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陇原记忆:花儿 历史长河里的古老歌谣

发布: 2011-7-11 13:47 | 作者: 记者 张子艺 马霞 | 来源: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 2011-07-11 10:34 | 查看: 612次

/|h2?G3~i{ 

M@qM&G z9a

SEU [Alu

民间花儿”歌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zp,F:oN!Nw7h

j I0z}&g,U&I;x] 
(D],n)J1am*`W  记者 张子艺 马霞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F4RK,YB(G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D6E2ap2?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长久以来,“花儿”在甘、青、宁、新和陕西部分地区广为流传,是劳动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饶有意味的是,“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一种语言(汉语)演唱的民歌。从古到今,无论是在寂静的山谷旷野,还是春夏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在汹涌的黄河波涛,还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数百年来都飘荡着“花儿”那动人美妙的旋律。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WhBc1^b|

4PM+\4e;~S)t  1起源    漫闻“花儿”断续长

#@cY|]

,W7y+gD3C2hT/o d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猎人去深山老林打猎,途经一峡谷时,忽然看到一女子正在河畔喝水、唱歌:喝一口泉水润一(哈)嗓,放声唱,青山绿水的地方;揉一下眼睛了仔细望,好风光,人世间赛过天上……

E8~U+~|e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pe#^"a3o

  猎人觉得非常动听,就悄悄躲在一旁学唱,情不自禁竟唱出了声音,女子发现有人偷听,便羞红了脸,转身就跑。猎人紧追不舍,但姑娘却不见了踪影,后听那歌声又从山顶传来,便赶忙上山寻找,但猎人到了山顶后,又觉得歌声在山下飞扬。几个来回,猎人始终没见到那女子的身影。回家后,猎人把遇见仙女的事给大伙说了一遍,并当众唱起了仙女的歌,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男女老幼很快就学会了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这就是传说中“花儿”的起源。

&s _0|8QMZ"\`4@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1}7]`{J1n

  “花儿”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历来众说纷纭;“花儿”诞生的很多传说,可以追溯到各个历史时期。根据目前研究,除了仙女传说外,还有孔子留下说、苏武留下说、道士留下说、孙悟空留下说四种说法。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h o%E3_f|dz T

k+FWwa.I9tr F  清代著名陇右诗人吴镇在游宦南方时,所作《我忆临洮好》组诗第九首,就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佳句,“花儿饶比兴”当是指“洮岷花儿”无疑,也说明了“花儿”的艺术特点。明代诗人高洪纵马过河湟,时闻花儿声起,他走马听“花”,留下了诗作《古鄯行吟》: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其中“漫闻花儿断续长”一句,是对“河湟花儿”所作的形象描述。

#F7r)Eq"xsk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k8a#RzR,{2l _

  据此推想,“花儿”的诞生时间肯定还要早,最起码在明代中期或前期,而它的形成过程则更早一些,但到底早到什么时候,史书无明确记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孔子的学说和《诗经》,对“花儿”有一定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6hav:G%KO5D;L

t)y;O._,LC/f%DX  时至今日,“花儿”广泛流行于西北地区,传唱于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蒙等九个民族中。“花儿”按照遍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为“河煌花儿”、“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其中,“河煌花儿”普遍流传于甘、青、宁、新四省区,“六盘山花儿”流传于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洮岷花儿”为甘肃独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v ?Y3d:hV@"K

9_~}W$mH6If  2流变 “花儿”本是心里的话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n%@V bN(i {1^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X(tsx5zIj(X

  追溯“花儿”史能够发现,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运动使其步入文化领域,此前却备受歧视。“五四”之后,我国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赴西北进行地质勘探时,曾听到许多人唱这种“极高亢的歌调”。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第82号(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出版)上刊登有袁先生顺路搜集的30首花几(词),题目叫《甘肃的歌谣——“花儿”》,文章这样介绍:“话儿”(花儿)的散布很普遍,在东部平凉、固原,西北部凉州、甘州都听见过,此外,尚有西宁同河州商人,秦州、秦安的脚夫都会唱。

Pa\$UV0lRvF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3Up-W0yN ~7UJ%|

  1942年,榆中人张亚雄1942年在重庆出版了《花儿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在2004年第三期《音乐研究》上撰文赞誉其“对于日后成为民俗学、音乐学界‘显学’的‘花儿’研究来说,是第一部内容丰富也有深度的专书,是现代花儿研究的第一块碑石”。1943年,著名音乐家王云阶记录发表了“花儿”曲谱《山丹花》,这是中国第一首“花儿”曲谱,这首“花儿”谱成曲后发表在《青海民国日报》《乐艺》音乐副刊上,避免了像《诗经》那样只记词不记曲、后人难以演唱的遗憾。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z tvk}d-~Xe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e5R7~;M#o,Q!@

  “花儿”迷醉了王洛宾,他辗转于甘肃、青海,谱录了花儿调的《四季歌》,曾撰文记述了六盘山花儿歌手留给他的感受:这是多么迷人心醉的歌,这是最古老的开拓者之歌,那逶迤动听的旋律,口头文学的朴实,句句渗入了人心……

