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列表

  • 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黄涛 (浙江) 发表于 2008-10-19 评论: 1 标签: 价值 特性 文化遗产 语言

    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黄  涛    【摘要】从国际通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范畴和工作规范出发,从语言学与民俗学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上各种反对保护方言的观点大都基于语言首先是一种交际工具,而对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 ...全文

  • 中国神话的逻辑结构

    邓启耀 (广东) 发表于 2008-10-18 标签: 逻辑结构 中国神话

    中国神话的逻辑结构 邓启耀         中国神话有逻辑吗?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有逻辑结构吗?这问题或许关系到有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症结所在。     如果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决无逻辑结构,那中国远古民族是否一直生活在一种无逻辑的浑噩之中?先秦“名辩之学”源... ...全文

  • 汉魏六朝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消长变化的社会分析(萧放)

    xiaofang (北京) 发表于 2008-10-16 评论: 1 标签: 空间 社会 私人 萧放

      汉魏六朝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消长变化的社会分析                       萧 放 提要:两汉时期,士人关心国事,议论时政,公共生活活跃;魏晋以后,基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人们不再有激扬声名的政治热... ...全文

  • 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萧 放)

    xiaofang (北京) 发表于 2008-10-16 评论: 2 标签: 社会 乡村 中国

    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   萧  放         社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盛大节日。它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社日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1] 对于社日的盛衰有必要结合历史背景及社日的功能要素作综... ...全文

  • 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王霄冰)

    xiaofang (北京) 发表于 2008-10-16 标签: 节日 空间 王霄冰 文化

    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1] 王霄冰   [摘要]本文试图对节日与节庆活动的行为特征进行抽象分析,对其性质特点加以界定。从平日的角度来看,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处于非常状态,带有集体“着魔”的特征。节日以公共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活动过程带有戏剧表演性质;它所追求和创造的,是集体的文化认同、公共的... ...全文

  • 网友为中国古代众神编简介 专家:此举容易遮蔽文化真相

    Robot (北京) 发表于 2008-10-16 标签: 网友 中国古代众神 神谱 文化真相

    网友为中国古代众神编简介 专家:此举容易遮蔽文化真相荆楚网 发布时间:2008-10-16 05:29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范宁) 日前,某文学门户网站发起一场为中国古代众神编谱系的活动,邀请全球网友参加,从上古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到后来的玉皇大帝、七仙女都纳入其中,接受众网友的“身世大普查”。  记者登录该... ...全文

  • 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习习凉风 (山东) 发表于 2008-10-13 标签: 建构 网络 亲属 性别

    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以红山峪村为例 刁统菊(原文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摘要]  红山峪村村民的亲属关系, 除了同一宗族关系以及姻亲关系之外, 还有仪式亲属, 即干亲和结拜带来的结拜兄弟、结拜姊妹这两种亲属关系。本文还以同学关系以及近年来由于外出就业产生的朋友关系以及制... ...全文

  • 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习习凉风 (山东) 发表于 2008-10-13 标签: 交往 图像 文化 姻亲 秩序

    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刁统菊(本文已发表于《西北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中文摘要】本文对山东南部红山峪村[①]的一份吊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吊簿作为一种民间文献,在人们生活中是为了方便姻亲交往而记录的... ...全文

  • 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

    guoyh (北京) 发表于 2008-10-06 标签: 洞察能力 社会学 心智品质

    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  郭于华 (载《社会学家茶座》总第十四辑)           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和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学确乎变得重要起来,以至一些以此为业的人们欣喜地发现“社会学的春天来了”。究竟春天是不是来了要看这个领域中的从... ...全文

  • 不适应的老人:两种意义系统的冲突

    guoyh (北京) 发表于 2008-10-06 评论: 1 标签: 冲突 老人 意义系统

    [题记]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作为下一篇小文的背景 田野札记之   不适应的老人:两种意义系统的冲突  郭于华 (原载《读书》1998年第6期)           从美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的著作中,我们获知了“不适应的少女”(托马... ...全文

