弥足珍贵。

;f-~hnJ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_+ek

  镇江抗英斗争传说歌谣的原始文本和整理文本可以供有兴趣的学者对民间文学真实性的研究。历史上对鸦片战争镇江战役的记录并不多,但在上世纪60年代,收录的民间故事提供了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在镇江确实发生过一次大的战役,先辈们在这块土地上奋起抗争,老百姓的眼睛、耳朵、嘴巴记录下了这段历史,这其中也能看出老百姓对历史的看法,反映了草根文化的真实性。现在简单化记忆整理文稿比较流行。在全国范围内,详细记录并不多,一般人不愿意拿出来。世界是老百姓创造的,在当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要肯定老百姓的创造。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WHN"q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T P x2h/I,C$fi$~

  问:您自己怎样看待这本书?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Z(k8k#v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e(J~(\'@k/]0^/n

  答:我有些担心读者在阅读时会不会感到枯燥,一部分反馈是觉得很蛮有“读头”的。一些不喜欢创作的人也很喜欢读,特别是“生活记趣”部分的短小文章,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我想把“工匠的传说”送给采访过的工匠或者他们的后人,这些工匠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了,在世的也有90多岁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传说”的文化价值。比如说,在木匠的木工盒子里有一个工具“替母”。这个“替母”是有故事的。一个木匠丈量的时候,要母亲帮他拿着一端的线头,他看到母亲年纪很大了还帮他干活很辛苦,就发明了“替母”——用一个钩子勾住一端的线头,另一端自己拿着丈量,这样母亲就可以休息了。“替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工匠们在工作中、生活中无意识的传承着民间文化。他们看到这些传说故事给记录下来了,印成书了,会很高兴。这部分文稿在“文革”时期东躲西藏,不印刷出来就可惜了。现在,镇江工匠传说、鸦片战争镇江抗英斗争传说歌谣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以后可以申报省级、国家级名录,都需要原始文本。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t8y5e5eB5WT

v3MsYPADj)j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m.z;J jf){.o

TAG: 民间文化 草根精神 康新民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