VT+Fr4r3[4\Y B3x^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2r R@R9ZYH3ZW C&X

  1949年,“花儿”迎来春天,各民族花儿歌手破天荒登上了首都的大雅之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由此开启了花儿歌手辈出的新时代,出现了走向世界的“花儿王”、“花儿皇后”。 如今,在甘肃,和政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已渐成规模,在夏花烂漫的季节,“花儿”肆无忌惮地绽放风采,纯朴、真挚而动人。其情其景,就像清代诗人叶礼描写的情景:“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各个新花美少年。”在山坡上、在树林间,在清清小溪水畔,人们簇拥在一起,纵情歌唱,释放起心中最醇酿的“花儿”。人们对“花儿”的难以割舍,通过“花儿”本身即可得到诠释:“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

_aX5_KuE-M

ta.@r i*[v(bfT9o  3断层 “花儿”曼妙谁在唱

*cay&G3tE5xT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 O$S(x*@Zj8^ko

  “改革开放说党恩,漫上个花儿唱着哩。”近年来,‘花儿’从乡野中走出,成为甘肃对外文化交流的代表。2004年,鉴于甘肃“花儿”的价值、影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命名定西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中国花儿之乡”,命名甘肃三大花儿会场莲花山、松鸣岩和二郎山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

i;w0Kaj"F

m_5bs1Q#HS[%J  2006年,“花儿”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 “花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甘肃花儿”是我省第一个也是迄今惟一一个的世界级“非遗”项目,这在“花儿”史上具有深远意义。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J3Vp"C:RcW:V `

MB.H Ux(U  对“花儿”而言,歌手是重要载体,是“花儿”生生不息的灵魂,他们使“花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千百年“花儿”的传承史,实际上就是各民族歌手的演唱史。“西北花儿王”朱仲禄、甘肃花儿王王绍明等都是杰出的传承大师。但近年来,一个现实问题显而易见,舞台的主角儿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男女,年轻人的身影非常罕见。

,rM$OU6g3s)_g/l:x

6O:] wBR,M?(Z  和政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平介绍,“花儿”都是从农田和山野里练出来的,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这些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但现在,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在弱化着“花儿”对年青一代的熏陶。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S~w | X T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rfhe_4F+rd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柯杨忧心忡忡地说:“建立在传统农牧业经济基础上的民间‘花儿’演唱以及其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它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各地参与演唱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甘、青两省各县的不少青年农民歌手,由于长期出外打工,在‘花儿会’上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包括‘花儿’在内的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逐步消亡、后继乏人的危险。”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eoe8an-N:_

yi(DEv  4期待 “花儿”朵朵处处开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Jx4^\&M'kDV8a;d!^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TpF0X_7Y

  “花儿”已在2009年9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既是“花儿”文化圈各族人民的荣耀,也意味着甘、青、宁、新四省区的民间歌手、专家学者和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都要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0F TMP4vA5jNK-d

mw/[6c5c kV  柯杨说,千万不能忘了传承主体——民间歌手,也不要忘了活态保护是其中的核心,麦克风和摄像机要始终对准他们,不但要记录他们的日常演唱,还应当记录他们日常生活、艺术创作和传授技艺的过程,充分展示歌手们的生活史、成长史和传承史。此外,音乐家和编剧,应当把握传统“花儿”的精髓,根据现代审美进行改编,以便大范围的推广。

a%qO4X+w&hK

-A|)G |@  不过,近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古老的“花儿”,开始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由甘肃省歌剧院编排的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就来源于“花儿”,虽然传统的“花儿把式”听到音乐后觉得“太洋气了”,但广大观众还是从歌声中听到了“花儿”的激情和浪漫,在各地演出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Z$ckJU.d

d8]uU'iKy-|'x  河州“花儿”民间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金山也正在为“花儿”的后继有人做着努力,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一年,他就开办起了自己的“花儿”艺术学校,“想唱花儿的学生们在周末或者寒假、暑假期间到我家来免费上课,没有场地,课堂就在我家。”马金山介绍,尽管办学条件简陋,但因为免费教授,学生最多时超过160人,最少时也有30多人,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成年人,他们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一起唱。

l:?;ON Dw$pida9`c

@x9c&C!g  令马金山欣慰的是,他的学生中,已经有十几个人坚持了四五年的学业,大都学会了演唱二三十个曲调的“花儿”。在马金山的熏陶和调教下,他的3个孙子都能把“花儿”唱得有模有样了。这也昭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花儿”正从旷野走向舞台,从业余走向专业,从自娱走向市场化,这将为“花儿”传承与发展开辟一系列新途径。  

'fC8U6IN:t#s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qZd}5A0Q#\!`


2i-w$z}bp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i+`'CD [*Ho[E

TAG: 甘肃 花儿 柯杨

字号: | 推荐给好友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sec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