  • 关于文明与共产主义文明的思考

    guoyh (北京) 发表于 2008-10-05 标签: 共产主义 思考 文明

    关于文明与共产主义文明的思考 郭于华   关于共产主义文明这一概念,在与同事朋友的讨论中经常遇到不同看法。意见分歧不足为怪,争论多了就慢慢发现分歧的由来,特别是一次与外国学者的讨论终于让我明白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看法正是来自于对“文明”一词的不同理解。不同意将“共产主义文明”用于1949年以后的中... ...全文

  • 精英的劫难为何成为大众的节日?

    guoyh (北京) 发表于 2008-09-30 评论: 5 好评: 5 标签: 节日 精英 大众

    精英的劫难为何成为大众的节日?       郭于华      从时下各类媒体中我们频频获知“精英”们的消息,而他们的作为和言辞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公众的痛斥和嘲弄。网络媒体上的意见一边倒,精英一词几成贬意。且不提“院长嫖妓”,“博导抄袭”,“教授袭胸”……等纯属丑闻的事件,当下... ...全文

  • 夏日里的反躬自问:做老师要教什么?

    twizsy (北京) 发表于 2008-09-25 评论: 6 好评: 13 标签: 杂谈

    (2008-08-18 14:18:49)     最近基本上都在看奥运比赛的电视转播,但还是会偷闲做一点正事。所谓正事,就是在看学生们翻译的一本书的校样。     让学生做点专业书的翻译工作,本来是自讨苦吃的事,因为做老师的要负最后的责任,费的工夫往往要超过自己翻译。这就是文科的特点――学生很... ...全文

  • [蒲天澍]民俗的胜利与立法的光荣

    karin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9 标签: 传统节日 民俗 蒲天澍 立法

    民俗的胜利与立法的光荣 腾讯Q吧 2008年09月19日13:51 蒲天澍      近年来,一些民俗专家和社会学家,围绕除春节而外的两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立法问题,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并于今年内取得了众望所归的效果,端午节和中秋节因此被中国人大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 如果说... ...全文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xiaofang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9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决定了传承人的认定原则。单一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从个体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声望两个向度考虑;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文化整体中切分重要文化环节,确定关键传承人。对认... ...全文

  •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施爱东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8 标签: 方法论 民俗学 田野作业 学术史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施爱东  (《西北民族研究01, 2006.》)   摘要:田野考察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是近现代以来的人文现象。本文通过追述20世纪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活动及其方法论探索,以及他们的困惑、遭遇、成败得失等等,试图探讨:一种新兴的学术方法是如何在自觉意识的指导... ...全文

  •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陶立璠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6 标签: 新课题 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陶立璠   一、简单的回顾   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中国民俗学的起步并不晚,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老一辈民俗学家,孜孜追求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步伐,开拓进取,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就,这些无庸赘... ...全文

  • 回答一种责难

    陶立璠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6 标签: 民俗学概论 学术对话 学术批评

    回答一种责难──与陈真文先生商榷  陶立璠 [编者按]这是一篇立此存照的旧文,发表在上海《文汇报》的读书周刊上,恕我记不清是哪一期了。     1999年7月21日的《中华读书报》第14版发表了陈真文先生的书评《新中国为什么没有民俗学理论?》,对由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提出种种责难... ...全文

  •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

    hanabi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4 评论: 1 好评: 5 标签: 口头 民间文学研究 书面 反思

    从书面到口头:关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反思贺学君 近些年来,民间文学界日益感到研究的困境,并就如何应对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认为,民间文学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在高校教育归属中的欠合理性;在研究、教育机构中被重视不够;没有专门属于自己可以展示学术成果的“阵地”等等,... ...全文

  • [程志敏]谁杀死了荷马?

    放牛班的课堂 (北京) 发表于 2008-09-13 标签: 古典学 荷马 人文传统 通识教育

    谁杀死了荷马? 作者:程志敏 学术中国 >> 星期文摘 >> 2006年7月B >> 评论   发布时间:2006-07-25     尼采讲过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一个疯子大白天提着灯笼到市场上去寻找上帝,向懵懂无知的人们宣布“上帝之死”的消息。对那些早已把上帝和诸神理解为一种价值并因而习惯于理性... ...全文

问题讨论